万荣英
- 作品数:12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论贾樟柯的电影时空被引量:1
- 2011年
- 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是一种“被抛”的“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如此看来,作为个体的生命也就是成为一个不确定的存在,个人的命运也就不是完全自由自我的主宰。这种焦虑的情绪与命运的不确定性,恰恰构成了贾樟柯《三峡好人》的电影时空——那些年轻的生命面临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转型,是被置身于对本土与全球、政治的往昔与当下大众的文化之间地域空间纠葛之中,这种时间上的焦虑与空间的解构促成了他们对身份的寻找和发散性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这种时间空间和变迁想象创造性的作品也用列举说明了中国本土是怎样抗争以及适应社会转型的,电影导演又是怎样在主流与独立规范之间横跨的。
- 万荣英张勇
- 关键词:《三峡好人》电影美学
- 影像的博弈:论居伊·德波的情境主义电影力被引量:2
- 2018年
- 作为"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构建者、核心成员的居伊-恩斯特·德波,不仅致力于理论文本的书写,亦有情境主义核心术语"漂移"、"异轨"、"构境"理论的给出以及备受关注的作为关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视觉文化以及媒体批判的重要论著《景观社会》一书;同时,他还是一名实验电影作者、知识分子革命者,其身后留下七部电影作品。这七部影片不同于一般商业电影的影像生产,区别于现代作家电影的话语创作,亦或迥异于意识形态电影的政治宣传,它们共同构建起情境主义对抗景观-影像的电影"装置",隐匿的"战争机器"以及漂移的"革命"共同体:这是影像的博弈,是新的电影分类学,更是居伊·德波的情境主义电影力。
- 万荣英
- 关键词:情境主义影像
- 高校文化进社区探析——以成都大学艺术学院服务地方实践活动为例被引量:3
- 2009年
- 以成都大学艺术学院服务地方实践活动为例,探析如何让高校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正确合理的分析研究以及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担当适当的角色。
- 朱名燕万荣英
- 关键词:高校文化互动双赢
- 捍卫“眼”的立场——从梅洛-庞蒂到利奥塔看后现代艺术观看机制的嬗变被引量:1
- 2016年
- 古老的西方思想史起源于理性对于身体(眼)的不信任,从柏拉图到笛卡尔"逻各斯-理性主义"向人类担保一个非物质的、超验的世界,并将它规定为人类所惟一应该追求的境地。20世纪30年代,梅洛-庞蒂通过寻找肉身与世界的最初联系,提出"将身体借给世界",世界是有待于"看",令人"见"的,而画家独具这种"看"的天赋,梅洛-庞蒂透过塞尚的绘画揭示出现代艺术观看机制的生成:重新用"眼""观看"世界,通过"身体(眼)"的参与,确立"世界"的存在,呈现"世界"的真相。进入后现代,利奥塔同样青睐于塞尚,并以此作为起点或向度,捍卫"眼"的立场,站在图形世界的立场,揭示真正的"见","去-把握"无结构的"见",以此来推动后现代艺术观看机制的嬗变,即视觉与观念、感觉与理解、解构与建构的流变。
- 万荣英
- 关键词:梅洛-庞蒂塞尚利奥塔
-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解读利奥塔关于“崇高”的美学的另一维度被引量:2
- 2016年
- 在《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一文中,利奥塔以独特的视角与思考方式重新解读了历史语境中关于"崇高"的评述,进而阐明了自己对于"崇高"的再建构,并结合先锋派艺术构建出后现代关于"崇高"的美学理论。正如利奥塔所说的那样:"现代艺术(包括文学)正是从崇高的美学那里找到了动力,而先锋派的逻辑也正是从那里找到了它的原则。"与此同时,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其"身份"在场亦成为利奥塔阐明其关于"崇高"的美学思想的一种"视野",从另一维度昭示出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前个世界"的绘画艺术到"当前时代"先锋派艺术的流变之旅——亦成为利奥塔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建构的"旅程"。
- 万荣英
- 关键词:绘画艺术利奥塔崇高后工业时代后现代主义
- “质量工程”视阈下的“师者”精神重塑被引量:1
- 2010年
- 综观当下全球视域,当头脑风暴俨然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动力之时,中国大学的"质量工程"教学改革也似一场教育风潮,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大旗在中国的各所高校传递开来。作为其间的实施者、参与者、建设者——高校教师来说,除了一份责无旁贷的责任感以外,理性思考当代教育的创新出路,切实构建"质量工程"的教育平台,才是中国教育的立足之本、长远之计。文章从教学方法的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的全新互置、"师者"精神的创新重塑三条路径思考,提出当代高校教育精神的综合理念。
- 万荣英
- 关键词:转识成智
- 试由《乐记》中的“心物”关系看中国哲学的“和性”特点
- 2007年
- 心物关系是古今中外哲学探讨的始基,《乐记》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哲学思维中,心物之间流转无碍的特点。本文在分析《乐记》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一下这一思维方式的成因。
- 胡宁非万荣英
- 关键词:《乐记》
- 《黄土地》与《安阳婴儿》第1—9镜头之探微
- 2007年
- 通过"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代表作《黄土地》与"第六代"导演王超的获奖之作《安阳婴儿》的第1—9镜头之探微,找出二者的交集与不同,探索两代电影人的相似与差异。
- 万荣英胡宁非
- 关键词:镜头画面
- 浅论后历史时代艺术史课堂的还原与拓展
- 2016年
- 面对"后历史时代"这一全新的艺术史语境,作为从事艺术教育的高校教师来说,必须打破传统的三尺讲台与固态课堂,深层挖掘教学需求与教育潜质:从教科书到博物馆,从艺术史观到艺术交往,从艺术史课堂到艺术事件现场三方面重新思考与解决艺术史课堂的还原与拓展问题。
- 万荣英
- 关键词:艺术史艺术教育
- 论贾樟柯电影中的特殊美学现象被引量:1
- 2010年
-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的电影除了那些被"遮蔽"人群精神世界的纪实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美学现象出现,这不仅仅使电影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更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当下时代和社会的独特视角。
- 万荣英
-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电影美学陌生化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