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省旱作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95 被引量:287H指数:8
相关机构: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2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9篇花生
  • 22篇玉米
  • 22篇小麦
  • 16篇胁迫
  • 15篇土壤
  • 15篇干物质
  • 14篇滴灌
  • 12篇光合特性
  • 11篇施肥
  • 11篇干物质积累
  • 8篇幼苗
  • 8篇苗期
  • 7篇对花
  • 7篇膜下滴灌
  • 6篇盐胁迫
  • 6篇衰老特性
  • 5篇氮肥
  • 5篇氮素
  • 5篇盐碱
  • 5篇籽粒

机构

  • 95篇青岛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遗...
  • 4篇青岛市农业科...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山东省农业科...
  • 2篇山东省花生研...
  • 2篇青岛市农业科...
  • 2篇海阳市农业技...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东省农业厅
  • 1篇潍坊科技学院
  • 1篇烟台市农业科...
  • 1篇山东省葡萄研...
  • 1篇青岛海力源生...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湛江市农业科...

作者

  • 3篇王圣健
  • 3篇宋朝玉
  • 2篇陈化榜
  • 2篇赵茂林
  • 2篇盖红梅
  • 2篇刘娟
  • 2篇李玉刚
  • 2篇姜平平
  • 1篇矫岩林
  • 1篇高华援
  • 1篇王丽
  • 1篇谢旗
  • 1篇刘树堂
  • 1篇宋显伟
  • 1篇郭涛
  • 1篇赵健
  • 1篇孙绿
  • 1篇郭悦
  • 1篇姜林平
  • 1篇焦其庆

传媒

  • 19篇山东农业科学
  • 15篇花生学报
  • 13篇青岛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华北农学报
  • 4篇中国油料作物...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作物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8篇2024
  • 19篇2023
  • 20篇2022
  • 14篇2021
  • 11篇2020
  • 11篇2019
  • 10篇2018
  • 1篇2017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肥及秸秆协同管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氨挥发是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田间管理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漫灌+常规氮磷钾复合肥+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6种不同水、肥、秸秆协同管理处理,分别为OWF1:滴灌+氮磷钾增效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秸秆还田;OWF2:水肥一体追肥+氮磷钾增效复混肥+秸秆还田;OWF1+SC:滴灌+氮磷钾增效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秸秆碳;OWF2+SC:水肥一体追肥+氮磷钾增效复混肥+秸秆碳;OWF1+SD:滴灌+氮磷钾增效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秸秆还田+秸秆腐解剂;OWF2+SD:水肥一体追肥+氮磷钾增效复混肥+秸秆还田+秸秆腐解剂,于典型棕壤土上开展研究,探究水、肥、秸秆协同管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季CK累积氨挥发量最高,为42.82 kg/hm^(2),OWF1、OWF2、OWF1+SD处理均显著低于CK,降幅为18.08%~24.45%,且呈追肥高于基肥的趋势;小麦季各处理间累积氨挥发量无明显差异,但呈基肥高于追肥趋势;就周年累积氨挥发量而言,CK最高,除OWF2+SC、OWF2+SD处理外,其他处理均显著低于CK,降幅为14.96%~22.03%。(2)与CK相比,各处理玉米增产2.32%~24.25%,小麦增产8.92%~26.13%,其中OWF1和OWF2+SD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增加最为显著;不同水肥配施秸秆碳与秸秆腐解剂均得到良好增产效果,且小麦增产效果较玉米更为显著。综上所述,OWF1、OWF2、OWF1+SC、OWF1+SD处理可作为棕壤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种植体系水、肥、秸秆协同增效管理措施,为实现小麦-玉米绿色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孟谣王维华庞茹月邹晓霞
关键词:氨挥发协同管理秸秆利用小麦-玉米轮作
氮肥分层减施对花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研究背景】针对花生生产中由于肥料施用不合理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气候变暖等问题,本研究设置6种肥料施用模式,探究其对花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GWP)的影响,以期正确认识氮肥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为...
曹议丹钱麟君孙玉洁邹晓霞
关键词:花生温室气体
有机肥与过磷酸钙混施对盐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为探究盐碱地冬小麦的合理施肥措施,以青麦6号为材料,在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设置复合肥(CK)、有机肥(T1)、过磷酸钙(T2)、有机肥与过磷酸钙混施(T3)4种处理,于开花期(花后每7d取样1次)分别测定旗叶可溶性糖含量和灌浆速率,挑旗期、孕穗期、开花期(花后每7d取样1次)、成熟期按茎+鞘+叶、穗轴+颖壳和籽粒分别测定干物质积累量并计算分配率,成熟期调查穗数、穗粒数,收获后风干、脱粒测千粒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T3处理旗叶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个灌浆期均处于最高水平;T3处理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1901.85kg·hm^(-2))、转运率(15.29%)和对籽粒的贡献率(21.93%)均较低,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6729.19kg·hm^(-2))及对籽粒的贡献率(78.07%)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3处理干物质向茎鞘叶(42.01%)、穗轴+颖壳(19.29%)的分配比率较其他处理均低,而干物质向籽粒(38.69%)的转移比例较高;T3处理的灌浆速率在前期虽然较低,但花后14d开始高于其他处理,且在后期仍能维持较高的灌浆速率;T3处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分别达到7.12×106·hm^(-2)、33.55、42.01g和8523.32kg·hm^(-2),与其他处理相比,均表现为最高。综上,有机肥与过磷酸钙混施(T3处理)是盐碱地冬小麦获得高产的合理施肥措施。
李夕梅韩伟郭卫卫张洪生穆平张玉梅
关键词:盐碱地施肥措施灌浆速率
土壤紧实度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为明确不同土壤紧实度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花生生长所需的适宜紧实度,为花生高产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花生品种‘青花7号’为材料,采用土柱栽培的方法,设置土壤容重分别为1.1、1.2、1.3、1.4、1.5g·cm-35个处理,研究了土壤紧实度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根系、茎叶和荚果干物质积累对土壤容重的反应存在差异,土壤容重过小相对有利于花生生育前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中后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土壤容重过大则在整个生育期均不利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适宜土壤容重(1.2~1.3g·cm-3)则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利于花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容重过大或者过小均不利于花生结果数增多和饱满度增大,影响荚果和籽仁产量的提高,适宜容重则有利于增加结果数和荚果饱满度,而提高荚果和籽仁产量。
刘兆娜田树飞邹晓霞张晓军王铭伦王月福
关键词:花生土壤容重干物质
雨养条件下不同筋力小麦品种籽粒形态、品质性状及产量要素分析被引量:10
2022年
为明确雨养条件下不同筋力类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产量要素构成和籽粒形态间的关系,于2017—2020年小麦生长季开展田间试验,选用黄淮海地区主推的5个强筋小麦品种和11个中筋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定籽粒吸水率、硬度、容重、沉降值、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延伸性、最大抗延阻力,并采用种子图像分析技术测定籽粒长度、宽度、厚度、面积等主要形态指标,分析不同品种籽粒形态、品质性状及产量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16个供试小麦品种的综合品质进行聚类分析,共划分为5种类型,三年度中Ⅴ类小麦品种(师栾02-1、济麦20和泰科麦33)品质指标显著高于其余类小麦品种,其中,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强筋小麦品种,中筋小麦品种烟农999、泰麦1918、烟农173产量显著高于其余中筋小麦品种,且泰麦1918品质较好且较稳定。小麦籽粒形态(籽粒长度、宽度、厚度、面积)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二者与小麦品质性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考虑,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中筋小麦品种泰麦1918是适宜半湿润偏旱的鲁东地区雨养条件下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种子图像分析技术的综合利用可作为小麦品质检测的有效技术方法。本研究结果可为鲁东地区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筛选与品质分析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张霞徐学欣赵金科孙芹郝天佳赵长星王维华石岩
关键词:雨养条件小麦品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籽粒形态籽粒品质
施氮部位对花生生长、氮素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2024年
本研究旨在探索结荚层和根系层施氮对花生生长、氮素积累和产量的影响。通过模拟大田试验,在花针期采用相同氮素施用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施肥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结荚期,结荚层施肥比对照处理的株高和第一对侧枝长显著提高12%和9%以上;与对照相比,结荚层和根系层施肥均可以提高花生总果针数,其中2022年结荚层比根系层处理的总果针数重显著提高了5.97%;在饱果成熟期,结荚层施肥比对照处理的株高显著提高10%以上;与对照相比,结荚层和根系层施肥均可以提高花生第一对侧枝长和总果针数;结荚层和根系层施肥处理的根、茎、叶、果针、荚果等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比对照处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结荚层施肥处理单株果重、单株果数、饱果数、百果重比对照组普遍提高20%以上;结荚层施肥植株单株果重和单株果数均显著高于根系层施肥15%以上。综上,本研究证明,在结荚层追施氮肥有利于花生生长、氮素积累和提高花生产量。
宋健王洁司彤
关键词:花生氮素积累
花生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抗病性验证被引量:4
2018年
为了探讨花生几丁质酶在抵御真菌性病害中的作用,克隆了花生几丁质酶基因并通过遗传转化验证了该基因的功能。以花生品种花育23号基因组DNA和RNA为模板,通过PCR及RT-PCR扩增分别获得长度为1 779 bp的花生几丁质酶基因DNA序列及795 bp的全长cDNA序列。DNA及cD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内含子剪切符合"GT……AG"规则,其cDNA序列被命名为Ah-Chi,编码265个氨基酸,Gen Bank注册号为HQ439775。利用NCBI在线Blast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蛋白产物与水稻、玉米、紫花苜蓿、大豆、拟南芥的相关蛋白的同源性分别达到83%,83%,72%,58%,49%。用Ah-Chi替换掉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上的Gus基因,成功构建了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1-Ah-Chi。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CAMBIA1301-Ah-Chi转化花生胚小叶外植体,获得再生小苗,经嫁接移栽获得再生植株。利用PCR扩增筛选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RT-PCR扩增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Ah-Chi基因表达量增加。用黑斑病菌接种转基因植株和非转基因对照植株离体叶片7 d后,发现非转基因植株叶片褐化及坏死程度较为严重,而转基因植株叶片褐化及坏死程度相对较轻,初步说明转基因植株抗病性增强。
郭悦姜平平潘雷雷周文杰徐磊张茹琴隋炯明郭宝太王晶珊乔利仙
关键词:花生几丁质酶基因抗病性黑斑病菌
黄河三角洲甜高粱高产高效组合栽培措施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本试验以甜高粱品种中科甜438为材料,研究裸地、地膜覆盖2种方式下不施肥和施有机肥、无机肥、无机肥+复合微生物菌剂共4种施肥水平对甜高粱产草量、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为盐碱地甜高粱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CK相比,覆膜和施肥处理均能缩短甜高粱的生长周期,改善农艺性状,提高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各处理中,覆膜条件下无机肥+复合微生物菌剂配施(MF;)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青贮产量、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分别为61.92 t/hm;、 8.15%、134.05、12 709元/hm^(2),均高于其它处理,比CK分别增加157.14%、23.67%、20.94%和175.86%,均达显著水平。综合认为,覆膜条件下无机肥+复合微生物菌剂配施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甜高粱高效优质生产的适宜组合栽培措施。
朱望帅韩震胡一涵祝德玉谢旗陈化榜宋显伟赵茂林王建林
关键词:甜高粱黄河三角洲营养品质
膜下滴灌追肥种类对花生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旨在明确不同肥料种类及其相互配合追施提高花生产量的效应,确定适宜的追施肥料种类和相互配施方法,为花生科学追肥实现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覆膜滴灌条件下,于花针期设置追施氮、钙、硼肥及其相互配施处理,探究膜下滴灌追施氮、钙和硼肥及其配合施用对花生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针期追施氮、硼、钙肥及其配合施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花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SOD和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MDA含量,延缓衰老;增加花生单株结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和产量。但单独追施氮、硼、钙肥效果不如氮、硼、钙肥配合施用,其中以配合追施氮硼钙肥和氮钙肥提高光合性能和保护酶活性的效果最好,增产幅度最大,分别比不追肥的对照增产26.51%~27.91%和22.15%~22.18%。
秦文洁郭润泽邹晓霞张晓军于晓娜王月福司彤
关键词:花生膜下滴灌衰老
秸秆还田和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秸秆还田搭配土壤耕作对作物生长特性及产量有实质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设置旋耕+秸秆还田(RS)、免耕+秸秆还田(NS)、深松+秸秆还田(SS)、深耕+秸秆还田(DS)以及旋耕+秸秆不还田(CK)5个处理来探究秸秆还田搭配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衰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还田与不同的耕作方式缓解了叶绿素与可溶性蛋白的降解,SOD、CAT与POD活性均保持较高的水平,SS处理酶活性持续时间最长,活性最高,其次为NS;旗叶MDA含量表现为CK>RS>DS>NS>SS,秸秆还田与不同的耕作方式显著延缓了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的耕作方式降低了旱地小麦出苗率与公顷穗数,但提高了分蘖成穗率,SS处理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CK提高27.62%、10.91%、25.17%。综上所述,在旱地秸秆还田条件下,深松处理有利于缓解小麦旗叶的衰老,提高小麦产量。
车林林之栋赵乐周煜博万雪洁师长海刘义国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小麦旗叶衰老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