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99 被引量:975H指数:13
相关作者:李欣李玉光徐治国王坤罗明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2篇期刊文章
  • 5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5篇动力工程及工...
  • 39篇一般工业技术
  • 26篇化学工程
  • 25篇电气工程
  • 21篇理学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航空宇航科学...
  • 9篇机械工程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交通运输工程
  • 6篇金属学及工艺
  • 4篇冶金工程
  • 3篇电子电信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核科学技术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3篇数值模拟
  • 43篇值模拟
  • 39篇换热
  • 36篇传热
  • 33篇电池
  • 21篇燃料电池
  • 16篇换热器
  • 15篇太阳能
  • 13篇相变
  • 12篇制冷
  • 12篇质子
  • 12篇质子交换
  • 12篇质子交换膜
  • 12篇质子交换膜燃...
  • 12篇质子交换膜燃...
  • 12篇锅炉
  • 11篇工质
  • 10篇换热特性
  • 9篇燃煤
  • 7篇混合工质

机构

  • 298篇西安交通大学
  • 7篇航天材料及工...
  • 5篇北京理工大学
  • 5篇上海理工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3篇西安理工大学
  • 3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昆明物理研究...
  • 3篇西安科技大学
  • 3篇中原工学院
  • 3篇中国船舶重工...
  • 3篇广东省特种设...
  • 2篇北方民族大学
  • 2篇北京石油化工...
  • 2篇兰州理工大学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中国运载火箭...

作者

  • 42篇何雅玲
  • 32篇陶文铨
  • 8篇谭厚章
  • 7篇李明佳
  • 7篇席奂
  • 7篇唐桂华
  • 6篇王学斌
  • 6篇陶于兵
  • 6篇王树众
  • 6篇李增耀
  • 5篇曹涛锋
  • 5篇程泽东
  • 5篇栾辉宝
  • 5篇谢涛
  • 5篇徐洪涛
  • 4篇屈治国
  • 4篇赵钦新
  • 4篇张利孟
  • 4篇张剑飞
  • 4篇孙陈诚

传媒

  • 106篇工程热物理学...
  • 26篇化工学报
  • 17篇2011年中...
  • 13篇科学通报
  • 7篇化工进展
  • 5篇动力工程学报
  • 5篇2011年中...
  • 4篇工业锅炉
  • 4篇热能动力工程
  • 4篇太阳能学报
  • 4篇真空与低温
  • 4篇制冷学报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现代化工
  • 2篇燃料化学学报
  • 2篇物理学报
  • 2篇压力容器
  • 2篇高等工程教育...
  • 2篇低温工程
  • 2篇航空动力学报

年份

  • 4篇2025
  • 34篇2024
  • 24篇2023
  • 16篇2022
  • 12篇2021
  • 20篇2020
  • 24篇2019
  • 14篇2018
  • 19篇2017
  • 19篇2016
  • 18篇2015
  • 24篇2014
  • 24篇2013
  • 17篇2012
  • 29篇2011
2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32和R32/R1234yf混合工质黏度实验测量及模型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针对含HFOs类混合制冷剂黏度开展实验和模型研究。采用振动弦法黏度计对R32纯质和R32/R1234yf混合制冷剂黏度进行了实验测量,测量的温度范围分别为263~350 K、263~360 K,压力最高均为30 MPa,实验系统黏度测量的不确定度为2%。本文共获得了177组实验数据,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基于硬球模型分别拟合了R32纯质和R32/R1234yf混合制冷剂黏度方程。R32纯质黏度实验数据与方程的平均绝对偏差为0.28%,最大绝对偏差为0.92%;R32/R1234yf混合工质黏度实验数据与方程的平均绝对偏差为0.69%,最大绝对偏差为2.09%。由此可见,实验数据和黏度模型吻合较好,为R32和R32/R1234yf混合制冷剂的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孟现阳孙裕坤曹法立温辰阳吴江涛
关键词:混合制冷剂热物理性质黏度
熔盐在复杂换热结构内的对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及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揭示熔盐在复杂换热结构内的对流换热规律,实现系统的高效换热是发展下一代先进核能发电技术和高温光热发电技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熔盐对流换热实验的研究历程,总结发现其经历了从光滑管到强化管、从管内到换热器壳侧的发展过程;同时指出研究熔盐在换热器壳侧复杂结构内的换热规律是今后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接着,系统介绍了作者团队近年来对熔盐在普通的管壳式换热器、大小孔折流板换热器、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折流杆换热器的壳侧,以及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翼型肋片侧5种复杂结构内的对流换热规律的实验研究工作;总结了上述研究中获得的熔盐在5种复杂结构内的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同时给出了关联式具体的参数适用范围.这些实验关联式具有形式简单、精度较高等特点,可以满足工程需求.最后,对上述复杂结构中的熔盐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管壳式换热器壳侧的换热能力为大小孔折流板换热器>折流杆换热器>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普通的管壳式换热器;此外,还发现翼型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单位体积换热量远大于4种管壳式换热器.最后,探讨了复杂换热结构内的熔盐对流换热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内容.
何雅玲王文奇邱羽郑章靖杜保存王坤时红远
关键词:熔盐换热器新能源利用
相变套管式储热系统放冷性能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搭建了套管式相变储热实验系统,分别填充不同质量分数膨胀石墨与正十五烷制备而成的复合相变材料,对系统进行重复充放冷循环实验。采用有效储热比E st和储能效率ε来表征系统性能,研究了复合相变材料中换热增强对套管式潜热储能系统放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Re数下,相变材料热导率为0.14 W·m^-1·K^-1(工况A)放冷结束时间为1770 s,相同Re条件下热导率提升至7.10 W·m^-1·K^-1(工况B)和11.60 W·m^-1·K^-1(工况C)的结束时间分别可缩短77.3%、78.9%;热导率的增加可显著提高系统有效储热比E st和储能效率ε,热导率从0.14 W·m^-1·K^-1增加到11.60 W·m^-1·K^-1,E st在层流区、过渡区和湍流区分别可提升33.3%、350.0%及129.6%,ε分别可提升26.8%、52.9%及14.6%;Re的增加使得工况A和工况B中E st和ε呈现下降趋势,工况C中E st在Re=4298出现峰值1.62。
白志蕊徐洪涛屈治国张剑飞苗玉波
关键词:复合材料相变热传导
西安城区燃煤锅炉水溶性离子排放特征研究
西安城区是我国雾霾污染比较严重的主要城市之一,统计表明,在20162017集中供热期西安城区大气中PM10日平均浓度为216ug·m-3,超过了周边的兰州(181ug·m-3)、郑州(191ug·m-3)、太原(176u...
张朋谭厚章曹瑞杰王毅斌阮仁晖韩瑞午
关键词:燃煤锅炉水溶性离子排放特征
文献传递
电热水器能耗数值计算及保温性能优化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电热水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主要包括电加热丝对内胆中水的加热过程,内胆中水的自然对流过程以及通过保温层的散热过程.本文采用多尺度数值模拟方法:用LBM确定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作为基于连续介质的Fluent的输入数据,对发生在电热水器中的流动和耦合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采用UDF来控制电加热丝的动态间歇加热工作过程,建立了模拟电热水器24 h固有能耗系数测试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采用该方法模拟得到的能耗系数与实验值符合良好,证明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同时模拟获得了电热水器中水在加热和散热阶段的流动特性、温度分布,以及各个区域的散热占比和热流密度。提出了优化电热水器保温隔热性能的判据,为电热水器保温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靳蒲航粘权鑫方文振陶文铨
关键词:电热水器数值模拟
纵向涡发生器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为增强微通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对微通道结合纵向涡发生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雷诺数下纵向涡发生器的长度、横向间隙对微通道流动与换热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口速度为0.5~2 m/s时,雷诺数的增加会引起微通道内的换热性能增强,摩擦因子减小及综合传热性减小;涡发生器长度对换热影响较小,但增加涡发生器长度会引起阻力增加,横向间距对阻力影响较小,但增加横向间距会引起换热性能提高;涡发生器长度为0.30~0.40 mm时综合因子为0.94~1.21,横向间隙为0.1~0.5 mm时综合因子为0.88~1.17;纵向涡发生器长度为0.3 mm和横向间隙为0.5 mm时,有利于综合传热性能的提高。在低雷诺数时微通道结合纵向涡发生器的强化传热和综合传热因子要比高雷诺数时好。
贾龙张剑飞
关键词:微通道纵向涡发生器传热数值模拟综合性能
C/SiC复合材料的人工孔发汗冷却性能分析及优化研究
2024年
C/SiC复合材料在热防护领域中应用广泛,但受制备工艺、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具有低孔隙率、小孔径的特征,在发汗冷却过程中这些微小孔隙难以支撑足够的冷却剂供应量且易发生堵塞,限制了冷却的进行。针对此问题,本文研究通过增加人工孔来改善C/SiC复合材料发汗冷却性能的可行性。建立了人工孔表征单元结构及等效模型,获得了打孔后复合材料内冷却工质的流量比及等效渗透率的变化情况,探究了打孔方式与工质流量对复合材料等效体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并拟合了打孔后复合材料等效体换热系数经验公式。结果表明:渗透特性方面,冷却工质的主要流量分布于人工孔中;对于渗透率为1×10^(-16) m^(2)的低渗透率材料,打孔后复合材料自身工艺孔中的流量占比小于0.1%,其中的工质流动可忽略;在换热特性方面,可通过调节打孔方式改善复合材料的换热性能,相同渗透率下调节打孔方式可使体换热系数提升154%。
俞逸斯李明佳杜燊戴嘉鹏徐航
关键词:C/SIC复合材料热防护传热传质发汗冷却数值模拟
AR、H2O和R12在PT、CU表面界面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本文基于MATERIALS STUDIO(MS)软件平台分别建立了氩流体、水分子和氟利昂与铂表面和铜表面的气液固三相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可知:PT-AR、PT-H2O、PT-R12三个体系中动能逐渐增大,而且P...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模拟密度分布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综合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火力发电长期以来都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大户,其中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烟尘和细微颗粒物(PM)、硫氧化物(SO)、氮氧化物(NO)、汞(Hg)等。随着国内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污染物控制的环保成本不断加大,国内外的研究...
赵钦新李钰鑫王云刚
关键词:燃煤电厂多种污染物综合控制
高度尺寸不同的空心砖复合传热性能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采用纳入处理压力—速度耦合关系的新算法IDEAL的三维自编程序对外形尺寸(长×宽×高)为240mm×115 mm×90 mm、240 mm×115 mm×115 mm、240 mm×115 mm×140 mm、240 mm×115 mm×165 mm 4种高度共200种规格(每个高度50种规格)的空心砖进行了包括导热、对流及辐射换热复杂传热过程性能的数值模拟,旨在揭示在空心砖内部孔数及排列方式、长度和宽度相同的情况下,空心砖高度变化对其砌筑墙体当量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的范围内,除个别砖型外,随着高度的增加,空心砖墙体的当量导热系数呈下降的趋势。当宽度方向的孔洞数给定时,随长度方向的孔洞数的增加,下降幅度先增加后减少,最大的降幅6.1%。
孙龙清李临平宋翀芳程锁明陶文铨何雅玲
关键词:数值模拟复合换热当量导热系数
共3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