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作品数:12 被引量:140H指数:8
相关作者:吴美玲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财经大学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旅游
  • 3篇旅游发展
  • 2篇社区参与
  • 2篇族群
  • 2篇旅游地
  • 2篇目的地
  • 2篇纳西族
  • 1篇傣族
  • 1篇傣族园
  • 1篇地方政府
  • 1篇信任
  • 1篇行为信任
  • 1篇休闲
  • 1篇休闲文化
  • 1篇雪山
  • 1篇粤港
  • 1篇粤港澳
  • 1篇政府
  • 1篇政府组织
  • 1篇人类学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财经大学

作者

  • 3篇孙九霞
  • 1篇黄秀波
  • 1篇李怡飞
  • 1篇吴美玲

传媒

  • 5篇广西民族大学...
  • 3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旅游学刊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资本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地位获得被引量:8
2018年
根据传承人申报者初始位置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差异,选取四川、云南两省三个不同类型案例地,运用访谈法与非参与观察法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过程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非遗传承人的地位获得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密切相关,一定的人力资本是成为申报者的基本条件,但在实际认定过程中社会资本却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本差异不显著时,"关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运用是申报者获取传承人地位的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本差异显著时,政府认定优先考虑人力资本优势方,但如果社会资本足够强大仍然会影响到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在社会资本极为显著时,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能带来资源垄断现象。而社区内部认同的核心因素是人力资本,因此官方认定的"传承人"在社区内部不一定受到认同。
孙九霞李怡飞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会资本人力资本
少数民族旅游社区现代性的本土化实践——以泸沽湖大落水村为例被引量:19
2017年
面对发展主义对地方和传统的贬斥,以及日益强化的现代化力量,有必要关注和强调边缘民族社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研究通过2008—2016年对云南泸沽湖摩梭人社区本土实践与行动的持续考察,发现在消费领域,村民展现出对新兴消费文化和风尚的接纳;在生产领域,倾向于通过市场经济逻辑的本土化来实现传统的保育,促进社区和族群的发展;在文化领域,借用各类现代的组织、媒介和技术手段,树立文化身份,强化族群认同的"我者"边界。文章认为,村民经济与文化的本土化实践涉及现代与传统、本土和外部的混杂交织、互为所用,这种混杂和借用可以促进本土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因此,边缘地方和族群的本土现代性发展模式不但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具备可能性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恰恰为这种本土现代性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情境。
魏雷孙九霞
关键词:少数民族社区社区参与旅游本土化实践
乡村旅游发展中非政府组织与地方的关系:一个双重嵌入的分析框架被引量:12
2018年
已有研究对非政府组织嵌入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与政府的关系上,忽视了其与受益群体之间的嵌入关系研究。基于微观视角,以河南省郝堂村为个案,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通过主题分析考察乡村旅游发展中非政府组织与地方政府和受益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双重嵌入的分析框架,认为非政府组织在身份合法性和非正式关系两个维度上嵌入地方政府,在资源、网络和制度三方面由浅至深地嵌入社区。最后,从内外因素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非政府组织在振兴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杨莹孙九霞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旅游
旅游发展对傣族社区居民生活宗教实践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旅游地的宗教文化变迁是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核心话题。已有研究较多关注旅游发展中宗教节庆、仪式的变迁,而对旅游地未被舞台化、商业化包装的当地居民日常化的宗教实践关注尤显不足。文章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个案,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和非参与观察法,剖析旅游发展对傣族村民生活宗教实践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在旅游经济利益驱动下,村民往往顺应时代发展,通过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自圆其说"地打破传统束缚,进行地方知识的协商和再建构,并通过弱化仪式的物质边界、调整时间、空间区隔等实践策略应对旅游带来的变化。
李毓孙九霞
关键词:物质性傣族园
民族村落旅游专业市场体系的结构与特征:以白族新华村为例被引量:7
2018年
以云南鹤庆白族新华村为例,探讨旅游发展所引发的银器专业市场体系的建构过程,以及专业市场体系影响下的社会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催生了以新华村为中心、带动周边村寨并辐射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跨地域银器市场体系;该体系中新华村是生产与销售的核心市场,周边村落为中间市场,银器销售的终端如景区、城市等则是外围市场;专业市场体系的领导者是少数批发商,他们决定了产品的主要种类,并赚取了银器市场的绝大部分利润;市场网络与社会网络交织但不重合,基于业缘的关系网络广泛存在,通婚圈范围缩小,村落内婚、早婚现象日渐突出;且这一专业市场体系兼具内聚性与外向性的特征。
孙九霞李怡飞
关键词:旅游影响
背包旅游者与梅里雪山目的地的互动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以徒步梅里雪山雨崩村的背包旅游者为对象,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将互动划分为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三个阶段,从"景观"和"人"两个维度探讨背包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目的地的原生态景观是吸引背包旅游者的首要因素;背包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的互动表现为旅游前的咨询式互动、旅游中的参与式互动和旅游后的延续性互动,三个阶段的互动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互动形成了以雇佣关系、竞争关系为代表的商业性主客关系以及路人关系、同伴关系、朋友关系、婚姻关系等情感性主客关系;互动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孙九霞丁幂
关键词:背包旅游背包旅游者
结构二重性理论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的信任建构——基于凤凰古城的案例被引量:5
2020年
在流动性加剧的现代风险社会,信任是社会整合的基本前提。民族旅游地作为重新理解现代社会信任建构的透镜,其信任建构过程及其动因亟待探寻。研究从“结构-行动”的视角切入,以凤凰古城为案例地,基于“规则-行动策略-信任生成”的分析框架,系统地讨论旅游者目的地信任的动态生成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研究认为,旅游者对民族旅游地先后建构起情感、行为和认知的流变性信任。在旅游想象、旅游体验和旅游追忆的不同阶段,旅游者先后基于自我认同、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原则,生成了动态演化的目的地信任建构。本体安全感的结构性生产与再生产是游客对民族旅游地信任动态演化之内在逻辑。
孙九霞庞兆玲
关键词:结构二重性情感信任行为信任认知信任凤凰古城
民族旅游地社区参与中的空间协商与利益博弈--以丽江白沙村为例被引量:29
2017年
基于空间政治与微观实践的理论视角,选择旅游商业化程度较低的丽江白沙村作为研究案例,通过访谈、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对民族遗产旅游社区中居民如何运用不同空间实践策略进行利益博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村民内部主要围绕三种场域的空间实践进行利益争夺,但更多表现为"空间协商"而非以往的"空间冲突"。该研究丰富了社区内部差异政治的实证案例,并完善了对商业化程度不高的遗产旅游社区的空间政治研究。
孙九霞黄秀波
关键词:社区参与纳西族传统村落
旅游目的地居民本土休闲文化与地方实践——以云南丽江为例被引量:8
2019年
以云南丽江为例,基于对本地文化精英和普通居民、政府工作人员、外来经营者、游客等不同主体的调研和焦点小组访谈资料,在分析丽江本土休闲文化的表征与实践的基础上,探讨旅游地的本土休闲文化与地方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丽江的本土休闲作为纳西族典型的文化和空间现象,主要表征为:基于民族特质之地方实践的传统性休闲,基于文化认同之传统发明的群体性休闲,以及基于场所依赖之空间展演的日常性休闲。丽江本地族群的休闲文化与地方旅游发展之间呈现出一种建构与被建构的关系,三种本土休闲实践所塑造的休闲文化表征建构着旅游地的地方性,而旅游发展则反过来促进和引导本土休闲文化的再生产。对旅游目的地和欠发达地区的地方休闲特质的关注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休闲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孙九霞王学基
关键词:旅游发展
川藏公路与鲁朗社区的旅游中心化被引量:17
2017年
以川藏公路和鲁朗社区为例,基于田野调查以探讨旅游语境中道路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分析道路变迁对沿线地方社区产生的影响,以及边缘地区如何借助道路变迁卷入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借此寻找偏远社区去边缘化的基本逻辑。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川藏公路实现了意义转变和功能重构,道路与社区的关系因而引申为景观空间乃至发展中的共生关系,社区被纳入道路旅游空间,实现旅游联结,推动社区从被动卷入向主动参与、从单向发展向多元现代化的转变。鲁朗社区也依托重要道路而进入国家政策话语中并构建政治联结,边缘社区借助川藏公路而实现"旅游中心化"及去边缘化。
孙九霞王学基
关键词:川藏公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