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研究所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郭宏忠杜志洋胡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水利局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耕地
  • 2篇入渗
  • 2篇入渗性能
  • 2篇生物埂
  • 2篇土壤
  • 2篇坡耕地
  • 2篇丘陵区
  • 2篇紫色丘陵
  • 2篇紫色丘陵区
  • 2篇稳定性分析
  • 2篇边坡
  • 1篇蓄水
  • 1篇蓄水能力
  • 1篇占补平衡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生态修复
  • 1篇土壤抗冲性
  • 1篇坡度
  • 1篇坡改梯

机构

  • 6篇西南大学
  • 1篇重庆医药高等...
  • 1篇中国水电工程...

作者

  • 6篇史东梅
  • 3篇蒋平
  • 3篇汪三树
  • 2篇彭旭东
  • 1篇陈正发
  • 1篇胡雪琴
  • 1篇李叶鑫
  • 1篇郭宏忠
  • 1篇胡青
  • 1篇杜志洋

传媒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亚热带水土保...
  • 1篇水土保持应用...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重庆市坡改梯工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讨
2015年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丘陵区实施坡改梯工程,不仅能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同时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城乡建设用地提供补充耕地资源。坡改梯工程建设成基本农田的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四个方面;根据重庆市水土保持区位及自然环境特点,荒地采用"工程整地+水平梯田+土壤改良"模式,坡耕地(土层较厚型,土层较薄、石料丰富型和破碎化利用型)采用"水平梯田+植物护埂+水系配套"模式,废弃宅基地采用"工程整地+熟土覆盖+植物护埂"模式;不同水土保持分区下土地置换对象、资金筹措方式及置换标准差异明显。
郭宏忠于亚莉汪三树彭旭东蒋平史东梅
关键词:耕地占补平衡坡改梯工程城乡建设用地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弃渣场入渗性能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为科学预测弃渣场水土流失量及评价其植被恢复效应,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弃渣场平台及边坡处的入渗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弃渣土体容重、有机质含量及毛管孔隙度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植被恢复从1年变化到2年,其容重差异在0.07~0.14 g/cm^3之间;弃渣入渗过程大致存在入渗率迅速降低(9 min内)、缓慢降低(10~60 min)和趋于稳定(60 min后)三个阶段;平台处的稳定入渗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而边坡处的稳定入渗率则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Horton模型对弃土弃渣入渗过程拟合的相关系数最大(平均0.923),是反映其入渗过程的适宜模型。
于亚莉汪三树彭旭东史东梅
关键词:弃渣场入渗性能植被恢复边坡
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弃渣与林地土壤入渗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针对弃土弃渣物质组成复杂、结构混乱、养分含量较低的特点,采用野外双环入渗方法对不同堆置年限弃土弃渣水分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桑树林地相比,弃土弃渣土石混合不均匀导致其孔隙结构较差,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显著小于林地;桑树林地与弃土弃渣入渗过程最大的差异在于初始入渗阶段,此阶段弃土弃渣入渗率下降迅速并呈波动性减少趋势,且入渗特征与土体疏松多孔的结构特征、自然含水率和容重关系密切;最大持水量表现为桑树林地Ld(116.37 t/hm2)>堆置3年弃土弃渣L3a(106.77 t/hm2)>堆置1年弃土弃渣L1a(103.98 t/hm2),非毛管持水量表现为Ld(82.65 t/hm2)>L3a(51.74 t/hm2)>L1a(43.22 t/hm2),林地的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强于弃土弃渣,而L3a土壤持水性能要高于L1a。
郭宏忠蒋光毅江东汪三树史东梅
关键词:林地入渗性能蓄水能力生态修复
紫色土坡耕地不同生物埂的土壤稳定性分析
2015年
生物埂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具有重要防护作用。为研究紫花苜蓿、花椒和桑树对紫色土坡耕地生物埂土壤稳定性的作用,采用室内试验分析方法,测定了3种生物埂的土壤理化性质、土体抗剪强度及抗蚀性特征指标。结果表明:生物埂植被能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花椒和桑树生物埂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花椒生物埂有机质含量最高,3种生物埂砂砾(〉0.05 mm)和粉粒(0.002-0.05 mm)含量分别为37.44%-46.03%、42.11%-49.07%;花椒改善土壤结构稳定性效果最优,花椒生物埂以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湿筛团聚体含量)含量最高(69.97%)花椒生物埂土壤微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最好,其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最低、微团聚体分散率最小(37.01%)。此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和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依据。
胡雪琴蒋平史东梅
关键词:生物埂稳定性坡耕地紫色土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土壤抗冲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本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抗冲性。结果表明:(1)各种生物埂径流含沙量随着冲刷时间的继续出现"先急剧减小后平稳减小直至稳定"的变化趋势。在冲刷0~3min,各生物埂土壤的径流含沙量均较大,随后径流含沙量平稳变化并趋于稳定。(2)生物埂抗冲刷过程可划分为快速冲刷阶段(0~3min)、慢速冲刷阶段(3~20min)和平稳冲刷阶段(20~28min)3个阶段。生物埂土壤抗冲性随着冲刷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强,两者之间可用幂函数表示,其R2值在0.848 7~0.989 9。(3)各种生物埂土壤抗冲性随着坡度的增大而降低,两者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R2=0.790 7,N=12,p〈0.001),可用幂函数表示。研究结果可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合理布置及其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郭宏忠汪三树于亚莉蒋光毅史东梅
关键词:生物埂土壤抗冲性坡耕地坡度紫色丘陵区
紫色丘陵区堆渣体物理性质变化及边坡稳定性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为探求影响生产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堆渣体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以紫色丘陵区堆渣体为研究对象,采集堆渣体不同坡位的弃渣样品,测定堆渣体的含水率、饱和含水率、饱和导水率、容重和机械组成等物理指标,同时对各个坡位的样品进行直剪试验,以此分析堆渣体边坡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土体的含水率从上至下均逐渐升高;在含水率极低时,土体的黏聚力与含水率呈正相关;形成时间较长的堆渣体坡中部位的内摩擦角最大,而黏聚力最小;1、2、3号堆渣体安全堆渣的临界坡度分别为29.21°、26.13°、32.45°,3个边坡均不稳定,需要采取拦挡措施。
蒋平汪三树李叶鑫杜志洋胡青陈正发史东梅
关键词:物理性质边坡稳定性紫色丘陵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