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

作品数:26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文成伟闫明闫明闫明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5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文化
  • 3篇优秀传统文化
  • 3篇哲学
  • 3篇中华优秀传统...
  • 3篇社会
  • 3篇人本
  • 3篇主义
  • 3篇伦理
  • 3篇传统文化
  • 2篇渊源
  • 2篇软实力
  • 2篇文化创新
  • 2篇历史渊源
  • 2篇民族
  • 2篇价值观
  • 2篇核心价值观
  • 2篇鸿沟
  • 1篇党治
  • 1篇道德
  • 1篇地缘

机构

  • 22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林丹
  • 3篇洪晓楠
  • 1篇文成伟
  • 1篇马莉
  • 1篇王前
  • 1篇李伦
  • 1篇廉佳

传媒

  • 6篇文化软实力
  • 3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人文杂志
  • 2篇科学技术哲学...
  • 2篇哲学分析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前沿
  • 1篇心理学探新
  • 1篇神州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人文天下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罗蒂科学观的文化哲学阐释被引量:1
2015年
在科学文化哲学视域下,本文将罗蒂科学观溯源至实用主义真理理论和整体主义文化观,考察罗蒂拆解传统哲学中与实在相符合的真理观念,颠覆科学作为理性事业的根基,以科学与人文文化共筑信念之网,去除科学作为文化之王神性的路径。以此为基础,本文阐释了罗蒂科学观的三个维度——科学作为协同性、科学作为话语以及科学作为文学,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罗蒂的科学观兼具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倾向,是建设性的、另类的科学文化哲学。
马莉洪晓楠
关键词:罗蒂科学观协同性话语
莱布尼茨逻辑学手稿的中文编译及研究之审度
2022年
莱布尼茨的逻辑学说标志着传统逻辑向现代逻辑的转折,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莱布尼茨大量的逻辑学手稿并未得到及时出版,导致他的逻辑学思想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应有的研究。通过梳理各国莱布尼茨逻辑学手稿的编译状况,勾勒出编译和研究框架,指出我国这一方面工作滞后的原因,可以凸显今后编译研究的突破点,推进中文世界莱布尼茨逻辑学手稿的编译和研究。
郭菁
关键词:莱布尼茨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道德隐喻表征被引量:11
2019年
道德隐喻已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具身认知相关理论的兴起,道德隐喻的具身研究逐渐展开。目前,具身道德隐喻的维度主要包括空间、温度、洁净、颜色、明暗、触觉、味觉、嗅觉等。具身道德隐喻的相关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和架构理论。今后的具身道德隐喻应更多的探讨跨文化的差异性,丰富道德隐喻具身维度的内容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要引入道德隐喻的影响机制分析。
赵岩伍麟
关键词:隐喻表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与基本走向被引量:2
2017年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是一脉相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典文化是由先秦至清代前中期的文化集成,核心价值观包括天人合一、爱国主义、以人为本与知行合一,奠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西方文化渐次传入,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近代文化转型时期,终形成"冲突-反应"型的近代文化形态,核心价值观包括经世致用、以人为本与兼收并蓄。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蕴含世界理念的现代中华文化基本走向,核心价值观为世界精神、天人合一和多元互补。当代社会的统一共识建立在社会制度和个人行为规范基础之上,据此,涵养平等原则的中华文化未来发展趋势,不仅落实在基本的生存层次,还向更高层次开放,并通过伦理规范反映出来。
林丹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关于科学文化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习近平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科学文化重建科学知识与人及其文化的本体论关联,使科学扭转为拥有主体的实践活动,凸显科技创新中的人文性。科学文化在本体论层面拓宽了科学内涵,确立科技人才创新动力的价值指引;在认识论层面丰富了科学教育范围,加强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文化支撑;在方法论层面完善了科学制度的制定,牢固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制度保障。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蕴含丰富的科学文化意蕴。以科学文化激励科技人才的精神动力、思维能力、创新活力,凝聚成推动创新的有机合力,鼓励创新人才“自立自强”,推动人才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协同共赢。
王文敬洪晓楠
关键词:科学文化引导力支撑力保障力
建筑价值模糊的社会伦理根源探析
2018年
建筑价值模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特殊价值现象,其表现主要有设计者的价值认知任性、决策者的价值判断悖谬以及使用者的价值敏感弱化三个方面。它们分别产生于建筑价值共同体内部三种不同的价值意识情境:设计者的价值意志失禁、决策者的价值律令统治以及使用者的价值反馈缺位。建筑价值模糊的产生除了价值自身的根由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根源,即设计者的经济利己、决策者的权力异化以及使用者的信仰迷失。针对这一现象,构建社会他律与伦理自律内外协调统一的思维框架与实践方式,不失为建筑价值模糊消解的一种可能路径。
文成伟王娜
关键词:建筑消解
试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时代意义
2019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上升为治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之一。“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西方哲学中的人本观念、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强调了人民的的重要性,有利于更好的维护人民的利益,激发人民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热情,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有效的缓解和解决这些矛盾,维护人民的利益,推动国家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既有历史渊源,也有时代意义。
唐德晟孟伟
关键词:治党治国人民主体思想人本观念
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与发展变迁被引量:10
2019年
爱国主义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产生统摄作用,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激发、认同作用,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中国文化发展。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所具有的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本质永恒不变。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历史使命和任务各有不同。爱国主义的发展变迁经历了若干阶段:古代文化格局中以心怀天下、促进统一为使命;近代以来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使命;新时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题。
林丹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凝聚力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被引量:1
2021年
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实践、着眼全局统筹和长远发展首次确切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关键地位及演进规律的探索与认知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深刻把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进的内在规律,把握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体现时代性、大众性、全局性、共赢性的基本特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以“两创”精神落实好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各项任务,凝练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通过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实现“十四五”规划确立的2035年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林丹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强国
针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价值理解及客观性研究
2019年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方法论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实际上是由选自《科学论文集》的三篇长文组成,分别是《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领域的批判性研究》、《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本文分别针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以及客观性理解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韦伯的的基本思想。
刘卓雅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价值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