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13 被引量:359H指数:10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历史地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2篇天文地球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2篇地震
  • 11篇青藏高原
  • 9篇北缘
  • 8篇断层
  • 8篇盆地
  • 7篇震源
  • 7篇年代学
  • 7篇发震
  • 6篇地貌
  • 6篇断裂带
  • 6篇震源机制
  • 6篇锆石
  • 5篇东北缘
  • 5篇气候
  • 5篇青藏高原东北...
  • 5篇全新世
  • 5篇矿床
  • 5篇滑动速率
  • 5篇发震构造
  • 4篇地球化

机构

  • 113篇中山大学
  • 60篇南方海洋科学...
  • 23篇中国地震局
  • 12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桂林理工大学
  • 6篇泰山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国地震局兰...
  • 4篇兰州大学
  • 4篇汕头大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广东省地震局
  • 3篇三明学院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贵州省地质矿...
  • 2篇东华理工大学
  • 2篇青海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6篇杨炯
  • 5篇郑文俊
  • 5篇徐兴旺
  • 5篇张竹琪
  • 4篇张会平
  • 3篇李传友
  • 3篇张培震
  • 3篇陆太进
  • 3篇王庆良
  • 3篇任治坤
  • 3篇袁道阳
  • 3篇陈九辉
  • 2篇张波
  • 2篇高俊
  • 2篇黄宝春
  • 2篇俞晶星
  • 2篇翟明国
  • 2篇李涛
  • 2篇黄远成
  • 2篇刘兴旺

传媒

  • 19篇地震地质
  • 14篇地球物理学报
  • 13篇大地构造与成...
  • 5篇科学通报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岩石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地球科学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宝石和宝石学...
  • 2篇岩石矿物学杂...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科技导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热带地理
  • 2篇地质力学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年份

  • 5篇2024
  • 13篇2023
  • 38篇2022
  • 20篇2021
  • 17篇2020
  • 12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1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地震活动特征的鄂尔多斯西缘现今构造变形模式的限定被引量:3
2020年
文中针对1990—2018年间发生在鄂尔多斯西缘的地震事件,采用双差定位法获得其中4417个事件(M≥1.0)的精确定位结果;利用CAP方法求解了54个地震(M≥3.5)的震源机制解,并收集了15个前人获取的震源机制结果,综合研究了区域内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几何结构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小震精定位结果揭示M≥3.5地震震中位于主要活动断裂的边缘,刻画出较为清晰的断裂几何学特征。震源机制解反映海原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和烟筒山断裂以压扭性质为主;黄河断裂以伸展为主;西秦岭断裂表现为压扭性质。综合小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结果,并结合研究区内已发表的活动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证实了鄂尔多斯西缘受青藏高原、阿拉善和鄂尔多斯3个地块的共同作用,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变形模式,同时活动断裂之间的次级块体也存在明显的运动差异。香山-天景山断裂以南的区域自第四纪早期整体向SEE运动,而银川盆地以及黄河断裂东缘的块体向SE运动。
詹慧丽张冬丽何骁慧沈旭章郑文俊李志刚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
广作牙雕:17-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交流被引量:1
2021年
象牙雕刻与玉雕、景泰蓝、雕漆曾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也是记录人类文明进程的艺术符号之一。17-19世纪期间,广作牙雕是深受西方世界欢迎的中国工艺“国粹”之一,对此,前人已有专著和文章展开过较多的讨论,但是,对于广作牙雕和“海上丝绸之路”跨文化交流关系的探索仍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广作牙雕原料来源、技艺特征、源头及外销发展历程的梳理,探讨了广作牙雕海外市场拓展与海上丝绸之路跨文化交流的关系,提出如下认识:(1)广作牙雕的历史很长,其材料来源既有本地也有外域,唐宋以后,特别是17-19世纪中期,外销牙雕制品所用象牙材料主要是通过以南海为起始通道的“海上丝绸之路”交易获得;(2)17-19世纪外销的广作牙雕典型器物包括象牙球、象牙提篮、象牙扇、象牙首饰盒、象牙针线盒、象牙名片盒、象牙信插、象牙胸针等,品类相当丰富,尽管在数量上不及外销瓷器之类的外销品,但其材料价值高、雕刻技艺难度大,在艺术性、观赏性及文化兼容性等方面具有独特性,是当时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3)广作牙雕精湛的技艺、式样及装饰纹样既有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也有对海外创新技艺的吸收,并受到其时欧洲消费文化的强烈影响。17-19世纪外销的广作牙雕实际上是广府工匠参照海外客户的需要,进行工艺设计融合和定制生产的产品(ODM),是中国能工巧匠技艺与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4)17-19世纪广作牙雕对外贸易的成功,显示工艺产品跨文化交流、互鉴,是其可以有效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要素,甚至可能是关键要素之一,为当今我国其它材质的宝玉石产品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典型范式。
丘志力薄昊楠杨炯杨炯罗涵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跨文化交流
基于高精度LiDAR数据的断裂活动习性精细定量--以香山-天景山断裂景泰小红山段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传统研究方法中,通过航卫片或遥感影像解译只能获取二维平面特征,中等分辨率DEM(5~10m网格单元)只适用于大尺度三维地貌特征的提取。激光雷达测量(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技术可直接对地貌进行高精度、全方位的三维地表形态测量,为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了精细的地貌形态数据,有助于深化对断裂带地表破裂过程和断裂活动特性的理解。文中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的景泰小红山断裂中一段断错地貌明显的断裂段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LiDAR数据生成了景泰小红山断裂0.3m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沿断裂带详细识别并测量了地貌标志(冲沟、山脊和阶地)的断错位移,获得了地貌标志的82个水平位移和62个垂直位移,并分析了不同方向上的位移丛集特征。结果显示,沿断裂的水平与垂直位移均可识别出5个丛集,其中最小丛集可能指示最新一次地震的同震位移,而其它位移丛集则反映了断裂带多次地震活动累积的结果。通过对多个断错标志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合成的滑动矢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断层段的运动习性具有分段不均匀特征,不同段落的倾滑矢量有一定的差异。
唐清郑文俊石霖张冬丽黄荣
关键词:LIDAR断错地貌走滑断裂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结构探测现状和展望被引量:3
2022年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不仅是华南次级板块和南海次级板块的分界断裂,同时是南海北部陆缘区域的主要控震和孕震构造,也是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控盆断裂,因此,厘清其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演化和最新活动性,对理解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和含油气盆地演化过程、动力学机制以及地震灾害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特殊的构造位置及研究的重要性,不同学者对其开展过大量地球物理探测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对该断裂带的认识。本文总结了滨海断裂带深部结构探测、构造属性、活动性和孕震构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基本认识,阐明了该断裂带的深部地壳结构和活动特征存在分段性,指出了该断裂带与NW向断裂带和上地壳低速层三者结合位置为区域强震发生提供了深部动力学环境。加强不同位置的深-浅结构和海底变形综合探测研究,结合周边区域已知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数据,解决滨海断裂带的深-浅构造耦合及其与NW向断裂带之间关系问题,探讨其最新活动性与地震-海啸灾害的关系,可能是滨海断裂带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李志刚张培震惠格格胡立天李冠华张逸鹏梁浩李琳琳王伟涛闫永刚代向明
关键词: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地球物理探测发震构造
利用青金石追溯古代跨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出现以前,中国就已和其它的古代文明有诸多的交流,如何揭示和追溯这种交流的存在,是跨文化交流研究需要探索的问题。青金石在国内并无产地,是外来宝玉石材料,因此,我国古代发现的青金石实物均是中外跨文化交流重要的实物证据...
赖舒琪杨炯丘志力
关键词:古玉器贸易路线跨文化交流
湖南砂矿金刚石中石墨包裹体拉曼光谱原位测定:形成条件及成因指示被引量:6
2018年
石墨是天然金刚石中最常见的包裹体之一,按其形成顺序可分为原生、同生、次生,原生/同生与次生石墨包裹体的存在指示了金刚石形成的环境及形成后可能经历的变化。对湖南沅水流域产出的13粒宝石级-半宝石级砂矿金刚石中的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及次生石墨包裹体进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的原位测试。测试显示,湖南沅水流域金刚石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与次生石墨包裹体的G带与D带拉曼位移均存在漂移,其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G带的漂移范围为1 591~1 600cm^(-1),次生石墨的漂移范围为1 575~1 588cm^(-1),显示其形成压力较低,结晶压力变化范围大。原生/同生石墨漂移程度估算出该区域压力范围为4.01~5.88GPa,估算结果与利用橄榄石包裹体拉曼位移估算的源区压力范围基本一致。该区域内金刚石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的D带拉曼位移在1 350~1 368cm^(-1)之间,D带与G带的强度比(I_D/I_G值)值位于0.36~0.82之间,具有较低有序度结构/结晶程度与橄榄岩型金刚石的高结晶度石墨明显不同指示该区域部分砂矿来源的金刚石的形成深度较浅,成因与榴辉岩关系更为密切,形成过程极可能曾位于石墨-金刚石稳定域附近。研究结果表明,金刚石石墨包裹体拉曼位移的漂移程度可成为探索金刚石原生源区形成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马瑛王琦丘志力陆太进李榴芬陈华邓小芹薄昊楠
关键词:石墨包裹体拉曼光谱形成环境
鄂尔多斯北缘断裂带大地震复发模式与时空迁移规律
<正>鄂尔多斯地块北缘断裂带是阴山山脉与河套盆地的分界,也是河套断陷带北边界的控制性断裂,其构造活动控制了地块北缘大地震的发生。该断裂带自西向东由狼山山前断裂、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山前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组成。近千年...
彭慧张冬丽郑文俊张培震张竹琪
文献传递
利用锁眼卫星影像提取历史地震同震位移——以1976年土耳其Chaldiran地震为例
2021年
大地震的地表破裂及形变特征对研究地震成因机制、断层运动及大陆变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卫星技术的日益成熟,自1992年美国加州Landers地震以来,光学和雷达影像被广泛应用于同震破裂、震后形变等定量研究。然而,由于缺乏更早之前的影像资料,90年代以前的历史地震研究无法深入。美国锁眼卫星KH-9影像的公开解决了震前卫星影像匮乏的问题,为研究70~90年代历史地震提供了可行的条件。首先借助伊朗Tabas-e-Golshan地震和Khuli-Boniabad地震的研究实例,概述了KH-9卫星影像测量历史同震位移的方法与进展;然后利用1976年(震前)和1980年(震后)的KH-9影像对1976年土耳其Chaldiran地震的同震位移进行了计算,测得该地震东西向同震位移量为(3.1±0.7)m,与实地测量的地表位移相符,表明该走滑地震没有明显的浅部滑动亏损现象;最后对KH-9卫星影像定量研究历史地震的未来应用和限制进行了讨论与总结。
卢乐浚周宇
关键词:影像匹配同震位移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与发震机制被引量:6
2023年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N37.77°,E101.26°)发生了M_(S)6.9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震后现场考察确认,本次地震震中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与托勒山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上述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地震形成了两条地表破裂带,总长度约31 km.其中,北侧主破裂带主要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东起硫磺沟脑,向西穿过道沟,至下大圈沟止,长度约22 km,野外测量并经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校核后,最大水平位错量约2.6±0.3 m,并向两端逐渐衰减,宏观震中位于硫磺沟大拐弯至道沟以东一带.南西侧的次级破裂带分布在托勒山断裂东段上,东自大圈窝,断续向西过羊肠子沟,至大西沟止,长度约9 km,最大水平位错量约1.0±0.1 m,二者之间呈左阶斜列,最小阶距约1.0 km.本次地震地表破裂习性以左旋走滑为主略具逆冲分量,各次级破裂呈左旋左阶拉张或左旋右阶挤压的雁列式组合,形成了典型的走滑断错地貌,如左旋断错纹沟、河床、牧区铁丝网围栏、道路路基、车辙、便道和动物脚印等,同时还形成了典型的挤压脊或鼓包、张性裂隙和断层陡坎等,其走滑破裂样式典型而丰富.综合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展布和余震活动所反映的深部构造特征表明,其发震构造应以冷龙岭断裂西段为主,托勒山断裂东段参与,在其构造转换部位形成不连续的Y字型分叉的地震地表破裂图像.这次地震是继1986年门源M_(S)6.4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沿冷龙岭北侧次级断裂活动之后,发生在冷龙岭主干活动断裂带上的一次强烈地震,未来应重点关注祁连—海原断裂带尤其是西段的大震活动.
袁道阳谢虹苏瑞欢李智敏文亚猛司国军薛善余陈干刘炳旭梁淑敏彭慧段磊魏拾其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带左旋走滑发震构造
湖南沅水砂矿金刚石类型、形貌学特征及其对形成过程的指示被引量:4
2019年
天然金刚石的形貌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金刚石形成时深部源区地球化学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砂矿金刚石则会因为二次搬运、沉积等环境改变而形成叠加的形貌特征,依据其蚀像形貌,可以探索金刚石在地壳表面存留的时间及其经历的搬运过程。对湖南现代河流小颗粒砂矿金刚石样品晶体形态、表面微形貌及类型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湖南砂矿金刚石表面蚀像形态丰富且清晰,金刚石在经历地表沉积搬运后表面特征仍保留较好,表明其地壳的存留及搬运时间较短。部分样品(111)面呈现复三角形形状,晶面出现较多三角形和少数六边形蚀像,反映其寄主岩石岩浆喷发时相对富H_2O流体。结合扬子克拉通已发现含金刚石微粒钾镁煌斑岩的事实,推测湖南砂矿金刚石原生矿寄主岩石更大可能是类似钾镁煌斑岩的岩石。结合湖南砂矿金刚石晶体形貌、包裹体等方面特征与西澳金刚石存在相似性、Rodinia超大陆裂解前与扬子克拉通之间存在的联系等,暗示至少部分湖南砂矿金刚石的来源和西澳金刚石的源区具有内在联系,其最早的形成时间应该不早于古元古代,更大可能和新元古代板块聚合过程有关。
薄昊楠丘志力陆太进陈华黄远成邓小芹马瑛杨瀚钱佳琪
关键词:金刚石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