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作品数:53 被引量:172H指数:7
相关作者:白红霞陈亚东贺亚飞冯洋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农业科学
  • 12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基因
  • 11篇小麦
  • 10篇玉米
  • 6篇克隆
  • 6篇基因克隆
  • 4篇植株
  • 4篇基因家族
  • 3篇淀粉
  • 3篇原核
  • 3篇原核表达
  • 3篇生物学
  • 3篇土壤
  • 3篇麸皮
  • 3篇陆地棉
  • 3篇棉花
  • 3篇发酵
  • 3篇酚类
  • 2篇氮素
  • 2篇低聚异麦芽糖
  • 2篇冬小麦

机构

  • 52篇河南科技学院
  • 3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热带农业...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河南省华隆生...
  • 2篇山东登海宇玉...
  • 1篇惠州学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平顶山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职业...
  • 1篇河南省新乡市...

作者

  • 3篇王清连
  • 3篇邱立友
  • 3篇张志勇
  • 2篇孙海彦
  • 2篇徐新娟
  • 2篇晁毛妮
  • 2篇张金宝
  • 2篇黄玲
  • 2篇温青玉
  • 1篇卜晶晶
  • 1篇李勇超
  • 1篇王铁固
  • 1篇黄中文
  • 1篇郝薇薇
  • 1篇陈士林
  • 1篇高红梅
  • 1篇周岩
  • 1篇张新
  • 1篇张蕾
  • 1篇李成奇

传媒

  • 8篇食品与发酵工...
  • 4篇华北农学报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土壤通报
  • 2篇黑龙江农业科...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棉花学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食品科技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年份

  • 3篇2023
  • 8篇2022
  • 10篇2021
  • 10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TaLhc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为了从分子水分研究小麦的光合作用,该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小麦品种‘百农207’的叶中克隆到1个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命名为TaLhc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TaLhca的编码区序列(coding DNA sequence,CDS)长810 bp,编码269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29.31 kD,等电点为8.69。TaLhca被定位于叶绿体,无信号肽,存在3个明显的跨膜区域,预测其蛋白结构含有典型的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功能域(chlorophyll a/b binding domain),为亲水性非分泌蛋白。蛋白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小麦与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和水稻(Oryza sativa)中的Lhca序列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表明,启动子区域包含多个光响应元件及逆境响应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TaLhca基因在小麦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在根中表达量最低,且受NaCl、干旱、ABA、H2O2和低温胁迫表达增强,受黑暗胁迫表达降低。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小麦光合作用机理及其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特性提供了依据。
张蕾于永昂
关键词:小麦基因克隆
不同密度条件下玉米植株光合日变化特征分析
2023年
为探究不同密度条件下玉米植株各生育时期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日变化特征,于2016—2017年在河南浚县高产试验田进行了试验.以郑单958和浚单29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高(8.25万株/hm^(2))和低(6.75万株/hm^(2))两个密度,三次重复,使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在玉米5个生长时期(苗期,拔节期,灌浆期,抽雄吐丝期和成熟期)一天内每隔2 h,测定8点到16点之间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并用SPAD仪在后四个时期测定SPAD值.结果表明,玉米在苗期的Pn日变化呈单峰线,最高值出现在上午,在拔节期Pn日变化也为单峰线,峰值出现在下午,而SPAD值则呈现下降-上升趋势.抽穗期Pn日变化出现双峰与单峰交叉,不同密度间出现差异,玉米午休现象出现;SPAD值表现下降-上升-下降的现象;不同密度间各品种表现出差异,该生育期SPAD值较其它生育期高.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玉米Pn日变化为双峰线,变化幅度因品种和密度而不同,但趋势一致,高峰出现在上午,午休现象较为明显;灌浆期SPAD值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成熟期SAPD整体减小,并且SPAD日变化幅度也减小.Pn与SPAD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日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通过测定SPAD值来推断玉米植株的光合性能,从而为高密度集约化生产中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陈婷谢孟河梅沛沛陈士林高红梅温智国
关键词:超高产SPAD日变化
小麦BNS雄性不育系晚霜冻抗性和低温不育特性观察被引量:3
2020年
BNS是一个低温敏感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穗分化期间8℃以下低温可诱导其花粉败育。为了持续观察BNS的不育特性,于2017年秋季分期播种了BNS及其保持系郑麦366。2018年4月5日至6日该地区发生晚霜冻,草面温度-1.7℃,许多小麦品种受到冻害。抽穗后,观察BNS和郑麦366两个材料的冻害特征、穗分化进程和自交结实率,结果发现,10月9日正季播种的郑麦366冻害严重,受冻株率超过75%,11月18日播种的郑麦366未受冻;10月1日和11月17日播种的BNS未受冻,期间的5个播期均出现轻度冻害,受冻株率3.7%~5.4%;郑麦366和BNS两个品种冻害发生的温度敏感期均为药隔期至减数分裂期,并且冻害组织单位是整小穗,而非小花;10月1日和9日播种的BNS自交结实率分别为5.08%和10.41%,高于过去年份的结实率水平,分析发现是霜冻发生前12 d连续15℃以上高温所诱导;BNS对低温敏感始于雌雄蕊分化始期,1周左右即可完成不育诱导,此后高温仅转换少部分小花为可育,后来的霜冻强低温也未能恢复BNS为完全不育。
孙海燕贾菲芸杨靖付庆云茹振钢李友勇
关键词:小麦晚霜冻
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划分高多态SSR引物筛选
2022年
【目的】研究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划分高多态SSR引物筛选。【方法】遴选均匀分布在玉米10个连锁群上160对SSR引物,在104份玉米自交系DNA中扩增,根据引物的染色体分布和PIC值,分别取40、30、20和10对高多态引物建立4套新引物体系,检测104份自交系的分类效果。【结果】(1)160对引物中的63对引物带型稳定,多态性高,最高PIC值0.7623,高于过去常用核心SSR引物,63对引物中过去常用核心SSR引物仅保留40%左右;(2)4套引物体系中,40和30对引物体系的分类结果与已知自交系类群高度吻合,20对体系与40对体系比较具90.5%一致性,10对体系与40对体系比较的一致性81.0%;(3)40对体系分类104份材料为5大类群,分别是瑞德、改良瑞德、兰卡斯特、黄改和和旅大红骨,与目前国内利用的优势群划分结果一致,也能鉴别出每个群中亲缘关系最远的亚群是相近群间二环系来源的混合基因型;(4)各群的代表自交系是单一遗传结构成分,亚群是多遗传结构成分。【结论】部分SSR引物的多态性在新自交系中会出现下降,建立的新的40对引物体系有精确的分类功能,可应用于类群划分,20对体系的分类精确性稍低,但检测工作量减半,在批量材料分类中有利用价值。
巴爱丽杨靖贾菲芸樊苗苗张冉李友勇
关键词:玉米SSR引物杂种优势群群体遗传结构
α-葡萄糖苷酶的异源表达及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α-葡萄糖苷酶因其有水解糖苷键和转移糖基的功能,目前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制备低聚异麦芽糖,同时该酶在合成有生物功能的糖-共轭复合物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化妆品、食品、医药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不同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的特征和异源表达的研究进展,探讨了α-葡萄糖苷酶制备低聚异麦芽糖的工业合成途径和合成糖苷类生物活性物质方面的应用潜力,并展望了α-葡萄糖苷酶分子改造的发展方向,为获得符合特殊需求的糖苷合成酶突变体提供参考。
李林波张士双杨天佑王宝石张明霞
关键词:Α-葡萄糖苷酶异源表达低聚异麦芽糖糖苷
水氮互作对百农207种子发芽特性及贮藏物质转运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为了研究不同水氮处理下收获的百农207种子发芽特性和贮藏物质转运的差异,以百农207为材料,结合当地冬小麦灌溉施肥制度设置水氮两因素裂区试验,水分为主区,氮素为副区,设置W0(返青后不灌水)、W1(返青后灌拔节水)、W2(返青后灌拔节水和开花水)、W3(返青后灌拔节水、开花水和灌浆水)4个灌溉水平以及N0(不施氮)、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4个施氮水平。在百农207收获后进行标准发芽实验,测定种子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生长特性和贮藏物质转运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灌水和施氮对收获后的百农207种子活力指数、幼苗根冠比、贮藏物质转运率和转化效率的影响呈正向耦合效应。水分是决定收获后小麦种子活力指数、种子贮藏物质转运率和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氮素是决定收获后种子发芽阶段根冠比的主要因子。高水肥处理(N3W3)的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高,水分和养分胁迫(N0W0和N1W0)下发芽阶段的根芽长比值较高。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增加灌水并不能促进收获种子在发芽阶段幼苗根冠比的增加。在W2和W3水平下,不同施氮处理的百农207种子贮藏物质转运率和贮藏物质转化效率均高于60%。种子发芽阶段幼苗生长相对最优的水氮处理为N2W2。这说明一定水分和氮素营养供应范围内降低氮肥用量,不会降低收获后百农207种子的贮藏物质转运率和转运效率,符合当前的减肥增效原则。
王润豪陈红卫吴俊贾改王洁刘芳芳欧行奇黄玲
关键词:冬小麦水氮互作发芽指数
新型橘皮啤酒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柑橘皮中因含有精油、果胶、β-胡萝卜素、黄酮和膳食纤维等多种活性物质,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由于提取成本较高,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如果将柑橘皮中的活性成分萃取到啤酒中,不但可实现柑橘皮废弃物资源利用,还能开发出营养价值高、口味浓郁的新型橘皮啤酒。文章简要介绍了柑橘皮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利用现状,综述了新型橘皮啤酒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并对新型橘皮啤酒生产中脱苦工艺问题进行了探讨。
李林波熊前程王宝石杨天佑张明霞
关键词:橘皮啤酒生产工艺脱苦
超声辅助提取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多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被引量:2
2021年
以蝙蝠蛾拟青霉发酵菌丝体干粉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对其菌丝体多糖(PHMPs)得率进行了优化,通过苯酚-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间羟联苯法、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高效凝胶色谱法(HPGPC)、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化法对PHMPs中的理化组成、分子量分布和单糖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最优的提取条件下即提取温度81℃,提取时间36 min,超声功率为297 W,水料比为44 mL/g,PHMPs得率为13.10%±0.22%。理化分析表明PHMPs中性糖、蛋白质、糖醛酸和磷酸基的含量分别为78.48%±2.08%、9.82%±0.09%、3.76%±0.11%、2.23%±0.09%;红外分析表明PHMPs具有多个糖类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HPGPC法测得PHMPs主要由分子量为638、575 kDa的两个主峰和分子量分布在5.6~285 kDa范围的多糖组成;单糖组成测试表明PHMPs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以摩尔比42.32:27.58:21.14组成,另外还含有分子摩尔比为0.42:2.89:2.25:1.16:2.24的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和阿拉伯糖。
武忠伟张朝辉冷豆豆张广宋琳琳王斌孟丽邱立友
关键词:超声辅助提取菌丝体多糖
物理场预处理对淀粉改性及其多尺度结构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1年
文章综述了超声波场、微波场以及电场等新型物理场在淀粉改性中的应用以及淀粉多尺度结构变化,并对改性淀粉的未来绿色安全生产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电子束辐射在淀粉干法改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探究辐射淀粉多尺度结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有利于助推改性淀粉的绿色、智能制造。
李光耀李林波杨天佑王宝石张明霞
关键词:淀粉改性
稻秸还田方式对酸性和碱性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油菜生长的影响被引量:8
2020年
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网室,以油菜为供试作物,用土培盆栽的方法,设秸秆不还田(对照)、秸秆焚烧后灰烬与土壤混匀还田、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秸秆粉碎覆盖还田4个处理,研究稻秸还田方式对酸、碱性土壤养分形态与含量、微生物数量和油菜生长的影响,以期选出适合酸、碱性土壤的稻秸还田方式。结果表明:(1)稻秸还田方式对油菜各生育时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以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处理增加最多,该处理成熟期在酸性土壤上比对照、秸秆焚烧后灰烬与土壤混匀还田和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处理各养分平均分别增加48%、10%和47%。(2)4种稻秸还田方式对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均产生影响,但是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在酸性土壤上促进真菌数量的增加,该还田方式在碱性土壤上对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效果显著。(3)各生育时期油菜生物量以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方式为最高,且酸性土壤高于碱性土壤。总之,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在酸性土壤上效果最好,更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油菜生物量;而在碱性土壤上则以秸秆覆盖还田方式最好。可见根据土壤酸碱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是必要的。
梅沛沛余常兵吴言凤李银水胡喜巧黄玲
关键词:酸性土土壤微生物数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