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作品数:5 被引量:46H指数:4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实证
  • 2篇实证分析
  • 2篇突变模型
  • 2篇能源
  • 2篇能源强度
  • 2篇技术进步
  • 2篇尖点突变
  • 2篇尖点突变模型
  • 1篇新兴产业
  • 1篇制造业
  • 1篇中国能源
  • 1篇中国省域
  • 1篇中国制造业
  • 1篇生态
  • 1篇省域
  • 1篇实证检验
  • 1篇实证研究
  • 1篇全球价值链
  • 1篇协调度
  • 1篇绩效

机构

  • 5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作者

  • 4篇赵玉林
  • 3篇叶翠红
  • 1篇余珮
  • 1篇李丫丫

传媒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科研管理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技术融合、竞争协同与新兴产业绩效提升——基于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8
2017年
跨产业间的技术融合已成为诱发新兴产业形成并提升其绩效的重要因素。利用EPO-PATSTAT数据库搜索出生物芯片产业13101项专利数据,利用Datastream、Osiris、Amadeus企业数据库搜集335家生物芯片企业财务数据。运用N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香农-维纳指数方法,依据专利数据,测算生物芯片产业技术融合宽度和深度。采用面板数据的GLS回归方法,依据2001-2013年间生物芯片产业20个样本企业专利数据和财务数据,实证分析技术融合引发新型竞争协同关系最终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的机理。研究表明:技术融合度对产业绩效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同时提高技术融合的宽度与深度更能带动产业发展;产业融合创新对产业绩效的作用机制随着产业的成长趋势呈现一条开口向下的"倒U型"曲线。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放松产业管制,加强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促进跨产业间的技术融合,强化跨产业间的新型竞争协同关系,更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大和绩效提升。
赵玉林李丫丫
关键词:新兴产业产业绩效
中国制造业双向FDI是否提升了其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被引量:10
2020年
以制造业跨境资本流动产生的正负效应为切入点,考察行业技术水平对中国制造业双向FDI影响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调节效应。以2003-2014年中国制造业15个细分行业为样本的实证结果表明,虽然从整体上看,行业技术水平对单向FDI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产生正向调节效应,并且双向FDI良性互动显著加强了这一作用,但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性:仅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能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并且现有行业技术水平仅能扩大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内向FDI的正向效应;由于外向FDI、双向FDI互动仍处于初始阶段,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行业,暂时无法有效通过行业技术水平来扩大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正向作用;国内生产配套能力的加强有助于同一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体现出国家价值链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支持效应。
余珮彭歌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中国产业系统经济与生态协同演化的实证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系统经济与生态协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调测度方法,实证分析中国及其省域近十年来产业系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状态和协同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系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性总体不高,各省域可划分为高发展高协调、高发展低协调、低发展低协调和低发展不协调四类。从"十五"到"十一五"期间,中国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协调性的总体改善。近十年来,中国产业系统协调水平总体呈现为雁形曲线形状,产业经济有序度呈现波动中快速上升的趋势,产业生态有序度变化则较为平稳。各类省份产业系统的演化趋势分析表明:当前中国大部分省份经济仍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现产业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的协同提升是产业系统实现可持续协调的关键;世界经济危机对各省产业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洗牌"效应。在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各省的最佳决策是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生态创新,实现产业系统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赵玉林叶翠红
关键词:产业经济产业生态协调度
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中国省域能源强度差异的实证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以能源强度为状态变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为独立观测变量,构建能源强度的随机尖点突变模型,对中国省域能源强度的尖点突变模式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着尖点突变的动力机制;在当前,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是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各省域应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当前降低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而对于不同的技术进步状态,各省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式应有所不同;长期来看,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是中国各省域实现能源强度稳步降低的必由之路。
叶翠红赵玉林
关键词:能源强度尖点突变技术进步
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中国能源强度演变的实证检验
2014年
文章以能源强度为状态变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为控制变量,构建能源强度演变的尖点突变模型,并对中国1995-2010年能源强度演变的尖点型突变模式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能源强度演变的动力学机制及突变特征。
叶翠红赵玉林
关键词:能源强度尖点突变技术进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