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
- 作品数:30 被引量:147H指数:8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世界的毁灭与重生:中国神话中的自然灾害被引量:17
- 2018年
- 中国灾害神话中蕴含着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对灾害的深刻记忆及其应对经验和伦理,其中既有同世界其他民族相似的情节,也有独具的母题和特点:治水、补天、射日、兄妹婚等母题表明,中国灾害神话的叙事核心并不在于强调人对神的被动服从,而在于主动征服灾害。神话中所强调的"主动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以克服灾害,哪怕付出巨大代价"的精神,以及"灾害的发生是对人类失当的道德和行为的惩罚"的观念,都使中国灾害神话具有鲜明的道德教诲基调,形塑了中国人的灾害伦理观。它为后世的观念和行为提供了镜鉴,并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的灾害叙事。
- 杨利慧
- 关键词:自然灾害中国神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性别平等——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文书的讨论被引量:11
- 2016年
- 由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起草者对性别平等的认知立场迥异,导致这份2003年出台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性文书出现了性别盲区,进而引发了性别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边缘化。这种背离于社区文化传承中多样、活跃的性别实践现状的边缘化,直接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文化参与的性别失衡与将性别等同于女性的简化认知倾向。学界对这种背离引发后果的持续批评,以及2008年后性别议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体战略框架中所占权重的改变,促使教科文组织在相关的国际文书中开始强调性别议题的重要性,也使缔约国在申报各类名录时开始突显保护实践中的性别关注。国际文书性别关注的转换及缔约国申报实践的调整,带来的是《公约》精神与社区实践之间更为复杂的性别博弈。因此,需要学者深入思考的,已不仅是作为国际准则的性别平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能否实现的问题,而是与文化、资本、政治等多重权力关系有着复杂纠葛的性别议题,如何权衡社区利益与全球利益关系的问题。
- 康丽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性别性别平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被引量:1
- 2021年
-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语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被视为性别化的主体认知概念。这一概念不仅涵括了对性别平等的期待,还包括对以社区为基础的性别认知与实践多样性的尊重。文章逐一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清单编制、保护计划、政策制定、列入名录等过程性保护环节中的性别问题和重要意义,着重强调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作用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是寻求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也是基于伦理的当务之急。
- 无康丽(译)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性别多样性性别平等主流化
- 文胆为表,诗心为里--万建中访谈录
- 2022年
- 一、治学之始覃奕(以下简称覃):您曾经提过您本来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那是在怎样的因缘际会之下踏入民俗学门中的呢?万建中(以下简称万):我考大学的时候,文学在社会上非常盛行,当时好像文学作品发行量都非常大,文学爱好非常广泛,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风气。所以那个时候就认为最好的或者最能够让自己实现价值的职业,就是当一名作家。因此高考后填志愿,我就报考了北大的文学专业,希望能够当个作家。
- 覃奕万建中
- 关键词:文学作品民俗学发行量访谈录
- 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经验和身体意义被引量:3
- 2016年
- 在中国西部,民族传统体育铸就了民族的身体,而西部民族的身体经验又通过体育的形式表现出来。体育传统融入民族生存环境当中,成为生存必需的活动形式。体育是西部民族获得身体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身体张扬、释放和表达的最为直接和生动的形态就是体育和舞蹈。由于具有竞争和游戏的性质,相对于舞蹈,体育让身体的意义体现得更为充分。在体育的维度中,西部民族的身体是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社会关系的。身体通过体育表现出来的,是多元生活需求的极大满足,可以不断地充实自身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坚守初始状态的体育发展的轨辙。西部民族的身体史,就是体育史和社会生活史。
- 万建中
- 关键词:西部民族传统体育身体
- 异域认同:舞蹈、差异与自我塑造被引量:1
- 2020年
- 通过两则独立的民族志个案——俄亥俄州中部白人女性肚皮舞的研究与在新泽西州北部对多元文化城市中萨尔萨舞场景的考察,使我们对人们如何以及为何要在他们的表达行为中借鉴文化他者的传统的理解更为复杂化。我们认为,舞者对其舞蹈经历的描述表明,这些实践是一种自我塑造的形式,部分目的是将舞蹈主体从限定性与规训的身份类别中解放出来。通过民族志的比较,我们探索了那些与异域他者的表征实践截然不同的具体实践。
- 凯瑟琳·博兰德方云(译)王心怡(译)康丽(审校)
- 关键词:文化实践文化传播身份认同舞蹈自我塑造
- 作为神话虚拟景观“互文”的实体景观研究——以厦门方特东方神画为例被引量:1
- 2023年
- 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神话的虚拟景观(景观电影、虚拟展演等)与实体景观(壁画、雕塑、建筑等)往往被学者们分而论之,关于二者内在关系的探讨尚有进一步拓展之处。神话的实体景观以存在于三维立体空间中的物质形式展现神话内容,与虚拟景观形成互文关系,相互联系、彼此依赖,共同构筑叙事系统,达成神话景观叙事。在厦门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的互文叙事形式可以归纳为由“实”入“虚”、“虚”“实”同步、“虚”“实”背离三种。二者的互文叙事网络承继神话叙事传统,跨越语词、图像、景观等不同的叙事媒介,并经由游客的加工创造延伸到现实世界的互联网空间。乐园中神话虚拟景观与实体景观的互文脉络串联虚实古今,且具有流动、延伸的可能性,为神话主义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为虚拟景观叙事的“互文”,乐园中的神话主义实体景观叙事具有动态场景定格化、氛围营造主题化、平面与立体并置等特点。
- 朱乐妍
- 关键词:景观叙事互文跨媒介
- 狼人杀——交流性实践的再生产被引量:2
- 2022年
- 狼人杀作为当代口头交流类策略游戏的典型代表,在线下风靡已久,拥有比较固定的文化圈层和受众群体,并在一套既定的游戏规则之外,形成了玩家之间相互碰撞而生产隐性规则的另一套体系。笔者将通过还原狼人杀这一都市民俗文化规则再生产的过程,剖析其群体内部各个分层的角色定位与文化行为逻辑,透视民俗文化再生产中体现出的文化调适。从狼人杀群体形成和内部分层入手,尝试找到狼人杀群体是如何完成一次交流实践的再生产过程,并讨论在游戏的固定显性规则之外,狼人杀群体又如何生产出他们的隐性规则。
- 鲁越
- 关键词:都市民俗口头
- 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被引量:15
- 2018年
- 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过程和途径。从田野中源源不断涌现出民俗书写的成果,这方面的成果成为民俗学研究占主导地位的业绩。然而,学界罕见针对目前的田野作业方式和民俗书写成果展开反思。单边主义的言说和话语遍布田野,民俗学者的身份和所谓的学术规范导致单边主义的理所当然。承认当地人学术言说的权力和可能性既有理论依据也有说服力的田野实践。在田野作业过程中,改变以往独白式的书写范式,让当地人说话,给予当地人充足的主体性的学术空间,才能书写出交流的、对话的、民主的、平等的以及共享的民俗志。
- 万建中
- 关键词:田野作业民俗志民俗书写单边主义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简介
- 2024年
- 该项目为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3BZW168,研究周期为2023年1 1月至2026年12月。项目负责人:唐璐璐副教授。项目责任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主要成员:张计云、徐玉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非遗公约》)中确立的重要概念。
- 唐璐璐(摄)
-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社科基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