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01 被引量:386H指数:13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3篇天文地球
  • 32篇生物学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矿业工程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2篇化石
  • 28篇遗迹化石
  • 27篇沉积环境
  • 14篇奥陶系
  • 13篇二叠统
  • 12篇三叠
  • 12篇太原组
  • 11篇下二叠统
  • 10篇盐岩
  • 9篇碳酸
  • 9篇碳酸盐
  • 9篇碳酸盐岩
  • 9篇盆地
  • 8篇遗迹
  • 8篇马家沟组
  • 7篇石炭
  • 7篇陆相
  • 7篇煤层气
  • 6篇三叠统
  • 6篇古环境

机构

  • 101篇河南省生物遗...
  • 87篇河南理工大学
  • 8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河南工程学院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河南省地矿局
  • 2篇中国石化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开封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山西潞安环保...

作者

  • 36篇胡斌
  • 24篇牛永斌
  • 22篇宋慧波
  • 19篇齐永安
  • 17篇郑伟
  • 14篇邢智峰
  • 9篇王长征
  • 7篇董小波
  • 7篇钟建华
  • 7篇王海邻
  • 6篇王敏
  • 6篇张立军
  • 6篇代明月
  • 5篇高文秀
  • 5篇苏现波
  • 5篇张璐
  • 4篇陈润
  • 4篇单婷婷
  • 4篇吴伟
  • 4篇刘顺喜

传媒

  • 18篇古地理学报
  • 15篇河南理工大学...
  • 12篇沉积学报
  • 6篇现代地质
  • 3篇地质学报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第十三届全国...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古生物学报
  • 2篇地层学杂志
  • 2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中州煤炭
  • 2篇中国煤炭地质
  • 2篇地球科学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煤炭工程
  • 1篇煤炭学报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年份

  • 1篇2024
  • 9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10篇2017
  • 9篇2016
  • 14篇2015
  • 8篇2014
  • 7篇2013
  • 10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6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荥巩煤田谷山井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含量的关系被引量:8
2008年
煤层气含量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是煤矿瓦斯灾害预测和煤层气的可开发性评价的基础.根据勘探和建井阶段的资料,荥巩煤田谷山井田东部山西组二1煤埋深200 m以下的区域,煤层气含量与井田构造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印支期(T末)在正常地温梯度下发生第一次生烃和燕山期(J3-K1)在异常热事件作用下发生了第二次生烃,奠定了高含气量的基础.但由于燕山期煤体所受温度极高(300℃),煤的理论吸附量不超过15 m3/t.K2到喜山早期,随南部嵩山不断隆起,浅部煤层中的煤层气在地下水作用下向深部运移,在滞留区煤层内聚集.这一时期构造决定的地下水动力条件控制着煤层气的运移富集.第三纪晚期形成的滑动构造使煤体破坏严重,储层渗透性降低,沿滑动构造面形成的糜棱岩带增加了煤的吸附能力,阻止了煤层气的扩散,并可能存在动力变质引起的生烃,对含气量进行补充.
林晓英苏现波颜少权
关键词:煤层气含气量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奥陶系露头中的钙华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7
2010年
依据野外观测,利用岩石切片、薄片鉴定和孔隙度与渗透率测试等分析手段,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巴楚五道班和柯坪硫磺沟两处奥陶系露头中钙华沉积进行研究,并应用地貌学和岩溶动力学对这些钙华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钙华沉积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作为一种优质储层;巴楚五道班奥陶系钙华沉积成因为富含CO2的大气淡水溶蚀灰岩,在地下形成暗河,在暗河出口处的沼泽地带,由于压力下降,温度上升,造成岩溶水中CO2逸出,CaCO3大量沉淀形成钙华;柯坪硫磺沟奥陶系钙华沉积的成因为裂缝溶蚀扩大形成溶洞,然后由钙华沉积物分期沉淀而成。
牛永斌钟建华王培俊陈鑫李佳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古岩溶
豫西寒武纪叠层石演化特征及其与后生动物的耦合关系被引量:3
2017年
作为微生物席建造物的叠层石记录了大量的古环境和古地理信息,在豫西寒武系出露18层叠层石,以宏观和微观沉积特征为基础,依据各组段叠层石丰度(层厚度)和分异度(形态类型)的演化,将豫西寒武纪叠层石划分为6个演化组合。从叠层石组合的微观纹层、微生物化石及其微生物席演化等方面,结合沉积学和生物化石特征,探讨了豫西寒武纪叠层石的幕式演化,分别为微生物岩-叠层石演化幕和微生物岩-灰岩演化幕。以中寒武世灰岩中微生物岩与遗迹化石的密度关系为例,并从整个寒武纪微生物岩与后生动物化石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叠层石微生物岩演化与后生动物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耦合关系。
常玉光白万备王敏
关键词:叠层石后生动物寒武纪
遗迹化石对显生宙5大生物-环境事件的响应被引量:12
2015年
通过系统梳理与奥陶纪-志留纪、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二叠纪-三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的5次生物大灭绝期遗迹化石记录相关的生物和环境事件,发现遗迹化石对5次大灭绝事件为负响应,即在大灭绝事件之后的残存期和复苏期期间,遗迹化石的多样性、丰度、潜穴直径、生物扰动强度、遗迹组构阶层都大为减小.遗迹化石反映的造迹生物行为习性和觅食策略在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后也各有不同,食沉积物性觅食策略在晚奥陶世和晚白垩世大灭绝事件之后占据主导,滤食性觅食策略在晚三叠世大灭绝事件之后占据主导,机会主义遗迹(如Planolites)、食沉积物性和滤食性等多种觅食策略和行为习性在晚泥盆世F-F和晚二叠世两次大灭绝事件之后占据主导.晚泥盆世F-F和晚二叠世两次大灭绝事件之后,遗迹化石记录了底栖生物系统由简单向复杂、由二维向三维生态空间拓展的变化趋势.
张立军赵曌龚一鸣
关键词:遗迹化石显生宙地层学环境影响
成岩改造对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遗迹潜穴中微孔隙发育的影响
豫西北广泛出露奥陶系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在野外露头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薄片观测、扫描电镜分析等测试手段,对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碳酸盐岩中遗迹化石充填物所发生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充填物孔隙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
董小波牛永斌
关键词:马家沟组碳酸盐岩遗迹化石成岩作用
文献传递
华北板块南缘寒武系苗岭统碳酸盐岩硬底:缺乏生物扰动背景下的早期海底胶结作用
2024年
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苗岭统碳酸盐岩硬底发育在核形石灰岩和鲕粒灰岩之上,并明显截断下伏的碳酸盐沉积物。本文通过对硬底界面之下颗粒间的放射纤维状方解石胶结物和等厚环边的微晶胶结物分析,表明其形成于早期海底胶结作用,该时期早期胶结区靠近沉积物—水界面,易受潮汐和波浪冲刷而暴露海底,并在持续搅动的高能环境中经历磨蚀和平整,形成硬底。由于硬底形成后几乎没有受到强烈改造和持续生物侵蚀的影响,通常表现出简单、平坦的表面形态。研究区馒头组二段含硬底层段形成于低、高能交替的潮间—潮下水道环境,以微晶方解石为主要的胶结剂沉淀;张夏组含硬底层段形成于台内鲕粒滩高速建造期,以物理化学沉淀和早期海底胶结作用为主。研究区出现的硬底表明,该时期海水化学条件和海底生态环境利于碳酸盐沉积物的早期胶结。硬底作为早期海底胶结作用的突出证据,对于研究碳酸盐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及岩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形成过程及成因也为古海洋化学条件和底栖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主要依据。
代明月尹忠雷齐永安韩兰兰陈松华卿诗韵
关键词:华北地台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生物扰动型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塔河油田奥陶系鹰山组和一间房组生物扰动型储层发育。在对研究区奥陶系16口取心井岩心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室内切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X射线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和孔隙度-渗透率测试以及XRD测试分析等技术手段对生物扰...
牛永斌崔胜利钟建华胡亚洲董小波
关键词:碳酸盐岩储层生物扰动塔河油田奥陶系
文献传递
煤解吸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特性曲线及其应用被引量:7
2008年
二氧化碳与甲烷的吸附与解吸机理决定了二氧化碳在煤中的螯合和强化甲烷产出的能力,是近期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根据对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吸附特性曲线的研究结果,从吸附势角度探讨了两者的吸附/解吸机理,并将解吸特性曲线归纳为3类:①两者的吸附—解吸等温线不相交,二氧化碳的吸附势大于等于甲烷的,在两者接近的中压阶段不利于注二氧化碳驱甲烷,高压、低压阶段均有利;②因甲烷的吸附—解吸等温线相交造成两者的吸附特性曲线相交,高压下利于注二氧化碳驱甲烷;③因二氧化碳的吸附—解吸等温线相交造成两者的吸附特性曲线相交,高压下利于注二氧化碳驱甲烷。这一结论为二氧化碳驱甲烷实验所证实。吸附势理论的引入为定量评价注入二氧化碳驱甲烷工艺参数和有利储层的选择提供了方法。
苏现波陈润林晓英李金海
关键词:二氧化碳甲烷解吸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软底质沉积中发现的造迹动物有泥螺、珠带拟蟹守螺、弹涂鱼、宁波泥蟹、沙蚕、竹蛏、虹光亮樱蛤、海葵以及鸟类和植物等,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脊索动物、腔肠动物等5个动物门类,共计8属,营造的生物遗迹主要有运动迹(爬迹、拖迹、足辙迹)、居住迹、觅食迹(进食迹)、生殖迹、停息迹、排泄迹、逃逸迹以及鸟类足迹和植物根迹等。分析表明潮间带不同的沉积环境,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主要类型、空间分布、丰度、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差异。1)研究区潮间带不同的沉积环境,造迹生物种类与分布不同,其遗迹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高潮区沉积物主要是富含有机质的砂质泥,生物遗迹包括珠带拟蟹守螺拖迹、停息迹和生殖迹,泥螺拖迹和停息迹,宁波泥蟹的觅食迹、居住迹和足辙迹,沙蚕的拖迹、觅食迹、居住迹和排泄迹,弹涂鱼的爬行迹和居住迹,以及鸟类足迹和植物根迹,其中层面遗迹以珠带拟蟹守螺的拖迹、沙蚕拖迹和觅食迹丰度最高,层内遗迹以沙蚕居住潜穴丰度最高,分布面积最广,扰动程度强烈,宁波泥蟹居住潜穴局部密集,扰动程度强烈,植物根迹密集,深度可达50~60 cm,这些生物遗迹常与平行直脊波痕和干涉波痕共生。中潮区沉积物主要由灰色粉砂和含砂粉砂构成,含水率较高,植被较稀疏。中潮区平坦的潮坪上生物遗迹主要由虹光亮樱蛤的居住潜穴和竹蛏的居住潜穴和摄食迹组成,丰度较高,具有少量泥螺拖迹以及植物根迹和鸟足迹。在中潮区潮沟两侧,沉积物颗粒较细,常见珠带拟蟹守螺的拖迹,宁波泥蟹的居住潜穴、足辙迹,弹涂鱼的爬迹。中潮区潮坪上多发育舌型波痕,生物遗迹多与舌型波痕共生。低潮区沉积物主要是灰色粉砂和粉砂质砂,含水率高,多为汤底,无植被,常见遗迹主要是�
王海邻王长征宋慧波胡斌
关键词:潮间带沉积环境
东濮凹陷图案型痕迹化石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中的细粒浊流沉积物中发现了图案型痕迹化石,确认属于耕作迹中Paleodictyon古网迹属痕迹化石中的P.(Glenodictyon)(窝网迹)和P.(Squamodictyon)(鳞网迹)2个亚属.通过与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对比,认为研究区发现的样本为海相痕迹化石,这就证明研究区在古近纪时期存在海洋环境.这是佐证东濮凹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在古近纪存在海侵的重要证据,对这一盆地的古环境分析及未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国成王磊吴贤涛
关键词:古近纪东濮凹陷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