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作品数:59 被引量:120H指数:5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4篇历史地理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墓葬
  • 11篇同位素
  • 8篇同位素分析
  • 8篇稳定同位素
  • 7篇稳定同位素分...
  • 7篇汉墓
  • 6篇遗址
  • 6篇西汉
  • 6篇鲜卑
  • 5篇生计
  • 5篇生计方式
  • 5篇墓地
  • 5篇汉代
  • 4篇拓跋鲜卑
  • 4篇北魏
  • 3篇新石器
  • 3篇新石器时代
  • 3篇葬俗
  • 3篇石器
  • 3篇石器时代

机构

  • 59篇南开大学
  • 5篇山西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大同市考古研...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闽江学院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俄罗斯科学院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四川省文物考...
  • 1篇太原市文物考...
  • 1篇吉州窑古陶瓷...

作者

  • 6篇张国文
  • 5篇刘尊志
  • 3篇侯亮亮
  • 3篇贾洪波
  • 2篇郭怡
  • 1篇邓惠
  • 1篇刘毅
  • 1篇董雪迎
  • 1篇徐新民
  • 1篇袁胜文
  • 1篇郑万泉
  • 1篇武夏
  • 1篇包桂红
  • 1篇夏阳
  • 1篇刘庆
  • 1篇张昕煜
  • 1篇张燕
  • 1篇项晨
  • 1篇戴玲玲

传媒

  • 9篇南方文物
  • 6篇中原文物
  • 6篇第四纪研究
  • 5篇中国国家博物...
  • 4篇考古
  • 4篇草原文物
  • 3篇人类学学报
  • 3篇华夏考古
  • 3篇南开学报(哲...
  • 2篇文物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社会历史...
  • 1篇北方文物
  • 1篇文物世界
  • 1篇考古学报
  • 1篇故宫博物院院...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盐业史研究
  • 1篇艺术市场
  • 1篇博物院

年份

  • 5篇2024
  • 8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9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0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西文化交融视野下的辽代耳饰研究
2020年
辽代是中国古代耳饰发展史中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不论从数量还是造型、工艺上,辽人耳饰不仅远胜李唐,而且为金、西夏、元等朝所不及。从墓葬出土的实物资料可知,辽代耳饰以金、银、铜等质地为主,体现出北方草原装饰文化与西方宗教艺术、工艺传统的互动融合。源自印度佛教艺术的摩竭造型经中亚传入北方草原,并在佛教的广泛影响以及中原王朝文化的浸染下盛行于松漠,成为辽人耳饰中最具特色的形制类型。辽人耳饰中联珠立棱的装饰工艺体现出波斯萨珊王朝的工艺特征;模冲捶揲技术的运用与辽代直接或间接吸收中亚、西亚先进的铸造技术密不可分。辽代耳饰在东西文化交融背景下被赋予族属标识和宗教象征等政治含义,是辽统治者主动选择的结果,亦体现出辽代社会较高的文明程度。
常乐
关键词:辽代耳饰东西文化交流草原丝绸之路
刘庆作品选
2014年
刘庆,1969年生,天津人,197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200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陶瓷装饰、古代书画研究。
刘庆
关键词:作品选博物馆学大学历史博士研究生陶瓷装饰
西汉诸侯王墓封护及相关问题浅析被引量:3
2012年
西汉时期,诸侯王墓葬针对墓葬封护采取了较多的措施和方法,以达到保护墓葬及其他相关目的。因墓葬时代和形制、具体设施和需要等的不同,封护的方法和使用的材料等均存在诸多差异,体现出时代、地域及诸侯国之间差别的同时又较多地反映出当时的科学技术、丧葬思想和等级差别,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汉代诸侯王墓葬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演变等相关内容。
刘尊志
关键词:西汉诸侯王墓葬封护
曹魏、孙吴墓葬比较研究——以宗室墓为中心被引量:4
2021年
本文以曹魏、孙吴宗室墓葬为研究对象,首先总结了两者的发现情况与总体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考察了墓葬背后所关涉的丧葬习俗和社会文化情况。曹魏、孙吴宗室墓在墓室形制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共性,并且在随葬器物和墓内设施方面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而过去学界常谈及的曹魏"薄葬"与孙吴"厚葬",实际更多体现在与同地域先前东汉墓的纵向对比之中,曹魏、孙吴宗室墓除地面有无封树外,墓葬地下部分的差异其实并不十分明显。
王音
关键词:薄葬厚葬
山西太原盆地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业经济——以阳曲县西殿南遗址人和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以山西太原阳曲西殿南遗址(38°03′45″N,112°45′55″E)出土的3例人骨和34例动物骨骼(3例鹿、3例狗、5例牛、6例羊、17例猪)为研究对象,运用AMS-14C测年与C、N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该遗址所处的年代、动物和人的食物结构以及先民对家畜的饲喂方式,进而还原龙山文化时期太原盆地的生业经济。AMS-14C测年结果显示,M1墓主人骨骼的14C年代为4200±30 a B.P.,树轮校正后的年代范围为4844~4620 cal.a B.P.,结合该遗址遗存及其组合群特征初步判断其应为一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C、N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鹿(δ^(13)C:-20.8‰~-18.7‰,均值-19.6‰±1.1‰;δ^(15)N:2.9‰~3.6‰,均值3.3‰±0.4‰,n=3)主要以C3类食物为生,说明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为C3类植物;与鹿不同,羊的δ^(13)C值和δ^(15)N值(δ^(13)C:-17.2‰~-14.3‰,均值-16.2‰±1.0‰;δ^(15)N:6.7‰~9.6‰,均值8.1‰±1.2‰,n=6)明显高于鹿,其内部存在一些差异性,可分为A、B、C三组:A组羊(YQ17和YQ19)的δ^(13)C值偏高(分别为-16.4‰和-16.3‰),δ^(15)N值(分别为9.3‰和9.6‰)较高,其年龄较小,食物中包含较多的羊奶或生活于缺水的环境中,抑或被投喂了高蛋白的饲料;B组羊(YQ16、YQ18、YQ20)的δ^(13)C值偏低(分别为-16.8‰、-14.3‰和-17.2‰),但δ^(15)N值(分别为8.3‰、7.4‰和7.2‰)偏高,其受到人工干扰的可能性最大,特别是在冬春季节,野外植被较少,羊群很可能无法自行获得充足的食物资源,这时人为投放的饲料(如粟黍的秸秆等)可能作为其食物的补充;C组羊(YQ15)的δ^(13)C值(-16.3‰)和δ^(15)N值(6.7‰)都较低,其食物来源以C3类植物为主,也有少量C4类食物,其数值符合羊作为食草动物的特征,同时反映出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以C3类植物为主。显然,以野外放养为主的羊,它们的食物结构仍然受到粟黍农业的强烈影响。大部分牛(δ^(13)C:-20.2‰~-14.6%,均值-16.4‰±2.6‰;δ^(15)N:3
杨柳红姬凌飞裴静蓉邓惠张国文侯亮亮
西汉诸侯王墓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浅论被引量:3
2012年
西汉诸侯王墓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多用棺椁,并有相关配套用具,体现出与身份地位相符的棺椁制度。棺椁在质地、重数及装饰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差异,反映了多样化的特点。棺椁是盛放墓主尸身的重要设施,在置椁下棺时会使用较多的工具以达到要求,保证安全。相关工具的使用一方面是对旧葬制、葬俗的继承,另一方面又与墓葬形制、结构,棺椁自身特点等密切相关,体现出丧葬礼俗的演进、相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诸侯王墓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等。
刘尊志
关键词:西汉诸侯王墓棺椁
试析西安汉墓出土陶器的分体拼接制作工艺
2023年
在西安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器,这些陶器制作方法不一,其中以分体拼接工艺使用较多。分体拼接工艺结合了轮制法、模制法和手制法,操作流程一般包括确定分体位置、制作分体、拼接、修整、装饰等多个环节。分体拼接工艺具有时代演变性,制作标准化、模件化与效率化,以及器物生活化、复杂化的特点,它不仅影响了丧葬习俗的发展,也推动着汉代制陶业的进步,相关内容对于研究汉代制陶史、丧葬文化以及考古修复工作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杨本硕梁依倩
关键词:汉墓陶器
拓跋鲜卑农业发展的古食谱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拓跋鲜卑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传统游牧民族,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结合文献、考古资料以及考古出土骨骼胶原蛋白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数据,重建拓跋鲜卑的食物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拓跋鲜的卑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及其与北方农耕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张国文
关键词:拓跋鲜卑骨胶原稳定同位素分析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2020年
割体葬是新石器时代流行范围广、存在时间长的一种葬俗,一般是将死者的肢体切割后下葬,文化内涵复杂。新石器时代割体葬作为后世割体葬的早期形态,对研究史前社会风俗和宗教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的类型,并讨论了不同遗址中局部割体葬的成因,以期对史前先民的灵魂观和生死观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崔潇瑜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宗教信仰灵魂不灭
论河南秦墓被引量:3
2020年
河南地区是受秦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之一,目前河南地区发现的秦墓在年代上持续时间较长,且与秦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文章将河南地区的秦墓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就每个阶段的墓葬形制、随葬器物、文化因素等方面进探讨,并与关中、湖南、湖北和山西等周边地区秦墓进行比较,归纳出不同地区秦墓特点及与河南秦墓异同,最后就秦文化对河南汉墓的影响做简单论述。
赵丹
关键词:秦文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