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7 被引量:86H指数:7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闽江学院海洋学院地理科学系闽江学院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湿地
  • 5篇土壤
  • 2篇凋落
  • 2篇养殖
  • 2篇养殖塘
  • 2篇有机碳
  • 2篇沼泽
  • 2篇沼泽湿地
  • 2篇温度
  • 2篇米槠
  • 2篇闽江河口湿地
  • 2篇化学计量
  • 2篇河口湿地
  • 2篇P
  • 2篇N
  • 1篇氮矿化
  • 1篇凋落叶
  • 1篇亚热带
  • 1篇盐水入侵
  • 1篇氧化亚氮

机构

  • 17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福州大学
  • 1篇慕尼黑工业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闽江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安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篇仝川
  • 3篇胡敏杰
  • 2篇黄佳芳
  • 2篇邹芳芳
  • 1篇杨邦
  • 1篇胡伟芳
  • 1篇陈媛媛
  • 1篇姜修洋
  • 1篇邹双全
  • 1篇王效科
  • 1篇罗敏
  • 1篇李家兵
  • 1篇雷国良
  • 1篇任鹏

传媒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闽江河口养殖塘水体溶存氧化亚氮浓度及扩散通量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由于其高氮负荷而成为氧化亚氮(N2O)的潜在释放源.本文以福建闽江河口养虾塘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了表层水体溶存N2O浓度和饱和度,基于薄边界层模型计算了水-气界面N2O扩散通量,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要素与水环境因子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养殖塘水体溶存N2O浓度和饱和度的均值分别为17.96 nmol·L^-1和198.03%,时间变化上表现为养殖中期显著高于养殖末期和初期,且具有一定的日变化特征.相关分析表明,N2O浓度及饱和度与温度、水体NH4^+-N和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压、风速和水体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LM86、W92和RC01模型估算的养殖塘水-气界面N2O扩散通量的均值分别为20.80、183.75和298.52 nmol·m^-2·h^-1,3种扩散通量均呈现出随着养殖时间推移显著增加的特征,风速和水体溶存N2O是影响河口养殖塘N2O扩散通量的重要因子.N2O扩散通量与扩散系数的取值密切相关,但不同模型方程计算得出的扩散系数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发现,RC01模型更适合河口区养殖塘水-气界面N2O扩散通量估算.本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N2O排放清单编制和近海水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金宝石杨平赵宽仝川曾从盛
关键词:氧化亚氮扩散通量
盐度梯度下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11
2014年
探讨了盐度梯度下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沿盐度梯度(从高到低),河口湿地土壤(0~50 cm)总碳(TC)、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别为16.52~23.13、1.56~1.76、0.61~0.81 g/kg,平均值分别为19.45、1.65、0.71 g/kg,空间变异性为C〉P〉N,垂直变异性为低盐区〉中盐区〉高盐区。盐度梯度下,土壤C/N比为10.31~13.17,平均值为11.88;C/P比为20.66~32.20,平均值为27.72;土壤N/P比为2.00~2.52,平均值为2.32;空间变异性为C/P〉C/N〉N/P。湿地土壤C/N、C/P和N/P比沿盐度梯度均表现为低盐区〉中盐区〉高盐区,即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垂向分布上,C/N比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C/P和N/P比则大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先降低后变化趋缓。垂向空间变异性为低盐区〉中盐区〉高盐区。不同盐度湿地土壤C/N、C/P和N/P比与粘粒、电导率、pH、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与粉粒和容重呈正相关关系。粘粒、砂粒、电导率、pH是影响河口湿地土壤C/N、C/P和N/P比变化的关键因子。河口湿地土壤C/N/P比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于土壤养分循环和平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胡敏杰邹芳芳邹双全
关键词:N
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矿化是指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CO的过程,是土壤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之一。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农业耕作措施和环境因子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
关键词:温度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矿化
文献传递
模拟盐水入侵对河口湿地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及功能基因群落的短期影响
2023年
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淡水-半咸水湿地土柱移植中型生态系,研究盐水入侵对湿地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及磷酸酶功能基因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磷赋存形态以无机磷为主(占全磷含量的77%),淡水湿地土壤全磷和无机磷含量显著高于半咸水湿地(p<0.05);模拟盐水入侵处理组土壤全磷、无机磷、氢氧化钠磷和盐酸磷的含量高于半咸水对照组,但与淡水对照组无显著差异.②模拟盐水入侵处理组土壤磷酸酶功能基因丰度平均值为(3726.3±741.7)copies·g^(-1),较淡水和半咸水对照组分别增加141.1%和94.6%(p<0.05).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相较于淡水和半咸水对照组,短期盐水入侵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尤其是与半咸水对照相比.③模拟盐水入侵处理组土壤磷酸酶功能基因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于淡水和半咸水对照组,这表明盐水入侵显著改变了磷酸酶功能基因群落.④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处理组土壤磷形态受土壤容重、含水率、有机质、全碳和全氮含量的综合调控,并且磷形态与磷酸酶功能基因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模拟盐水入侵后,盐度的增加以及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改变对湿地土壤磷的形态与转化有着显著影响,其通过改变磷酸酶功能基因群落结构和丰度,降低了土壤磷库,因此,盐水入侵造成的盐度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可能是影响河口湿地土壤磷循环的重要因子.
闫睿冰胡敏杰吴辉倪冉旭仝川
关键词: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功能基因盐水入侵闽江河口湿地
间歇性溪流米槠凋落叶分解过程胞外酶活性动态
2023年
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凋落叶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4—7月,对照森林地表和持续流水的溪流,研究间歇性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间歇性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总体高于地表,低于溪流。(2)通过分析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和矢量特征,发现三种生境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受碳和磷的共同限制。分解初期,间歇性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相对碳限制程度高于其他两个生境,但相对磷限制低于地表,高于溪流;随着分解的进行,间歇性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相对磷限制程度逐渐减弱,相对碳限制程度逐渐加强。(3)统计分析表明,间歇性溪流中大气温度是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胞外酶活性的主控因子,而地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胞外酶活性与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关系更为密切,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胞外酶活性主要受水体温度、溪流深度和气温等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全面认识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物质迁移与循环过程提供了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朱玲魏文涛吴若冰郭鸿蓉张潇月王定一吴福忠
关键词:胞外酶活性不同生境
外源氮、硫添加对闽江河口湿地CH4、CO2排放的短期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于2015年4月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原位开展氮、硫添加实验,研究外源氮、硫添加对河口湿地CH_4、CO_2排放通量的短期影响,并同步观测相关环境因子.结果表明,NH_4Cl(NH)和NH_4NO_3+K_2SO_4(NS)添加显著促进了河口湿地CH_4平均排放通量(P<0.01),NS耦合添加显著促进了湿地CO_2平均排放通量(P<0.05);KNO_3(NO)和K_2SO_4(S)处理在实验期间对CH_4、CO_2排放通量表现为促进与抑制作用的交互影响,并且影响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CK)相比,NH和NS添加使CH_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提高了(286.36%、122.73%),使CO_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提高了(39.92%、34.24%).氮、硫添加对河口潮滩湿地CH_4、CO_2排放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异性,改变了短叶茳芏湿地生长季CH_4排放时间变化规律,但未改变CO_2排放时间规律.相关分析显示,NH和NS添加处理下河口湿地土壤CH_4、CO_2排放通量主要受土温、EC、DOC以及NH+4-N的控制(P<0.05或P<0.01),NO和S处理主要受土温、EC、pH、DOC、NO_3^--N的控制(P<0.05或P<0.01),CK处理则主要受土温的影响(P<0.01).温度、盐度、氮有效性是影响河口湿地CO_2、CH_4排放的主要因素.
胡敏杰任鹏黄佳芳仝川
关键词:潮滩湿地
闽江河口湿地沉积物生源要素含量及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4
2014年
对闽江河口区不同盐度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C、N、P含量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影响生源要素含量变化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不同生源要素含量沿盐度梯度变异性较大,沉积物中TOC、TN、T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43%,1 686.00mg/kg,726.29mg/kg,含量变化趋势分别为下洋洲〉鳝鱼滩〉塔礁洲〉蝙蝠洲;塔礁洲〉下洋洲〉鳝鱼滩〉蝙蝠洲;鳝鱼滩〉塔礁洲〉下洋洲〉蝙蝠洲。沉积物中TOC、TP、TN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变化具有同步性。沉积物的容重和含水率是影响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生源要素变化的关键因子。单因子指数法结果表明,闽江口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中TOC污染指数介于2.09~2.73,属轻度污染;TN污染指数介于2.84~3.29,属严重污染;TP污染指数介于1.01~1.35,属中度污染;盐度梯度下,不同深度沉积物污染指数变异性较大。闽江口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生源要素污染较为严重,在向上覆水体的释放过程中,易引起河口近岸水域的富营养化。
胡敏杰邹芳芳仝川胡伟芳纪钦阳
关键词:生源要素生态风险沉积物
黔北石膏洞9.9~4.2 kaBP石笋微量元素记录及环境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对黔北石膏洞一石笋(编号SG-1)进行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和XRF元素扫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Mg/Ca、Sr/Ca和Ba/Ca比值都表现了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Mg/Ca比值在9.9~6.6kaBP偏低,6.6~4.2kaBP期间逐渐升高,整体变化趋势与石笋δ^18O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石膏洞石笋Mg/Ca比值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即降水增多(δ^18O偏负),岩溶水在母岩中滞留时间短,Mg/Ca比值降低;反之则升高。Sr/Ca和Ba/Ca比值在8.7~4.2kaBP的变化与石笋δ^13C变化趋势一致,呈反相关关系,植被和土壤微生物活动有可能是影响石膏洞石笋Sr/Ca和Ba/Ca的主要因素。但是在9.9~8.7kaBP,Sr/Ca和Ba/Ca比值与石笋δ^13C关系复杂,有可能同时受到温度、降水、地表植被和上覆土壤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运用Ba/Ca和St/Ca进行古气候研究时需要慎重,要注重多指标对比研究。
杨邦雷国良姜修洋
关键词:石笋微量元素
闽江河口互花米草入侵过程对短叶茳芏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对闽江河口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氮矿化影响进行时空变化研究,选择闽江口鳝鱼滩湿地互花米草入侵斑块中央(A)、互花米草入侵斑块边缘(B)及未被入侵的短叶茳芏沼泽群落(C)为研究对象,探讨互花米草入侵过程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湿地后,从时空两个方面均改变了原有湿地土壤氮的矿化水平,总体上互花米草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土壤的矿化作用。从季节上来看,春夏秋冬4个季节互花米草入侵斑块中央(A)矿化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2.50-6.25),(-5.0-8.5),(-0.35-0.9),(-0.37-0.22)mg/(kg·d);互花米草入侵斑块边缘(B)分别为(-3.37-6.25),(-7.5-5.5),(-0.15-0.55),(-0.25-0.21)mg/(kg·d);未被入侵的短叶茳芏沼泽群落(C)分别为(-5.8-3.6),(-5.7-5.4),(-0.12-0.55),(-0.13-0.09)mg/(kg·d)。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随着季节变化表现出显著的规律,即入侵过程中3种不同土壤类型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相同季节3种样地同层土壤氮矿化速率总体表现为A〉B〉C。从土壤分层来看,在培养时期内各土层土壤氮矿化速率总体呈现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同一培养时期内,不同土层土壤矿化速率总体呈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互花米草入侵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温度、湿度、微生物活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及生长特性等因子随时空变化的改变有关。
李家兵陈庆燎张丽烟仝川
关键词:互花米草入侵土壤氮矿化
闽江下游不同碳组分及其通量特征被引量:10
2019年
河流连接着地表主要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流水体中不同碳组分的水平输送、水-气界面通量及其比例对认识河流在区域碳循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闽江下游竹岐水文站连续进行采样,分析水样中c(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溶解性无机碳)、c(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溶解性有机碳)和c(P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颗粒性有机碳),并结合相关参数估算闽江不同碳组分的水平及垂直通量.结果表明:①c (DIC)、c(DOC)、c(POC)分别为230~892、112~209、14~183μmol/L.②调查期间闽江总碳水平通量达46×1010g/a,其中,DIC水平通量为29×1010g/a,占总碳水平通量的63%; POC水平通量为6×1010g/a,相当于DOC水平通量(11×1010g/a)的55%.③不同组分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同,c(DIC)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升高,表明DIC输出受流域生态系统的供应限制;各月c(DOC)变化不大,表明流域DOC输出潜力较大; c(POC)在丰水期明显升高,枯水季较低;溶解态碳是河水碳组分的主要部分;年内各月DIC水平通量分配较均匀,有机碳水平通量集中在丰水期.④闽江竹岐水体p CO_2(二氧化碳分压)为1 500~6 400μatm (1 atm=101 325 Pa),是大气CO_2的"源",闽江下游水-气界面CO_2垂直通量约为DIC水平通量的2%,闽江下游河流DIC输出以水平输出为主.建议今后进一步开展闽江中典型流域和水域的碳组分调查,加强闽江碳组分输出的控制机制研究.
钱伟陈莹杨柳明彭园珍张莉李天洋江淼华
关键词:碳通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