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2 被引量:45H指数:3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0篇活性
  • 5篇活性研究
  • 3篇学成
  • 3篇氧化酶
  • 3篇嘌呤
  • 3篇化学成分
  • 3篇黄嘌呤
  • 3篇黄嘌呤氧化酶
  • 3篇分子对接
  • 2篇衍生物
  • 2篇枝叶
  • 2篇三萜
  • 2篇体外
  • 2篇柠檬
  • 2篇柠檬苦素
  • 2篇萜类
  • 2篇鞣花酸
  • 2篇金雀花
  • 2篇抗菌
  • 2篇抗菌活性

机构

  • 22篇贵州医科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贵州省人民医...
  • 2篇教育部
  • 2篇贵州中医药大...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篇廖尚高
  • 2篇吴松
  • 2篇潘卫东
  • 2篇徐国波
  • 2篇周孟
  • 1篇陈超
  • 1篇杨军
  • 1篇董莉
  • 1篇胡江苗
  • 1篇马国需
  • 1篇娄华勇
  • 1篇王栋
  • 1篇李天磊
  • 1篇张文轩
  • 1篇张妮
  • 1篇王磊

传媒

  • 4篇中药材
  • 2篇中国抗生素杂...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中国医院药学...
  • 2篇中成药
  • 2篇中草药
  • 2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药学学报
  • 1篇化学通报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医药导报

年份

  • 7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LC-MS技术的金佛山雪胆葫芦烷三萜类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2023年
目的:利用LC-MS技术对金佛山雪胆中的葫芦烷三萜类成分进行识别与表征,同时对该类型的主要化合物进行定量。方法:分别运用UHPLC-Q-Orbitrap HRMS和UFLC-Qtrap-MS/MS技术对葫芦烷三萜类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 1.7μm)为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质谱扫描,分别以Full scan MS和MRM模式采集数据。结果:从金佛山雪胆提取物中共分析出83个色谱峰,其中76个为葫芦烷三萜类成分;同时定量该植物中9个葫芦烷三萜代表性成分,其中,活性成分雪胆甲素含量为25.87 mg/g。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金佛山雪胆的药效物质筛选、药代动力学分析和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王倩李朋飞关焕玉曾凡丽马国需廖尚高
关键词:LC-MS
9种通络祛风中药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体外抑制活性研究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研究9种通络祛风中药的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XO)的体外抑制活性,以筛选活性突出的中药提取物。方法:以黄嘌呤为底物、XO为反应酶,以别嘌醇为阳性对照,以三角风、石胡椒、山莓、金雀花根、紫藤根、牛迭肚根、梓木皮、凌霄花根、爬岩香等药材的水提物和甲醇提取物(以下简称"醇提物")以及活性提取物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等萃取部位为对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各样品对XO的抑制率,采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筛选活性提取物/部位;采用双倒数法判断药材的酶抑制作用的类型。结果:9种中药共18个提取物中,500μg/mL各中药提取物(除石胡椒醇提物外),250μg/mL三角风、石胡椒、山莓、爬岩香的水提物和醇提物,250μg/mL梓木皮水提物,250μg/mL金雀花根、牛迭肚根、凌霄花根醇提物,125μg/mL金雀花根、牛迭肚根醇提物以及62.5μg/mL金雀花根醇提物对XO的抑制率均超过了50%;其中,金雀花根醇提物的IC50值为43.43μg/mL,低于其他药材的提取物,为活性提取物。金雀花根醇提物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等萃取部位的IC50值分别为>200、193.35、7.67、14.80、>200μg/mL,其中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的IC50值与阳性对照(5.11μg/mL)接近。金雀花根醇提物对XO的抑制类型为竞争-非竞争性抑制,不同于阳性对照的竞争性抑制。结论:金雀花根、牛迭肚根、石胡椒、山莓、爬岩香、三角风等醇提物及三角风、石胡椒、梓木皮等水提物对XO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抑制活性,以金雀花根醇提物最强,且该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抑制活性与别嘌醇相当,但抑制类型有所差异。
李芮马良会王栋张春雷周孟廖尚高
关键词:痛风中药提取物体外
小叶买麻藤茎化学成分及其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小叶买麻藤Gnetum parvifolium(Warb.)C.Y.Cheng ex Chun茎的化学成分及其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方法小叶买麻藤茎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MCI、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单叶大黄素(1)、白藜芦醇(2)、对羟基苯甲醛(3)、环桉树醇(4)、(E)-1-(3′,5′-dimethoxyphenyl)-2-(3,4-dimethoxyphenyl)ethene(5)、豆甾-4-烯-3-酮(6)、medioresinol(7)、白杨素(8)、金色酰胺醇酯(9)、(-)-松脂醇(10)、对羟基苯甲酸酯(11)、2-甲氧基对苯二酚(12)、gnetumontain C(13)、丁香脂素(14)、高圣草素(15)、香草醛(16)、β-谷甾醇(17)。化合物1~3、15~16的IC_(50)值分别为(11.4±0.54)、(14.1±1.06)、(320.4±0.75)、(360.6±0.78)、(386.3±0.71)μmol/L。结论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3为首次从买麻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5~16具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
陈倩张正宽骆田田曾爱芬徐国波徐国波廖尚高
关键词:小叶买麻藤化学成分黄嘌呤氧化酶
mRNA肺部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2024年
肺部疾病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持续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基于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的吸入制剂高效靶向肺部细胞,可克服传统疗法不良反应大、肺部生物利用度低、目标蛋白难以体外合成等问题,为治疗肺部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然而,肺部生理结构复杂且mRNA难以进入细胞,促使人们尝试利用合适的纳米递送系统以提高递送效率。本文介绍了肺部递送需克服的屏障,讨论了mRNA肺部递送系统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脂质纳米粒、聚合物纳米粒、多肽和外泌体,总结了mRNA肺部递送系统的局限性并对mRNA吸入制剂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陈泽虹张欣羽邢昊楠陆梅孟繁李静如高秀丽郑爱萍
关键词:MRNA吸入制剂疫苗
2-甲基-α-卡波林-3-甲酰胺-两亲性壳聚糖胶束的制备及体外心肌保护活性评价
2019年
目的:制备负载2-甲基-α-卡波林-3-甲酰胺(2MAC3C)的两亲性壳聚糖纳米胶束,以改善其水溶性,并研究该载药胶束对大鼠心肌细胞(H9c2)缺氧/复氧(H/R)损伤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为骨架,衍生化为羟乙基壳聚糖-辛酸偶联物(OHC);采用~1H-NMR、红外分光光度法确证OHC的结构;透析法制备2MAC3C-OHC纳米胶束;芘荧光光谱法测定纳米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透射电镜观察纳米胶束形态;粒度测定仪考察其粒径及电位;离心法考察制剂的包封率及载药量;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考察2MAC3C-OHC对H9c2心肌细胞毒性及H/R损伤活性的影响。结果:2MAC3C-OHC的CMC为0.250 g/L;形态为球形;平均粒径为(227.7±3.0)nm;Zeta电位为(9.84±0.72)mV;包封率为(68.00±3.67)%;载药量为(19.32±0.11)%;与2MAC3C溶液组相比,2MAC3C-OHC对H9c2心肌细胞的毒性减弱;2MAC3C-OHC能显著提高损伤后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P<0.001)。结论:所制备的2MAC3C-OHC粒径小,载药量高,提高了2MAC3C对H/R损伤后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同时改善了较高浓度时2MAC3C对H9c2心肌细胞毒性。研究结果对2MAC3C-OHC在缺氧/复氧(H/R)损伤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陈婷王磊周孟周孟梁冰廖尚高
关键词:壳聚糖衍生物透析法MTT法
民族药羊屎条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2024年
研究民族药羊屎条Viburnum utile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采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利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并开展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检测。从该药材90%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viburnumide A(1)、维生素E(2)、α-香树脂醇(3)、α-托可醌(4)、narjatamanin B(5)、咖啡酸乙酯(6)、柚皮素(7)、芹菜素(8)、ethylβ-D-ribo-hex-3-ulopyranoside(9)、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0)、穗花杉双黄酮(1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2)、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3)、鄂西香茶菜苷(14)、熊果酸(15)、2α-羟基齐墩果酸(1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16均为首次从羊屎条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IC50为4.0μmol·L^(-1))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为2.3μmol·L^(-1))相当。
龙楚仪李齐激周浪胡占兴杨娟
关键词:化学成分
金雀花根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成分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金雀花根中的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活性成分,明确其治疗痛风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对金雀花根95%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所得组分进行XO抑制活性评价后确定有效组分。利用分离纯化手段及波谱分析技术分离鉴定有效组分中的化学成分;通过XO抑制活性评价,确定活性成分。结果: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XO抑制活性,为金雀花根的有效组分。从金雀花根乙酸乙酯组分中分离得到17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rasinol A(1)、carasinol B(2)、carasinol C(3)、白藜芦醇(4)、白皮杉醇(5)、(+)-ε-viniferin(6)、pallidol(7)、(+)-α-viniferin(8)、caraphenol A(9)、3,4′-二羟基-5-甲氧基对苯乙烯(10)、(+)-isoampelopsin F(11)、carasiphenol C(12)、kobophenol A(13)、cararosin A(14)、diptoindonesin G(15)、vitisinol C(16)、3β-(3′,5′-二羟基苯基)-2α-(4″-羟基苯基)-二氢苯并呋喃-5-醛(17)。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6、8~10、13和14对XO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并以化合物3~5、9和10的活性最为突出。结论:其中,化合物5、6、10、14~17为首次从金雀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8~10、13、14为金雀花根的XO抑制活性物质,其中,化合物3~5、9和10为主要活性物质。金雀花根治疗痛风可能与其中存在XO抑制活性物质有关。
王栋徐国波徐国波廖兴江张正宽董莉廖尚高
关键词:二苯乙烯黄嘌呤氧化酶
黔产草珊瑚中1个新的木脂素化合物及其抗神经炎活性
2024年
目的 研究黔产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的化学成分及抗神经炎活性。方法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ODS C18柱色谱以及HPLC等多种方法进行提取分离化学成分,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方法对分离到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Griess法测试脂多糖诱导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模型,对化合物进行抗炎神经活性评价。结果 从黔产草珊瑚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14个化合物,分别为(7S,8S)-7,8,5',9'-四羟基-3'-甲基-3,4-亚甲基二氧基-1'-丙烷-新木脂素(1)、臭矢菜素D(2)、蛇菰宁B(3)、松脂素(4)、异美五针松二氢黄酮(5)、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6)、2',6'-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查耳酮(7)、3-[2-(4-羟基-3-甲氧苯基)-3-(羟甲基)-7-甲氧基-2,3-二氢-1-苯并呋喃-5-基]丙基(8)、异嗪皮啶(9)、圣草酚(10)、香豌豆酚(11)、花柏色酮(12)、6,7-二甲氧基香豆素(13)、rel-(3R,3'S,4R,4'S)-3,3',4,4'-四氢-6,6'-二甲氧基(3,3'-bi-2H-苯并吡喃)-4,4'-二醇(14)。抗神经炎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3、5、6、8、10和11均具有一定的抗神经炎活性,其中化合物1、3和8对脂多糖刺激的BV-2细胞NO的生成极显著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_(50))为2.71~8.80μnol/L,优于吲哚美辛。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命名为草珊瑚素A。化合物2、3、8、10~12及14均为首次从草珊瑚中分离得到,且有3个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神经炎活性。
王冬雨张妮娄华勇刘翰飞李金玉潘卫东
关键词:草珊瑚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桑枝改善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桑枝(mulberry twig)治疗高尿酸血症(HUA)的可能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于TCMSP、Batman-TCM、PubMed、CNK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取桑枝组分群,借助SwissTargetPrediction及PharmMapper等平台获取桑枝成分靶点;并利用GeneCards和OMIM在线平台收集整理HUA相关靶点;将HUA靶点与桑枝组分靶点取交集,得到共有靶点;利用STRING官方平台和Cytoscape软件获取蛋白互作网络图,并借助后者获取“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作用图;采取DAVID平台展开GO和KEGG富集分析;借助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手段对分析结果加以验证。结果:筛选出桑枝潜在活性组分45个,组分靶点620个,HUA相关靶点1277个,共有靶点128个,经网络拓扑分析,得到VEGFA、SRC、PIK3CA、MAPK1、IL6、TNF等13个核心靶点以及木犀草素、槲皮素、环桑色烯、桑辛素M、桑色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10个活性组分。GO富集分析条目共获取295条(P<0.01),其中,生物过程(BP)共212个,主要包括细胞增殖正相调控、凋亡过程负相调控等;细胞组成(CC)共31个,靶点主要存在于质膜及细胞质等;分子功能(MF)共52个,主要涉及蛋白质结合、ATP结合等;KEGG富集共获取信号通路78条(P<0.01),主要包括Cancer、TNF、TRP、Toll-like receptor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潜在活性组分与核心靶点结合优良。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桑枝治疗HUA作用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的特点,为后期深入研究桑枝潜在活性组分治疗HUA的分子机制奠定科学依据。
阮仕洋陈慧曾凡丽廖尚高廖尚高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桑枝分子对接网络药理学
柠檬苦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的制备及质量评价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制备柠檬苦素固体脂质纳米粒(LM-SLN)及冻干粉,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LM-SLN,以载药量及包封率为指标,借助均匀设计联合Box-Behnken法优化处方;采用Nano ZSE+MPT2粒度检测仪观测形态与粒径;透析法研究冻干粉体外释药行为。结果:处方工艺为柠檬苦素-硬脂酸-卵磷脂-4.5%泊洛沙姆188(10∶30∶35∶10),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4 min;以5%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于-20℃预冻12 h,转至-40℃以下冷冻干燥22 h。LM-SLN冻干粉呈类球形,结构均匀,包封率为79.38%、载药量为10.88%,平均粒径(182.4±0.2)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90±0.013,Zeta电位为(-14.5±0.1)mV;原药12 h累积释放率为89.31%,LM-SLN冻干粉48 h为85.21%,48 h后释放趋于平缓。结论:LM-SLN处方工艺简单且重复性好,体外释放结果表明,LM-SLN冻干粉具有一定缓释作用。
阮仕洋陈慧曾凡丽刘兴赋廖尚高廖尚高杨军
关键词:柠檬苦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