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传媒研究中心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吴奕锜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4篇文学
  • 2篇华文文学
  • 1篇东南亚华文文...
  • 1篇新诗
  • 1篇新文学
  • 1篇新文学史
  • 1篇心灵
  • 1篇心灵史
  • 1篇叙事
  • 1篇学史
  • 1篇移民
  • 1篇诗坛
  • 1篇青绿
  • 1篇文学观
  • 1篇文学史
  • 1篇文艺
  • 1篇文艺副刊
  • 1篇美华文学
  • 1篇华人
  • 1篇华人移民

机构

  • 5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广东教育学院

作者

  • 2篇王列耀
  • 1篇池雷鸣
  • 1篇颜敏
  • 1篇王文艳
  • 1篇陈涵平
  • 1篇龙扬志
  • 1篇吴奕锜

传媒

  • 2篇暨南学报(哲...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文学评论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1
  • 2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美华文学中不同代际的纽约书写被引量:2
2008年
在美华文学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每一代作家都展开过“纽约书写”。他们在叙写各自对纽约的不同体认的同时又不约而同地展现出自身所处时代的诸多特色。因此,纽约书写,就不仅仅是华人移民个体生存经验的展示,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民族心灵史的叙述。
陈涵平吴奕锜
关键词:美华文学华人移民心灵史
新诗“进步”的文学史呈现
2011年
作为"第二个十年"新文学史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的文学史呈现以"进步"为基本逻辑展开。受知识、视野、观念等诸多因素制约,不同史家对新诗发展描述相互影响和借鉴,从而使新诗表现出叙述的类同性,当然也不尽相同。进步成为新诗叙述的逻辑前提,同样体现在文学史评价方面,评价的"进化焦虑"说明"进化"本身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公共话语。建立在个人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新诗微观史还原了"进步"话语面临的困境,证明新诗史是叙事学编码的想象结果。
龙扬志
关键词:新诗新文学史叙事
“是你赋予我一片青绿的山色”——试论《文艺春秋》《南洋文艺》与1990年代的马华诗坛被引量:1
2017年
诗歌因其体裁的特殊性,在1990年代的马华文艺副刊中扮演着非常活跃的角色。《星洲日报》通过举办"端午节诗歌比赛""花踪文学奖"等文学比赛发掘了"罗厘诗人"叶明琚。从1990年代初到1995年叶明琚辞世,《文艺春秋》《南洋文艺》两大文艺副刊载了叶明琚大量的诗文,并通过专辑和诗评等形式,参与塑造了其为1990年代前期重要诗人的形象;两大文艺副刊制作"开年诗展",主办或参与宣传朗唱会等活动,推出"第六步诗坊"专辑、"大马旅台诗展"等专辑,建构了1990年代马华诗人群体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两大文艺副刊除了刊载大量"新生代"诗人的作品,同时也可见到不少其他字辈诗人的作品。副刊制作了一些重要诗人的诗歌专辑,并在1990年代中后期陆续发表了系列具有学术分量的诗评,使得不同字辈的诗人都能彰显并确立了自己独特写作风格,从而建构了1990年代马华诗坛异常绚丽多姿的形象。
王文艳吴奕锜
关键词:文艺副刊《文艺春秋》
“纯文学”视野下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收获》《朝花夕拾》栏目略析被引量:2
2007年
1986年到1990年间,《收获》开设了专门引荐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专栏《朝花夕拾》,"专栏"的传播策略强化了"纯文学观"的内涵与重要性,体现了杂志富有个性的传播理念;但这种"纯文学观"作为一种整体的传播视野,却对大陆学界定位与研究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王列耀颜敏
关键词:纯文学观《朝花夕拾》
存异与靠拢——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一种趋势被引量:3
2008年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发生了多元变化;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创作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较具规模的当代转型中,可以发现许多新的气象:土生、土长的华裔作家,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闪亮登场",形成一种"新人"与"老人"、华裔作家与华人作家"同台共舞"的新格局。由于多种原因,华裔作家与华人作家的文学取向,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但是,就谋求作为所在国少数族群文学的生存、发展权利与质量,进而以谋求作为所在国少数族群文化的生存、发展权利与质量而言,二者则具有充分的共同性。
王列耀池雷鸣
关键词:东南亚华文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