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作品数:107 被引量:212H指数:8
相关作者:黄文保杨俊罗欧亚冯高峰郭广辉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2篇历史地理
  • 14篇经济管理
  • 8篇政治法律
  • 7篇文化科学
  • 5篇社会学
  • 3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艺术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明代
  • 5篇社会
  • 5篇史学
  • 5篇明清
  • 4篇社会变迁
  • 4篇边疆
  • 3篇政治
  • 3篇清代
  • 3篇清末
  • 3篇自治
  • 3篇晚清
  • 3篇卫所
  • 3篇辛亥革命
  • 3篇民族
  • 2篇档案
  • 2篇叙事
  • 2篇盐政
  • 2篇阎锡山
  • 2篇战争
  • 2篇正误

机构

  • 101篇中山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桂林电子科技...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工贸职业...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地理研究...
  • 1篇中共中央党史...
  • 1篇广州行政学院
  • 1篇阿穆尔国立大...

作者

  • 4篇吴滔
  • 2篇徐坚
  • 2篇冯高峰
  • 2篇曹家齐
  • 2篇周立红
  • 2篇李欣荣
  • 1篇胡雪莲
  • 1篇林家有
  • 1篇罗欧亚
  • 1篇张荣芳
  • 1篇岳宗霞
  • 1篇杨培娜
  • 1篇邱捷
  • 1篇钟祥宇
  • 1篇陈莉
  • 1篇谢湜
  • 1篇周晴
  • 1篇杨俊
  • 1篇黄文保
  • 1篇肖瑜

传媒

  • 9篇历史研究
  • 4篇历史档案
  • 4篇史学月刊
  • 4篇历史教学(下...
  • 3篇学术研究
  • 3篇清史研究
  • 2篇近代史研究
  • 2篇中共党史研究
  • 2篇史学集刊
  • 2篇历史教学问题
  • 2篇考古与文物
  • 2篇中学历史教学...
  • 2篇史学理论研究
  • 2篇中国地方志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2篇中国历史地理...
  • 2篇海交史研究
  • 2篇地方文化研究
  • 2篇海洋史研究

年份

  • 4篇2024
  • 11篇2023
  • 14篇2022
  • 8篇2021
  • 13篇2020
  • 4篇2019
  • 10篇2018
  • 7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1998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桃源不在世外:论三至十三世纪武陵地区“桃花源”实体景观的建构过程被引量:3
2013年
虽然陶渊明撰成《桃花源记》后,文人羽士对"桃花源"进行过不同的描述和阐释,且将其附会到武陵地区,但是迄至唐中叶,桃花源仍仅是传说中的意象,并无确指之地。唐宋之际,在道士、当地官员的推动下,桃花源在武陵县渐被塑造成了一个具体的洞天,人们开始有意识的从事桃花源的实体景观构建,此种努力至桃源建县时达到一个高峰。不同时代形塑"桃花源"的主体与背景的差异留下了不同的景观,作为实体的非连续性和作为文化资源的接续性统一于其塑造过程。
毛帅
关键词:景观
关于孙中山研究如何深化和拓展的几个问题——2015年1月在孙中山基金会理事会的演讲
2015年
孙中山基金会理事长汤炳权同志要我跟大家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研究如何深化和拓展的问题,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一、研究孙中山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国近代化思想的先导,他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又是民主革命理论的创造者和中国近代化建设理论的建构者,
林家有
关键词:孙中山研究中国民主革命《建国方略》民主革命家中国社会变迁
始封在庙与徙封在社:西周封建的仪式问题
2014年
西周封国封建仪式举行的地点,传统上多认为在"庙"中。但宜侯簋铭文等金文材料中却记载册命仪式的地点是"社"。西周封建诸侯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始封,一种为徙封。始封的仪式在庙中举行,徙封的仪式在社中举行。始封仪式重在使受封者获得诸侯这种高级贵族身份,而徙封则是改换诸侯封地,使其统治新获土地。始封强调爵命,徙封强调城邑土地。庙、社亦分主阳、阴,所以文献中就看到"始封在社"和"徙封在庙"两种情况。
于薇
关键词:始封
族类标签的产生与形塑:以宋末至明初广西的“撞”与“獞”为例被引量:4
2021年
壮族族称的前身"撞"与"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出现的"撞丁"一词。元代广西屯田与"防徭"政策,是"撞"从一个特定民丁的称谓演变为广泛使用的族称的关键。随着广西屯田范围的扩展,"撞"的所指也逐渐延伸。在元朝官府、省民及"徭人"都在借用"撞"这个身份标签来叙述自身立场的过程中,"撞"的内在含义逐渐扩大。到元中叶,"撞"已由屯兵专称,扩大为与屯田、守隘与"防徭"密切相关的一个身份标签。在元末寇乱中,脱离官府控制"撞人"变成了"獞",其称呼具有了族类标签的意义。明初广西撞兵屯田被废除后,撞兵失去了屯田这一关键的制度性支撑,"獞"的本字"撞"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在明清文献中,"獞"与"猺"并称"猺獞",用以指代广西境内不受流官与土官控制的非汉族群。
任建敏
关键词:屯田
明清时期赴华身故越南使臣研究
2024年
明清时期,中越两国建立了制度化的朝贡关系。奉命北使多被越南文士引以为荣,然而朝贡出使却潜藏着种种人身风险。有的越南使臣由于积劳成疾、病剧不治、交通意外、政局动荡等原因,不幸丧亡于中国。对使华身故的越南使臣与随行人员,明清朝廷依例遣官治丧、谕祭赐赙、置地安葬或派人护送棺柩回国,越南亦按例赐祭、追赠官爵,递运其棺柩归贯安厝。这既体现了明清“体恤远人”的一贯原则,又反映出中越两国为维系朝贡体系所承受的较大负担。由此可理解中越朝贡关系政治需求的实质,以及出使一事安危相易、祸福相生、荣辱与共的多维属性。
牛军凯周大程
关键词:中越关系朝贡
明清珠江口水埠管理制度的演变--以禾虫埠为中心被引量:2
2021年
引言对我国历史上河湖海洋等水域资源管理的研究,是近年学术热点之一,针对不同水域利用的民间惯例及官方制度,涌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①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是自然规律与人工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西江、北江和东江及其支流所携带的泥沙,以曾是浅海中的基岩岛屿为核心逐渐淤积、扩展、连接成陆,最终成为河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
杨培娜罗天奕
智术传统的继承与革新——伊索克拉底演说辞《海伦》序言析读
2019年
希腊古典时期著名的教育者伊索克拉底在演说辞《海伦》序言中对公元前5世纪的智术师高尔吉亚斯展现出了前后态度不同的评价。一方面,伊索克拉底批评后者围绕某些哲学观念进行空谈,主张修辞学教育必须为城邦利益服务,认为演说辞的创作必须关注相关的重大主题,竭力将自身与智术师群体相区分;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高尔吉亚斯探讨荷马史诗中神话的传统,赞扬后者将古希腊文学传统中的著名人物海伦作为演说的关注对象。在伊索克拉底看来,采用何种形式探讨神话与关注神话的内容本身同等重要。这位教育者试图以赞扬海伦美德的方式重述神话,从而服务于他演说辞创作应重视道德教育的主张,这便是伊索克拉底质疑高尔吉亚斯以颂辞为表象、实际创作辩辞做法的原因所在。
何珵
《英国公共档案馆档案》所见清末汕头两次争地始末被引量:3
2009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汕头开埠。汕头虽然没有专门的"租借"区域,但列强也纷纷采取各种办法在当地设立洋行、医院、教会、学校、码头、仓库等居留地。中国的地方官面对这一变局,不断出台各种章程加以限制,先是在码头和洋行、仓库之间划出一条条"红线",接着对国人和洋人之间的土地交易进行了严格规定。然而,在中外就土地的产权归属和利益争夺展开博弈的过程中,那些人为所划定的红线又不断被突破,这在两次涉及英国人的地产争端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与码头外移同步的是街市的扩展和官海的逐步被蚕食。清末民初,中国沿海很多开埠港口均经历了与汕头类似的历史过程。
吴滔
关键词:港口地产条约
从迁界到展界:明清鼎革时期的温台盐政与滨海社会被引量:2
2017年
明清鼎革之际,温台沿海地区出现纷繁复杂的局势,严格的迁界政策深刻地影响着滨海地区各类人群的生计方式与社会组织。顺治十八年(1661)的迁界令,一方面使地方经济遭受重创,另一方面亦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而对包括灶户在内的沿海地区各色人群来说,则是失去生计,颠沛流离。出于以上原因,康熙八年(1669),清政府曾下部分展复令,稍稍向外展复边界,同时允许人民沿涂采捕煎煮,但与此同时,却仍然申严海禁。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发布"全面"展复令,才使这一局面得以改观。
吴滔罗欧亚
关键词:盐场
20世纪英国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述评被引量:2
2018年
作为联通中世纪教俗两界的主要媒介,世俗教士历来是西方史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随着新史料的出现与史学理论的发展,20世纪以来的英国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经历了一系列转变。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主流的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往往关注于道德评判,传统学派对世俗教士的负面认识也未出现大的改观。不过,在主流研究之外也有一部分学者对传统范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试图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审视中世纪世俗教士群体。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新史学的兴起,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出现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史研究范式的兴起推动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大批新史料的编订和出版也为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的转型提供了契机。伴随上述转型,英国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逐渐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善的研究领域,世俗教士本身也开始成为研究的"主角",为学者们关注和讨论。
杨韶杰
关键词:中世纪传统史学新史学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