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品数:239 被引量:449H指数:10
相关作者:闫虹珏更多>>
相关机构: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7篇政治法律
  • 56篇文化科学
  • 47篇经济管理
  • 30篇社会学
  • 21篇医药卫生
  • 20篇哲学宗教
  • 11篇历史地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军事
  • 2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8篇主义
  • 25篇高校
  • 24篇文化
  • 24篇教育
  • 21篇政治
  • 18篇马克思主义
  • 16篇思政
  • 15篇思想政治
  • 14篇中国式现代化
  • 14篇逻辑
  • 14篇共产党
  • 13篇教学
  • 12篇意蕴
  • 12篇社会
  • 12篇生态
  • 12篇共同体
  • 11篇价值意蕴
  • 10篇党建
  • 9篇生态文明
  • 7篇思政课

机构

  • 222篇上海工程技术...
  • 8篇同济大学
  • 6篇上海财经大学
  • 5篇东华大学
  • 4篇喀什大学
  • 3篇华东理工大学
  • 3篇西安理工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山东管理学院
  • 2篇山东大学
  • 2篇位育中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对外经贸...
  • 1篇上海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浙江财经大学

作者

  • 2篇李镭
  • 2篇李娜
  • 2篇吴超
  • 1篇刘志欣
  • 1篇严运楼
  • 1篇郭圣莉
  • 1篇朱启贵
  • 1篇邓力
  • 1篇马艳
  • 1篇刘畅
  • 1篇曹树基
  • 1篇黄景春
  • 1篇田雄
  • 1篇刘芳

传媒

  • 11篇新丝路
  • 10篇文教资料
  • 6篇现代医院
  • 6篇时代人物
  • 5篇中国医院
  • 4篇上海工程技术...
  • 4篇思想理论教育
  • 4篇延边党校学报
  • 4篇新丝路(中旬...
  • 3篇观察与思考
  • 3篇福建论坛(人...
  • 3篇理论月刊
  • 3篇中国集体经济
  • 3篇上海党史与党...
  • 3篇石河子大学学...
  • 3篇经济研究导刊
  • 3篇西部学刊
  • 2篇中国大学生就...
  • 2篇学校党建与思...
  • 2篇领导科学

年份

  • 9篇2025
  • 60篇2024
  • 45篇2023
  • 37篇2022
  • 27篇2021
  • 22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2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习近平全球发展倡议的价值意蕴、基本特征与实践路径
2025年
全球发展倡议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世界走出新的动荡变革期而提出的中国方案,站在全球发展制高点上回答了为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内蕴构建今世后代之共同未来的叙事逻辑。全球发展倡议是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体现,具有公共性、人民性、系统性以及实践性等基本特征。新时代贯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应推进南南合作、完善全球环境治理。
马立志
关键词:南南合作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路径被引量:2
2024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然而,目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环境治理滞后、农民环保意识不足等问题依旧突出,这些因素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农业绿色转型、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中的关键作用的基础上,针对现有问题和挑战,分别从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大维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旨在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张云秀郑丽娇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农业农村农民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重要论述探析被引量:1
2020年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事业美好发展与国际秩序和平运行的战略高度,系统论述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新思想,其体现了新时代面貌的主要内容、着眼新时代题材的理论内涵以及与新时代俱进的话语建构路径。这些重要论述对于中国事业的美好发展,对于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交往范式,有着重要的时代引领作用。
张文林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被引量:4
2022年
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异化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且具有影响力的消费群体,引导其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对于引领社会消费风气和未来消费趋势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消费现状,结合绿色消费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应然状态,从落实课堂教学,发挥理论教育作用;善用网络媒体,拓展线上教育模式;发挥家庭作用,树立绿色消费家风;净化社会风气,营造绿色消费氛围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吴佳妮马可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文化生命体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2024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而结合的结果就是“相互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文化生命体这个重要概念,为我们更好地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磅礴的力量。梳理历史脉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文化创新也大有成效,本文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党的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进行阐述。
陈允靖
关键词:文化建设思想中国共产党
反时间脱嵌:中国农村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主体实践及政策启示
2025年
晚年时光脱嵌社会时间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交孤立、社会存在感弱化等“社会性死亡”风险,是当前农村老龄群体面临的普遍问题。既往研究主要从养老模式、政策设计等外在制度环境方面讨论应对农村老龄化的可行方案,对老龄群体的晚年时间安排缺乏深入分析。多地农民在中高老龄化阶段因深陷伦理陷阱并缺乏内生组织支撑,而主动或被动断绝社会人情往来,脱嵌于原有社会组织,陷入消极老龄化境地。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农村中高龄老人,依然从事市场劳动并维持着高水平的人情走动,以防个体时间脱嵌社会时间结构,其中,代际间明确的伦理责任为老年人自主支配资源反时间脱嵌提供基础。全国其他地区的实践表明,丰富的经济资源、浓郁的孝道文化和有效运转的民间组织,亦能为老人有主体性的晚年时间安排提供支撑。针对农村老人普遍面临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匮乏而陷入长寿内卷化的问题,我国有必要将保障老人就业、加强老人自组织建设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作为老龄工作重点,为农村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多维支撑。
史明萍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社会时间农村养老
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内在逻辑、现存问题与实践路径
2024年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更高环保素质的新型劳动者、绿色环保技术的新型劳动资料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劳动对象三方面,阐述了绿色发展转型的内在逻辑。针对在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发展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新型劳动者储备不足、劳动资料发展受限及劳动对象应用场景欠缺等问题,本文指出,要通过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绿色人才、创造契合绿色产业发展的劳动资料以及拓展新型绿色劳动对象等方式,为实现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提供路径支持。
邓琼张毅
关键词:内在逻辑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被引量:1
2024年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手段,但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价值观多元化等问题,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冲击。文章对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指明了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高校应该充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
曹鑫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参与式治理:乡村社会冲突的解决策略被引量:2
2021年
有效化解乡村社会冲突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社会冲突从阶段特征上看,分为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现实性冲突以目标结果为导向,其解决存在替代途径;非现实性冲突由现实性冲突发展而来,并在过程中掺杂着冲突主体的紧张情绪,非现实性冲突的发生会增加乡村治理成本,对乡村治理具有消极影响。两者的起因和对乡村社会的影响不同,只有剖析乡村社会冲突,了解内部运行规律,才能找到有效化解路径。由赋权、参与、协作和网络四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参与式治理更加注重治理主体间沟通、彼此尊重、互相合作,是一条化解乡村社会冲突的有效路径。
马磊刘芳
关键词:参与式治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工人新村建造与集体主义新风尚培育
2024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新村在上海原有城区外缘兴起,这既是新中国上海的生产生活事件,也是社会主义上海的精神文化事件,并生成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集体主义新风尚,改变着上海城市空间的优雅、排场和西洋味。这种集体主义通过生产与生活密切融合的培育,增强个体对集体的情感嵌入,提高个体自我尊严的认同,促进集体内部成员的情感互依和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重要的精神遗产。在需求多元、个体凸显的时代,尽管人们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评价也随之变得多元而复杂,但是继承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当下人民城市建设仍具有启示意义,并有可能成为构建当代中国社会共同体的有效路径。
严运楼肖丙浩
关键词:工人新村集体主义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