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作品数:350 被引量:270H指数:6
相关作者:孙锦刘学富李庆康唐杰刘昂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学系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机械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3篇期刊文章
  • 6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9篇天文地球
  • 22篇理学
  • 17篇机械工程
  • 15篇文化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6篇电子电信
  • 5篇自然科学总论
  • 4篇电气工程
  • 4篇航空宇航科学...
  • 4篇医药卫生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历史地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建筑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7篇天文
  • 33篇恒星
  • 31篇星体
  • 28篇类星体
  • 25篇星系
  • 25篇天文学
  • 23篇天体
  • 22篇文学
  • 19篇宇宙
  • 16篇太阳
  • 15篇行星
  • 15篇射电
  • 14篇超新星
  • 13篇引力
  • 12篇星际
  • 11篇天文学家
  • 11篇文学家
  • 11篇光谱
  • 10篇地震
  • 8篇分子云

机构

  • 329篇北京师范大学
  • 36篇中国科学院国...
  • 8篇南京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上...
  • 7篇北京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6篇中国科学院云...
  • 3篇上海理工大学
  • 3篇北京天文馆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技大学
  • 2篇莱顿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北京信息工程...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34篇何香涛
  • 21篇孙锦
  • 16篇韩延本
  • 14篇李宗伟
  • 13篇郝允祥
  • 13篇童彝
  • 12篇李志安
  • 11篇郑学塘
  • 8篇刘学富
  • 7篇曹盛林
  • 7篇杜升云
  • 6篇张同杰
  • 5篇堵锦生
  • 5篇吴月芳
  • 5篇李守中
  • 5篇高正民
  • 5篇张保洲
  • 4篇王术军
  • 4篇孙艳春
  • 4篇刘辽

传媒

  • 90篇北京师范大学...
  • 24篇天文爱好者
  • 20篇天体物理学报
  • 18篇天文学报
  • 10篇中国国家天文
  • 9篇天文学进展
  • 8篇照明工程学报
  • 6篇空间科学学报
  • 5篇中国天文学会...
  • 5篇2013中国...
  • 4篇知识就是力量
  • 4篇云南天文台台...
  • 4篇中国科学:物...
  • 3篇科技导报
  • 3篇自然辩证法研...
  • 3篇大学物理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中国天文学会...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围棋天地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7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1篇2014
  • 1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16篇2006
  • 6篇2005
3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类星体吸收光谱形成机制的初步分析
1980年
1、引言类星体是六十年代中天体物理的四个重大发现之一。自从1960年T.A.Mathews和A.R.Sandage找到类星射电源的第一个光学对应体3C48以来,截止1978年底我们共搜集约1100颗,其中有红移值的937个。类星体除了存在强而宽的发射线外,大约10%有锐的吸收线。一般吸收线的红移值(Z吸收)小于发射线的红移值(Z发射)。
刘育林肖兴华曹盛林
关键词:类星射电源发射线吸收线星系盘星系团星系形成
中子星的质量上限
1980年
中子星质量的确定,对判断黑洞的存在,对检验由重力论和核理论所预椎中子星的性质,对恒星晚期演化理论都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十多年从观测和理论两方面都有很大进展。理论工作一是进行精细的数值计算,一是用求极值法算质量上限,结果有很大差异。十七届国际天文学会(1979年)总结报告指出:“中子星的最大质量仍未确定下来,需作出努力。近来对密物质状态方程用相对论多体理论作了许多工作。
李宗伟
关键词:相对论性史瓦西半径广义相对论变分法极值法
色球活动双星HR1099Hα发射线的高分辨率分光观测和分析
1994年
本文给出HR1099(V711Tau)的高色散、高分辨率的分光观测结果。从观测结果分析,该双星系统的两子星均有剧烈的色球活动,强的Hα发射主峰主要来自活动性强的冷子星,谱线轮廓形状的大幅度变化取决于色球发射物质的运动和恒星内部的物理变化。
茶光伟卢方军刘学富谭徽松
关键词:双星发射线分辨率光谱
全文增补中
无中生有的暗能量
2021年
自哈勃于1929年在威尔逊山天文台用望远镜首次发现宇宙膨胀的事实之后,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于距离的测量始终是宇宙学的中心任务。而刻画宇宙膨胀速率的参数被称为“哈勃参数”或“哈勃常数”。其实,宇宙的膨胀率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常数。之所以这么称呼,是想突出其空间位置的不依赖性,或者说是“在空间尺度上为常数”的特性。对于引力的直观理解告诉我们:由于物质之间是相互吸引的,所以宇宙的膨胀速度一定是慢慢降低的。这一朴素的想法一直主导着我们的宇宙观。
胡彬
关键词:哈勃常数宇宙学暗能量宇宙膨胀
大陵五型食双星CI Aur的测光解和它的光变频谱分析
1990年
本文发表了1984年11月至1985年1月期间在美国McDonald天文台对大陵五型食双星CI Aur进行的UBV测光结果,以及采用Wilson-Devinney方法求解出它的轨道要素。结果表明CI Aur是一个半分离的双星系统,它的次星充满了Roche瓣,而主星离它的Roche等位面相离很远。两颗子星温度相差很大,质量比为0.687,轨道倾角i为74.42°。 CI Aur的光变曲线呈现随机的亮度“抖动”和明显的光变起伏。作者采用了自迴归功率谱方法和调和分析方法对它的光变起伏进行了频谱分析,求出了振荡的准周期和振幅。文章最后讨论了它的两种模型。
刘学富李志安梁鉴澄谭徽松
关键词:食双星
论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对我国青少年天文教育的推动
中国天文奥赛开始于2002年,11年来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全国性天文科普活动,在青少年天文爱好者群体中有广泛影响。本文通过对天文奥赛发展情况、参与程度和我国天文教育的情况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对参与天文奥赛的...
李昕孙艳春
关键词:天文教育天文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
文献传递
旋涡星系旋臂的准确图样
1991年
根据已导出的旋涡星系扰动引力势的一般形式解,考虑在无限薄盘(α→∞)的情况下,作旋臂图样曲线.适当地调节参量Ω_P 和 B(m,n),计算得到的理论曲线与实际观测到的旋臂符合较好.克服了由林家翘理论作出的旋臂图样与实际旋臂有时相差甚远的问题,并利用星系 M_(51)的旋臂作了这2个理论的比较.
童彝彭金宝马丽芳
关键词:旋臂星系旋涡星系
太阳活动过程与行星际激波渡越速度相关性的定量特征
1997年
在排除了由非孤立耀斑过程所引起的,可能有激波相互作用的事件之后,本文指出了耀斑X射线(1-8)辐射的一个特征量与相应的行星际激波渡越速度VT的关系.该关系是由Eselevich于1990年首次获得的.本工作还得到了发生于活动区之外的爆发日珥的尺度与相关的激波的渡越速度之间的关系.
伊塞列维奇童彝堵锦生
关键词:耀斑爆发日珥行星际激波太阳活动
类星体红移分布的高频周期被引量:1
1994年
本文对Veron-Cetty和Veron类星体表中3197颗红移精度为0.001的类星体做了红移分布的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类星体红移值在几个方向上存在高频波动的周期性分布,且置信度水平较高。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种周期性不可能完全是由于选择效应引起的。因此,类星体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很可能具有大约50Mpc的周期涨落。
韩金林何香涛
关键词:红移
1989年1月12日——19日联测期间12cm波段射电观测结果(英文)
1989年
2cm波段射电望远镜于1989年1月12日投入观测。历时8天的联测中,在秒级上共收到几十个不同类型的微波爆发,其中多数与光学有很好的对应,与其它射电波段也有对应。可以确认2cm微波爆发与太阳Boulder AR5312活动区是成协的。 在测得的9个45或46C复杂型爆发中,一种近似于双峰的脉冲共出现了10次,特点是形状比较规则,上升沿和下降沿多数很陡,脉冲宽度一般在1~2分钟,如1月14日从0217UT第一个脉冲爆发开始,类似形状的脉冲接连出现,且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终于导致一个大的微波爆发。 1月18日,长达5小时的巡视过程中,2cm流量一直维持在本次联测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种异常的平静孕育了一个特大爆发。0608UT,2cm流量缓缓上升,13分钟后,此起彼伏的射电爆发接踵而来,0638UT达到顶峰,峰值流量达1000S.F.U,相对值>100%。此后20分钟又有一群爆发相继出现,到0706UT进入缓慢下降阶段,主爆发过程持续时间将近一小时。 为更好地进行22周峰年的观测,拟作如下改进:(1)引入时间同步系统,将秒级观测的时间精度提高到1秒,毫秒级观测的精度提高到1ms。(2)完善系统定标工作,(3)编写系统软件,把数据采集工作移植到IBM PC/AT机上,作τ=ms的不间断采样。(4) 实现秒级记录数字化。(5)接收机加入电控衰减器,进一步提高观测质量。
高正民李子英霍采萍翟浦江范英
关键词:CM数据采集工作衰减器脉冲宽度
共3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