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法文化研究所
-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3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清末士大夫财政立宪观述评被引量:1
- 2009年
- 清末宪政改革面临着财政上的困境。财政清理得不到地方督抚的有力配合,巨额赔款压力使得推行新政的经费捉襟见肘。为解决新政经费而向民众加征赋税,结果却变成戕害民生的手段,新政反成'病民之根',以致于民变迭起。在此背景下,士大夫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他们所上奏折中又开了哪些救治之方?细读《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我们会发现,那些基于财政因素而主张缓行立宪甚至反对立宪的士大夫,其考虑未尝没有道理。
- 郭绍敏
- 关键词:财政立宪士大夫地方主义民变
- 传统和谐思想与中国古代司法被引量:2
- 2009年
-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对古代司法审判影响很深,它主要表现在司法中注意防止和纠正冤案、错案;注重情理法相结合;允许亲族相讼;互相制约的司法机构设置;注意保护弱者的权益;重视教育说服和息讼等六个方面。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司法的重要指导思想。
- 张文勇
- 关键词:司法审判
- 塑造“国民”:清末政府的努力及困境被引量:5
- 2009年
-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国家-国民”三位一体的综合,三者构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强化的关系,国民性问题是内在于民族主义的一个问题。如果借用柄谷行人对日本现代文学起源的认识。可以说,正是有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这一装置。国民才得以发现。
- 郭绍敏
- 关键词:现代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相互依存文学起源
- 清末宪政改革中的地方自治——以《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 2007年
- 早在“百日维新”前夕,朝廷官员袁世凯就提出了异于康梁的、自地方变起的改革思路。1901年后,袁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资源,在天津推动地方自治改革,颇有成效。终于,以预备立宪为契机,地方自治改革得以在全国推行。本文试图以《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为基本依据,展现士大夫观念之先进(他们对立宪与地方自治之认知程度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以及在中央权威弱化的背景下推行地方自治政策之困局。
- 郭绍敏
- 关键词:立宪士大夫地方自治官治
- 涉诉信访与法治的中国路径--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背景被引量:10
- 2009年
-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国当前治国理念之表达,也是促使法学界重新审视法治的中国路径之契机。而涉诉信访就是我们在探究法治的中国路径时所必须正视的一个典型问题。它是我国一段时期以来诉权与司法权之间的扭曲关系、重实体正义而轻程序正义的制度设计、诉讼审判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纠缠不清之状况的反映和产物。应借助和谐社会的理念,对涉诉信访这一中国的特有制度予以创造性的转化,将其整合为我国法治进程中更为积极和谐的因素,促使诉权与司法权形成良性互动,诉讼审判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得益彰,彼此促进,把强调实体正义与追求程序正义有机地统合协调起来。
- 任瑞兴
- 关键词:涉诉信访和谐社会
- 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 2007年
- 任何权力都有一种合法性诉求,希望得到社会成员的道德认同,进而得到他们的信仰和服从。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论证有两种典型思路,一是社会契约论,二是功利主义。尽管两者存在理论上的分歧,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内在统一的。文章即试图透过对这两条基本思路的考究,探寻一切政治权力籍以获得"合法性"的基本因子。
- 李飞郭绍敏
- 关键词:政治权力合法性法治
- 法律体系的逻辑分析
- 2010年
- 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法制与民主历史经验短缺,因而,正确的理论指导更是体系构建的前提。当前西方法律体系理论甚多,不可能也不应当全部全盘照搬。逻辑分析可抛却任一理论之中与主题无关的繁言碎语,且无视言论者立场、观点、情感、偏好等主观色彩。因而,法律体系的逻辑分析是理论研究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它不但与阶级、国家、法律性质无关,而且可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律与原则以适用于每一法律体系的构建。这些原则有:法律体系依逻辑理性构建因而具有逻辑品格;法律体系构建应满足逻辑体系的"三性"原则,即完全性、一致性、独立性;法律体系以逻辑分类确立其组成部分,以逻辑模型阐述其结构功能;最后,法律体系以非单调性逻辑姿态超越形式逻辑桎梏进入系统论范畴而"鲜活"地完善着自身。
- 李振江
- 关键词:法律体系
- 近代早期英国犯罪史学述评被引量:9
- 2007年
- 杨松涛
- 关键词:西方史学犯罪历史学研究
- 辩论、政争与宪政之道——读《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被引量:1
- 2008年
- 张灏教授曾指出,清末民初(1895-1920)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转型时代,在此期间,一方面的变化是中国文化取向的危机,另一方面则是新的思想论域的出现①。其实,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而言,清末民初又何尝不是一个转型时代呢?政治危机固然构成其中的一个面向,
- 郭绍敏
- 关键词:辩论制宪国会遗产宪政政争
- 法律解释学中国化的意蕴被引量:1
- 2010年
- 法律解释学中国化这个论题,是基于对法律解释学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研究的主要场域、"高雅与媚俗"的研究旨趣及当前法律解释学遭遇的困境的综合思考下提出的,它强调法律解释学的发展应提高其回应实践的能力。法律解释学中国化将通过法律解释学与法律社会学的融合、挖掘中国传统的智慧、吸收西方法学的精髓三种途径来实现。这三种途径实现的最佳载体就是案例,在这个载体的辅助下法律解释学将不断走向具体、深化。
- 李见伟
- 关键词:法律解释学法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