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州医科大学听觉与平衡医学研究所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2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物
  • 2篇听力损失
  • 2篇细胞
  • 2篇毛细胞
  • 2篇耳蜗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动物实验研究
  • 1篇毒性
  • 1篇性疾病
  • 1篇咽喉反流
  • 1篇咽喉反流性疾...
  • 1篇胰蛋白酶
  • 1篇易损性评价
  • 1篇噪声
  • 1篇噪声性
  • 1篇噪声性听力损...
  • 1篇中耳

机构

  • 6篇徐州医科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江苏沿海地区...
  • 1篇吉林大学白求...

作者

  • 2篇冀飞
  • 2篇陈伟
  • 1篇林昶
  • 1篇李引乾
  • 1篇陶源
  • 1篇杨媛媛
  • 1篇柳柯
  • 1篇郭维维
  • 1篇冶冬阳
  • 1篇胡洪义
  • 1篇张岩
  • 1篇李日飞

传媒

  • 4篇中华耳科学杂...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年份

  • 4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EDNRB基因在Waardenburg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又被称为听觉-色素综合征,以色素分布异常和耳聋为主要特征,在先天性耳聋病例中占比约2%-5%。随着国内外WS研究数据的不断积累,目前一系列相关致病基因已被陆续报道。内皮素受体B型基因(endothelin receptor type B,EDNRB),对神经嵴发育起到关键调控作用,该基因突变与II型和VI型WS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多篇关于EDNRB基因突变诱发WS的相关报道,对EDNRB基因在WS发病中的作用予以全面综述,为后续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必要理论指导。
吴俪媛陈梦冰李梦华邱士伟乔月华张岩时晰
关键词:WAARDENBURG综合征耳聋
小鼠听力及耳蜗内外毛细胞在不同噪声条件下易损性评价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评价不同噪声条件(100dB SPL白噪声,120dB SPL白噪声和116dB SPL,8-16kHz窄带噪声)对C57BL/6J小鼠听阈、I波幅值、I波潜伏期和耳蜗基底膜内、外毛细胞易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听力正常的5-6周龄雄性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100dB SPL白噪声组(100dB),120dB SPL白噪声组(120dB)和116dB SPL,8-16kHz窄带噪声组(116dB 8-16kHz)以及对照质控组(Ctrl),分别对白噪声和窄带噪声损伤进行观察研究。噪声暴露处理2h,24h后重复一次,于二次噪声结束后1天(NE-1d)、7天(NE-7d)、14天(NE-14d)进行相关数据采集。对各组小鼠ABR阈值、I波幅值、I波潜伏期进行数据统计,并对毛细胞损伤情况进行计数分析。结果100dB组噪声暴露后第1天仅有16k、24k阈值升高,于第7天继续轻度升高,于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阈值水平;I波幅值统计显示,噪声暴露后第1天、第14天各频率(Click/4k/8k/16k/24k)I波幅值均有下降,且多数差异显著(P<0.01或P<0.05)。120dB组噪声暴露后各频率阈值均明显升高,随着时间略有恢复,但无法达到正常听阈水平;16k和24k频率阈值损伤更为严重;I波幅值和潜伏期统计显示,各频率I波幅值明显降低、潜伏期延长,且随着时间延长未见好转。116dB 8-16kHz窄带噪声暴露组,阈值明显升高或大部分受试动物ABR无法引出,各频率I波幅值明显降低、潜伏期延长,听力无法恢复。此外,毛细胞受损情况评估显示,100dB和120dB白噪声暴露后未见内毛细胞缺损。116dB 8-16kHz组可见内毛细胞显著减少,于顶、中、底回均有出现,但以中回最为严重;内毛细胞损伤或呈渐进性加重,表明这些细胞是噪声暴露后逐渐死亡的。外毛细胞结果显示100dB组未见明显损伤(P>0.05)。120dB组会导致少数外毛细胞缺损情况且多于中、底回出现,其部分时间点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116dB 8-16kHz组会导致外毛细胞大量丢失,顶回见少许残留外毛细胞且排列紊乱,与C
陈梦冰李梦华吴俪媛陈伟乔月华林昶
关键词:白噪声噪声性听力损失毛细胞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小鼠耳蜗毛细胞中的分布特征研究
2022年
目的研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耳蜗内外毛细胞中的分布特征,以及这种分布方式对毛细胞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分子Texas Red标记庆大霉素,以100mg/kg浓度将荧光标记庆大霉素复合分子给予小鼠腹腔注射,持续给药14天,以正常的未给药小鼠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给药14天以及停止给药14天(28天)检测小鼠听力水平及庆大霉素在毛细胞中的分布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庆大霉素持续暴露14天组ABR结果显示听力阈值有明显上移,共聚焦结果显示荧光标记庆大霉素在外毛细胞中分布于外毛细胞核上区接近纤毛的颈部区域,在内毛细胞核上区及核下区均有明显分布,在内毛细胞胞浆中呈瀑布状,特别是在内毛细胞底部带状突触区域有较为集中的荧光聚集。在停止注射庆大霉素14天后检测,听力并未得到改善且庆大霉素在内外毛细胞的分布情况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且毛细胞数量及排列未发生显著差别。结论庆大霉素暴露后可被耳蜗毛细胞显著摄取,其在内毛细胞中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摄取的庆大霉素可在毛细胞内长时间存在,但毛细胞数量及排列未受明显影响。
吴俪媛郭瑞柳柯冀飞乔月华时晰
关键词:耳毒性听力损失庆大霉素
单侧SOM患者中耳积液中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检测成人单侧分泌性中耳炎(SOM)的中耳积液中是否存在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探讨其在SOM合并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就诊的单侧SOM 40例患者(年龄25~60岁)的中耳积液,样本均经pH检测和细菌培养3天;使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中耳积液中是否存在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进一步检测中耳积液中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浓度;所有受试者自主完成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结果(1)WB结果显示60%(24/40)样本检测到胰蛋白酶,77.5%(31/40)样本检测到胃蛋白酶,其中,胃蛋白酶阳性的样本中,有77.42%(24/31)检测到胰蛋白酶;胰蛋白酶阳性的样本中,100%(24/24)同时检测到了胃蛋白酶。(2)ELISA结果显示样本中胰蛋白酶浓度为270.81(201.02,377.56)ng/ml,胃蛋白酶浓度为65.28(59.29,80.82)ng/ml,胃蛋白酶浓度显著低于胰蛋白酶浓度(P<0.0001)。(3)中耳积液pH值为7.15±0.61。(4)RSI量表评分:40例患者中,30%(12/40)RSI评分>13分,其中83.33%(10/12)样本检测到胰蛋白酶,100%(12/12)样本检测到胃蛋白酶;RSI量表阳性样本的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检测阳性率及其浓度与总体样本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M患者中耳积液中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检出率较高,且胰蛋白酶浓度通常高于胃蛋白酶;部分SOM合并LPRD的患者不表现出LPRD临床症状,中耳积液中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的检测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徐冰王采集陈敏李宛桐张世丽赵泽祺乔月华
关键词: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分泌性中耳炎咽喉反流性疾病
听性脑干反应各波幅度的测量方法-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高刺激声强(90dB SPL)下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Ⅰ、波Ⅲ、波Ⅴ的波幅测量方法。方法11只(22耳)2-3月龄白毛雌豚鼠,初测听力正常,测量短声(Click)、短纯音(4k、8k、12k、16k、24k、32kHz)下的听性脑干反应,记录反应阈及90dB SPL刺激声强下的基线高度、波Ⅰ、波Ⅲ、波Ⅴ的潜伏期、波间期、波峰高度、波谷高度,比较波幅的两种测量方法,即波峰-基线和波峰-波谷在90dB SPL刺激声强下,波Ⅰ、Ⅲ、Ⅴ两种测量方法的稳定性,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下波Ⅰ波幅与Ⅰ/Ⅴ波幅比的稳定性。结果 90dB SPL声强下ABR波Ⅰ、波Ⅲ、波Ⅴ的波幅两种测量方法,波峰至基线比波峰至波谷所得的数据更集中,离散程度更小;两种方法的波Ⅰ波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Ⅰ/Ⅴ波幅比。结论在豚鼠中,使用波峰-基线的幅度测量方法得到的最高刺激声强下的ABR波Ⅰ、波Ⅲ、波Ⅴ波幅更稳定;在正常豚鼠中判断波Ⅰ波幅有无下降,直接通过比较波Ⅰ波幅,比通过Ⅰ/Ⅴ波幅比的变异度更小。
杨媛媛时晰胡洪义胡洪义陶源郭维维陈伟
关键词:听性脑干反应波幅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8年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自发性恶性肿瘤,给女性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对乳腺癌的相关研究及治疗方法的探索上,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于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得以实现。理想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应与人类乳腺癌在肿瘤分子特性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存在共性,以便于研究各种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药的开发。本文对5种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李日飞袁娜冶冬阳李日勇李姚涵左儒楠时晰陈强李引乾
关键词: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