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73 被引量:665H指数:12
相关作者:朱斌未文良李昌春范志雄雷伟侠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蒙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青年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5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2篇小麦
  • 10篇叶绿
  • 10篇叶绿素
  • 10篇砂姜
  • 10篇砂姜黑土
  • 10篇黑土
  • 8篇性状
  • 8篇土壤
  • 7篇叶绿素荧光
  • 7篇高产
  • 7篇超高产
  • 6篇氮肥
  • 6篇油菜
  • 6篇秸秆
  • 5篇色谱
  • 5篇杀虫
  • 5篇籽粒
  • 5篇相色谱
  • 5篇秸秆还田
  • 5篇还田

机构

  • 73篇安徽省农作物...
  • 59篇安徽省农业科...
  • 9篇安徽农业大学
  • 6篇安徽省蒙城县...
  • 4篇舒城县科技局
  • 3篇安徽养分循环...
  • 2篇蒙城县农业技...
  • 2篇安徽省濉溪县...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寿县农业技术...
  • 1篇安徽省桐城市...
  • 1篇江苏徐淮地区...

作者

  • 30篇杜世州
  • 29篇乔玉强
  • 29篇曹承富
  • 28篇赵竹
  • 15篇张向前
  • 13篇李玮
  • 12篇陈欢
  • 10篇张耀兰
  • 9篇孙明娜
  • 8篇赵斌
  • 8篇高同春
  • 7篇王瑞
  • 6篇张四华
  • 6篇朱斌
  • 6篇季昌好
  • 6篇陈晓东
  • 6篇刘永华
  • 6篇陈凤祥
  • 6篇胡宝成
  • 5篇朱斌

传媒

  • 9篇麦类作物学报
  • 6篇华北农学报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5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作物杂志
  • 3篇2003年全...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2005安徽...
  • 2篇全国作物遗传...
  • 2篇中国作物学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果树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农技服务
  • 1篇中国种业
  • 1篇农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6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 5篇2003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氮钾配施对弱筋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1
2007年
在低钾和中钾土壤上,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钾配施对弱筋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配合施用促进了弱筋小麦植株氮、钾含量的提高,氮、钾养分吸收表现出一定的正交互作用;合理配施氮钾肥能够显著地提高弱筋小麦产量。在低钾土壤上,N180K150处理产量最高(5023 kg/hm2);中钾土壤上,最高产量(5145 kg/hm2)为N180K90处理。两种土壤上,氮肥的产量效应均大于钾肥。低钾土壤上,氮钾对小麦产量表现出极显著的正交互作用。提高氮肥用量显著降低了弱筋小麦的专用品质,钾肥对小麦品质的独立效应不显著,但是钾对氮的品质效应存在着交互作用。弱筋小麦抽穗期或灌浆期植株氮、钾含量与子粒品质的相关系数较大,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则是以拔节期或抽穗期较大。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和增加氮、钾肥基施比例有利于改善弱筋小麦的品质。
武际郭熙盛王允青汪建来杨晓虎
关键词:氮钾配施弱筋小麦养分吸收
板栗中的农药残留分析
检测了板栗果实及土壤中氰戊菊酯、敌敌畏、三氯杀螨醇、乐果、三唑磷的残留,样品用丙酮-水混合提取,经层析柱净化,最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中未检出上述农药残留(残留量低于0.01mg/kg)。
李昌春孙明娜王梅李良松王金品王成应高同春
关键词:板栗杀虫剂
文献传递
苯达松及其代谢产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柱分析
建立了一种苯达松及其代谢产物6-OH苯达松、8-OH苯达松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C_(18)反相柱分离,三元混合流动相[乙腈+水+85%磷酸=45+55+0.08(v/v)]进行洗脱,流速0.8ml/min,可变波...
王云生孙明娜高同春陆徐忠杨剑波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苯达松
文献传递
板栗中的农药残留分析
检测了板栗果实及土壤中氰戊菊酯、敌敌畏、三氯杀螨醇、乐果、三唑磷的残留,样品用丙酮-水混合提取,经层析柱净化,最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中未检出上述农药残留(残留量低于0.01mg/kg)。
李昌春孙明娜王梅李良松王金品王成应高同春
关键词:板栗杀虫剂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的发现、研究与利用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材料Y420A(黄籽)、9012A、川068A和7024A(黄籽) 分别发现于1990、1991、1992和1995年。对其遗传研究结果表明:①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9012A不同于显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是一种...
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侯树敏吴新杰费维新
关键词:隐性核不育重叠基因杂种优势利用甘蓝型油菜
文献传递
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其生理特性分析
为筛选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采用田间栽培方法分别对2006-2007和2007-2008两年度26份供试小麦品种的产量性状、分蘖特性、养分吸收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文献传递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的影响被引量:82
2014年
利用安徽濉溪杨柳定位试验(1981-)为平台,以土壤的5种酶活性(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7种基础化学性质(pH、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将各主成分得分系统聚类。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可将原12个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88.22%,且无原变量丢失。其中第一主成分以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则以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pH贡献最大。作为综合评价砂姜黑土肥力的生物指标,酸性和中性磷酸酶优于其他三种土壤酶。以两个主成分得分为新指标进行聚类得到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排序为MNPK,HMNPK>M>NPK>CK,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砂姜黑土的最佳培肥模式,单施有机肥次之,而长期单施化肥或者不施肥则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陈欢曹承富张存岭李玮乔玉强杜世州赵竹
关键词:砂姜黑土施肥方式
安徽沿淮江淮麦区稻茬小麦新品种(系)筛选被引量:5
2008年
为了筛选适宜安徽沿淮江淮稻茬麦区种植的高产、抗病、抗逆和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种(系),于2006-2007、2007-2008两年度分别在合肥和龙亢试点安排了20个新品种(系)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宁麦13、扬02G13、荆00-3和扬03G12产量及抗性综合表现突出,适宜在沿淮江淮地区不同生态区稻茬种植;而阜麦936、濮麦9和皖麦53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但赤霉病和穗发芽抗性稍弱,适宜江淮北部及沿淮麦区种植的新品种。
万映秀赵斌王永玖赵莉王瑞甘斌杰张平治
关键词:稻茬麦小麦
烟农19叶绿素荧光、光合特性及产量对播期和密度的响应被引量:10
2014年
为明确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光合效应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了6个播期和4种密度对小麦品种烟农19(半冬偏冬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播期下,小麦抽穗期和灌浆中期的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以10月10日(S2、正常播种)和10月17日(S3、适度晚播)播种的最高。同一密度下,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及灌浆中期的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ETR和ΦpsⅡ)皆以10月10日和10月17日播种的最高,且同一播期下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在合理播期10月10日和10月17日及适宜密度120万株/hm^2(M1)和210万株/hm^2(M2)下表现最优。2年小麦高产播期密度组合皆为S2M1、S2M2、S3M1和S3M2,其产量2011年分别为7 892.8,7 978.6,7 996.2,8 020.6 kg/hm^2,2012年分别为7 911.5,7 978.6,7 970.1,8 032.9 kg/hm^2。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与产量呈直线正相关关系。研究得出,淮北地区烟农19的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10月17日,适宜密度为基本苗120-210万株/hm^2。
张向前杜世州曹承富乔玉强赵竹张耀兰
关键词: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
苯达松及其代谢产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柱分析
建立了一种苯达松及其代谢产物6-OH苯达松、8-OH苯达松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C反相柱分离,三元混合流动相[乙腈+水+85%磷酸=45+55+0.08(v/v)]进行洗脱,流速0.8ml/min,可变波长紫外检测...
王云生孙明娜高同春陆徐忠杨剑波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苯达松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