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作品数:189 被引量:703H指数:14
相关作者:于中尧张冠斌杨华卫郭旻赵智贤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2篇期刊文章
  • 50篇会议论文
  • 5篇标准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1篇医药卫生
  • 33篇生物学
  • 13篇理学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电子电信
  • 6篇农业科学
  • 5篇机械工程
  • 4篇经济管理
  • 3篇哲学宗教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6篇基因
  • 34篇生物芯片
  • 22篇基因芯片
  • 18篇微阵列
  • 17篇芯片技术
  • 15篇蛋白
  • 15篇基因组
  • 14篇基因表达
  • 14篇分枝杆菌
  • 14篇杆菌
  • 13篇结核
  • 13篇核苷酸
  • 11篇生物芯片技术
  • 11篇全基因组
  • 11篇结核分枝杆菌
  • 10篇荧光
  • 10篇寡核苷酸
  • 10篇核酸
  • 8篇突变
  • 8篇寡核苷酸芯片

机构

  • 189篇生物芯片北京...
  • 70篇清华大学
  • 12篇华中科技大学
  • 8篇宁夏医科大学
  • 8篇第三军医大学...
  • 7篇解放军第30...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北京协和医院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 5篇北京大学第三...
  • 5篇北京市兽药监...
  • 5篇北京出入境检...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河北省胸科医...
  • 3篇成都中医药大...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中医科学...
  • 3篇青海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44篇程京
  • 32篇张亮
  • 19篇邢婉丽
  • 17篇黄国亮
  • 15篇高华方
  • 10篇吴雪琼
  • 9篇张俊仙
  • 9篇朱疆
  • 9篇梁建琴
  • 8篇李洪敏
  • 8篇周玉祥
  • 8篇张琼
  • 8篇邓橙
  • 8篇阳小勇
  • 7篇王国青
  • 7篇张冠斌
  • 7篇徐书宽
  • 6篇陆阳
  • 6篇熊强
  • 6篇马雪梅

传媒

  • 11篇中国医疗器械...
  • 5篇中华检验医学...
  • 5篇生物化学与生...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分析科学学报
  • 3篇中国防痨杂志
  • 3篇中医杂志
  • 3篇重庆医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中华耳科学杂...
  • 3篇中国仪器仪表...
  • 2篇世界电子元器...
  • 2篇中国抗生素杂...
  • 2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光学学报
  • 2篇科学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中国兽药杂志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药生物...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7篇2012
  • 11篇2011
  • 14篇2010
  • 17篇2009
  • 15篇2008
  • 31篇2007
  • 20篇2006
  • 12篇2005
  • 8篇2004
1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痕量样品高灵敏度快速测量方法与便携式系统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实现高灵敏度、快速、准确鉴定痕量病原菌核酸样品,介绍了一种痕量核酸样品高灵敏度快速测量方法,并发展了一种微流控芯片核酸等温扩增实时分子诊断技术,研制了新型微纳体系生化反应载体芯片。通过表面惰性处理降低芯片表面对生物分子的吸附影响,构建一种大数值孔径、长工作距离的便携式共焦光学检测系统,有效消除背景荧光的影响,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微纳升(7μL~40nL)试剂消耗反应体系水平,实现检测灵敏度5个DNA分子拷贝数,并以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大肠埃希氏菌检测为例,开展临床应用研究,满足低成本临床医疗应用需要。
黄国亮田浩李志永王同舟罗贤波马丽王璨邓涛
关键词:生物光学微流控芯片分子诊断
基于微阵列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原发性闭经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采用array-CGH技术对原发性闭经患者进行检测,探讨原发性闭经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选取原发性闭经患者10例,另外选择10名具有规则月经周期的同龄女性自愿者作为健康对照者.分别采用常规细胞核型分析技术及array-CGH技术对10例原发性闭经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进行分析.细胞核型分析技术采用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array-CGH技术采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Cytogenetic 2.7M微阵列芯片技术.结果 10例原发性闭经病例经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未发现异常,所有病例和健康对照标本均为正常女性染色体核型:46,XX.Array-CGH 分析结果显示,有5例原发性闭经患者的X染色体短臂末端发生了约110000 bp的细小缺失,定位到染色体上的位置为:46,X,del(X)(p22.33).所有健康对照者经array-CGH分析均未见异常的DNA拷贝数改变.结论 Array-CGH技术在DNA水平上提高了染色体病的诊断水平,对于常规方法不能明确诊断的原发性闭经患者,有必要应用array-CGH技术进行更高分辨率的遗传学分析.
冯琼符芳廖灿杨昕张亮田峰蔡斌刘帅
关键词:闭经微阵列分析核酸杂交
生物芯片技术被引量:2
2002年
生物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综合性的高新技术,它以微机电系统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依托,将生命科学研究中的许多不连续过程(如样品制备、生化反应、检测等步骤)集成并移植到一块普通邮票大小的芯片上去,并使这些分散的过程连续化、微型化,以实现对大量生物信息进行快速、并行处理的要求.
吴浩扬冯继宏程京
关键词:生物芯片DNA芯片细胞芯片
分枝杆菌菌种鉴定DNA微阵列的初步研究与应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制备快速鉴定分枝杆菌菌种的DNA微阵列。方法根据19种分枝杆菌标准株的16SRNA序列设计寡核苷酸探针,制备DNA微阵列,通过反向杂交技术鉴定19种分枝杆菌标准株、9种非分枝杆菌标准株和31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带荧光标记的PCR产物。结果该DNA微阵列与9种非分枝杆菌标准株不杂交,具有分枝杆菌特异性;可将19种分枝杆菌标准株鉴定到群或种,具有较高的分枝杆菌种特异性。应用PCR-SSCP分枝杆菌初步菌种鉴定方法对31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初步的鉴定,9株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22株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应用DNA微阵列进一步进行菌种鉴定,9株与探针a杂交阳性,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2株与探针c杂交阳性,为胞内分枝杆菌;8株与探针d杂交阳性,为堪萨斯分枝杆菌或瘰疬分枝杆菌或猿猴分枝杆菌或胃分枝杆菌;1株与探针k杂交阳性,为戈登分枝杆菌;2株与探针p杂交阳性,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2株与探针r杂交阳性,为偶然分枝杆菌;1株与探针s杂交阳性,为草分枝杆菌;2株与探针a和p杂交阳性,为结核分枝杆菌和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复合感染株;1株与探针a和r杂交阳性,为结核分枝杆菌和偶然分枝杆菌复合感染株;3株与该芯片杂交阴性。2株临床分离株经基因测序也证实DNA微阵列鉴定的特异性。结论该DNA微阵列有可能简便、快速。
吴雪琼张俊仙张琼庞劲松梁建琴张亮李洪敏陆阳雷红张广宇
关键词:DNA微阵列菌种鉴定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
便携式全集成核酸分析系统技术综述被引量:2
2022年
核酸检测在临床疾病诊断、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分子育种、法医鉴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规实验室核酸检测分为样品预处理、核酸提取和扩增检测等3个步骤,需要在实验室分区域分步进行,需要多步手工操作和配套的多台仪器设备,操作繁琐,整个检测流程耗时长,且易产生交叉污染。因而发展全集成自动化的核酸检测及分析系统是必然趋势。目前便携式全集成核酸分析系统更是需求紧迫,借助微流控技术,有望实现相关系统的设计需求,为满足床旁检测和现场即时核酸检测提供可能。综述便携式全集成核酸检测系统所涉及的核酸生物检测技术和全集成核酸分析核心器件技术,对比一些代表性的全集成核酸分析系统,概括出具有多学科交叉化、技术路径多样化、高度集成化和功能拓展化的技术特点。最后,面对分子诊断需求复杂、快速检测要求高、全自动操纵和低成本的挑战,概述便携式全集成核酸检测系统技术的发展方向。
李楠徐友春程京
关键词:核酸检测全集成微流控
基因芯片技术在非综合征性耳聋快速基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82
2008年
目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评估其在快速耳聋基因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采集158名来自北京第三聋哑学校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学生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四个国人中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中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及299_300delAT),GJB3(538C>T及547G>A),SLC26A4(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A1555G)。同时,应用酶切法或直接测序法分别对线粒体12SrRNA A1555G突变,以及GJB2、SLC26A4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检测,以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158名耳聋患者中,基因芯片方法共检出67例携带致聋突变(42.41%)。其中,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突变5例(3.16%);GJB2基因突变39例(24.68%),包括235delC纯合突变24例,235delC和299_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7例,235delC单杂合突变5例,299_300delAT单杂合突变2例,35delG单杂合突变1例;SLC26A4基因突变22例(13.92%),包括IVS7-2A>G纯合突变5例,IVS7-2A>G和2168A>G复合杂合突变5例,IVS7-2A>G单杂合突变11例,2168A>G单杂合1例;另外还有1例患者检出299_300delAT和IVS7-2A>G双杂合突变。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除两例纯合235delC被判读为杂合外,基因芯片的结果同酶切及测序方法结果一致,后者的阳性患者检出率为70例(44.3%),与芯片检测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50)。经探针优化后,上述两例误判的235delC样品的芯片检测结果均与测序方法一致,同时经测序证实的其他22例235delC纯合突变样品验证,基因芯片的结果均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针对国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设计的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的突变检出率高(42.41%)。与传统方法相比,它具有快速、高通量、高准确性、低成本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且其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适于推广,显示出广阔的临床
王国建戴朴韩东一李彩霞张地韩冰康东洋张昕
关键词:耳聋GJB2基因SLC26A4基因线粒体DNA基因芯片
样品制备对HLA-A寡核苷酸芯片杂交结果影响的研究
陈慧高华方马雪梅杨渝珍
高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联合化疗致急性肾损害及其与基因型的关系被引量:2
2010年
1例21岁男性何杰金淋巴瘤患者,在母供髓干细胞移植前用甲氨蝶呤3.0g,异环磷酰胺2.0g,吉西他滨1.0g,长春瑞宾20mg,波替单抗2.05mg,L-门冬酰胺酶10000U,泼尼松100mg联合化疗。24h后出现少尿,SCr246μmol/L,BUN16.3mmol/L,尿酸497mmol/L。36h甲氨蝶呤血药浓度为25μmol/L。肾部超声检查示肾脏密度分布欠均匀,右上极可见2.1cm×2.3cm无回声液区。诊断:急性肾损害。给予四氢叶酸钙200mg/3h,加强水化、碱化尿液及血液透析。患者甲氨蝶呤血药浓度下降,SCr、BUN逐渐恢复正常。分析其母亲外周血淋巴细胞、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患者口腔上皮细胞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型示C:T分别为1:1、1:1和1:1.5,提示患者的肾损害可能与基因型有关。
黄进周敏刘静方堃王志东朱玲乔爱珍朱达强
关键词:甲氨蝶呤急性肾损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有关芯片数据写作方面的基本思路
2007年
随着生物芯片技术在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研究工作中的应用,在写作论文的时候,如何比较科学、直观地体现生物芯片实验的结果,是一些初步尝试利用芯片数据来写作论文的科研工作人员希望了解的环节。现就笔者在生物芯片技术领域积累的一些经验,做一个初步的总结。但由于生物技术发展很快,有很多内容可能遗漏,还请读者能及时指出不足之处。
张亮
关键词:生物芯片技术写作生物技术
蛋白芯片技术在自身抗体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建立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抗核抗体谱中11种自身抗体的方法,并对蛋白芯片技术对自身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方法通过蛋白芯片技术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自身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比对,验证抗核抗体谱检测蛋白芯片(抗SSA-52抗体、抗SSA-60抗体、抗SSB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cl-70抗体、抗Jo-1抗体、抗dsDNA抗体、抗rRNP抗体、抗着丝点抗体和抗核抗体)在临床应用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除抗Jo-1抗体阳性样品较罕见,仅检测阳性样品32份,其他10种自身抗体,每种选择各阳性样本70份,阴性样本294份;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抗SSA52抗体和抗SSB抗体的检测敏感度分别为95·7%和98·6%外,其他9种自身抗体的检测敏感度均为100%;除抗SSB抗体、抗RNP-68抗体、抗Scl-70抗体、抗dsDNA抗体、抗CENP-B抗体、抗核抗原提取物抗体(ANA)的检测特异度分别为98·0%、98·0%、99·7%、99·7%、99·7%、98·3%外,其他5种自身抗体的检测特异度均为100%。结论蛋白芯片技术检测11种抗核抗体谱自身抗体的检测敏感度(均>95·0%)和特异度(均>98·0%)均较高,且与IIF和ELISA法有较高的符合率,能满足临床检测自身抗体谱的要求。此外,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自身抗体时具有高通量、简单快速、敏感度好和特异度强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永哲赵智贤佟大伟张蜀澜胡朝军高扬杨卫平于孟学朱立平程京
关键词:自身抗体抗体抗核蛋白芯片自身免疫性疾病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