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作品数:119 被引量:560 H指数:14 相关作者: 谌利民 陈万里 郑维超 李明富 马文虎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 绵阳师范学院 北京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文化科学 更多>>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扭角羚环境容纳量 被引量:5 2015年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是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在近年的监测线路上有较多死亡记录。疾病和饥饿均有可能导致扭角羚异常死亡并与种群数量过大而导致的密度制约效应相关。因此,为了评价唐家河扭角羚的种群数量是否达到了饱和状态,自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我们对唐家河扭角羚的种群现状及环境容纳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唐家河扭角羚冬季适宜栖息地中6种植被可提供的总能量值是2.82×1010±1.31×1010千焦,冬季每只成年扭角羚需要总能量为7.24×106千焦,因此可容纳成年扭角羚778只±362只。依据高山草甸种群数量估计,夏季高山草甸扭角羚密度约2.48只·hm-2,可得唐家河范围内高山草甸种群数量约1 324只,尚未达到种群容纳量。建议将唐家河扭角羚种群数量控制在1 500只以内,即5.4只·km-2。 官天培 谌利民 符建荣 宋延龄关键词:扭角羚 种群数量 疾病 发展周边社区经济是保护自然资源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9 2001年 谌利民 欧维富 李明富关键词:社区经济 自然保护区 一个理想的山区蜜源基地 2000年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动植物区系古老复杂 ,仅蜜源植物就有近 3 0 0 0种 ,是发展养蜂业的优良场所 。 鲜方海关键词:蜜源基地 蜜源植物 蜜蜂 周年管理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10 2017年 了解鸟类资源状况、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是后续开展长期鸟类监测的工作基础.通过样线和网捕环志调查并综合之前的访问调查记录,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发现鸟类313种,分属于16目57科.从居留型看,留鸟182种,候鸟109种(其中夏候鸟90种、冬候鸟19种),旅鸟及迷鸟22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二级保护鸟类42种.鸟类分布型共有13种,以东洋型(76种鸟)和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68种鸟)为主.各类生境中的鸟类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农田,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与高山草甸.总体上,唐家河保护区鸟类特有种和受保护物种较多,群落结构与生境关系密切,生物多样性随着海拔的上升而缓慢下降. 谌利民 王杰 郑维超 雍凡 杨陈关键词:鸟类区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迁徙 模拟采食干扰下克隆整合对两种箭竹分株种群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7 2013年 动物对植物的采食会刺激植物进行补偿性更新生长,克隆整合效应能够通过分株之间的物质传输增强克隆植物的这种补偿生长。现今对克隆整合效应在箭竹(Fargesia)补偿更新中的作用仍未得到全面认识。2011年10月到2012年11月,设立了糙花箭竹(Fargesia scabrida)和缺苞箭竹(F.denudata)各40个样方,分别进行不剪除样方内分株和剪除样方内分株数量的25%、50%、75%四种模拟采食干扰处理,并将样方四周的根状茎切断或保持连接。从2012年6月起观测并统计了箭竹分株种群的累积出笋率、总出笋率、补充率,以及新生分株的株高、基径和单株生物量。结果表明:(1)在不剪除分株的样方,切断根状茎连接显著增加了糙花箭竹的出笋率和补充率,但降低了新生分株的株高和单株生物量,也显著降低了缺苞箭竹的出笋率和补充率;(2)保持根状茎连接时,25%的剪除强度仅仅降低了糙花箭竹新生分株的单株生物量;同样在保持根状茎连接的条件下,25%、50%的剪除强度使缺苞箭竹种群的补充率有所降低,而切断根状茎后缺苞箭竹在25%的剪除强度下的分株补充率反而升高;(3)75%的剪除强度并未影响两种箭竹新生分株数量更新,但造成新生分株质量显著下降;切断根状茎连接显著降低了糙花箭竹的新生分株的株高和基径,对缺苞箭竹影响不显著。实验证明克隆整合影响了两种箭竹新生分株的萌发、存活和生长,但不是两种箭竹进行补偿更新的主要机制,仅在糙花箭竹分株种群受到重度采食干扰后的更新中才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两种箭竹均能在50%的剪除强度下通过补偿生长恢复种群的稳定,75%的剪除强度则会造成箭竹新生分株质量的下降。 魏宇航 周晓波 陈劲松 谌利民 李娇 刘庆关键词:克隆整合 缺苞箭竹 种群更新 分株种群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排便点偏好 被引量:5 2019年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重要的资源动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碎化等导致其种群急剧下降。恢复林麝种群的根本方法是保护和恢复其栖息地。林麝的排便点分布在其整个活动区内,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林麝排便点位置,了解林麝栖息地选择偏好。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梯度布置17个1 km × 1 km的样方,每个样方内至少1条样线,样线每隔400 m设置搜索样线,以发现排便点为中心设置1个10 m × 10 m 利用样方,若未发现排便点,在搜索样线中部设置1个10 m × 10 m 对照样方,并记录样方内的生境因子。采用Ivlev的选择性指数、广义线性模型及多重对应法分析林麝对生境因子的偏好。结果发现,林麝最为偏好的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E=0.528),而规避常绿阔叶林(E=﹣1)、次生落叶阔叶林(E=﹣0.816)和常绿落叶阔叶林(E=﹣0.585)。此外,海拔、灌丛盖度和坡度也显著影响林麝栖息地偏好,其排便点集中分布在海拔2 000~2 600 m区间,并且偏好有一定灌丛盖度且坡度陡的生境。 查穆哈 谌利民 杨双 徐尚华 郭小兵 张宝峰 胡德夫关键词:林麝 多重对应分析 基于cyt b基因和形态学的鼠兔属系统发育研究及鼠兔属1新亚属5新种描述 刘少英 靳伟 廖锐 孙志宇 曾涛 符建荣 刘洋 王新 李盼峰 唐明坤 谌利民 董立 韩明德 苟丹关键词:鼠兔 系统发育 基于红外相机研究脊椎动物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尸体分解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17年 通过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死亡的8具动物尸体周围布设红外相机,详细记录了动物尸体在保护良好的自然条件下的分解过程。研究发现,除微生物与无脊椎动物外,脊椎动物在尸体分解过程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动物尸体会吸引多种脊椎动物前来取食,不同脊椎动物对尸体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不一样。其中利用强度最高的动物为野猪Sus scrofa、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hos,实际贡献率分别为:87.15%、9.08%、3.72%,占所有脊椎动物对尸体取食强度的99.9%,其他动物贡献0.1%,如果子狸Paguma larvata、啮齿动物。(2)野猪有同类相食和拖动尸体的行为;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有采集尸体毛发筑巢的行为;未发现灵长类动物在尸体旁长时间逗留。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保护区在不污染水源的情况下,让自然死亡的尸体自然分解而不作深埋处理。 刁鲲鹏 李明富 潘世玥 顾伟龙 张晓鸥 闻丞关键词:红外相机 马文虎:一位拥有多项“技能”的野保人 2023年 马文虎,一位深耕基层一线30年的野保人,从1993年至今任职在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年来,马文虎多次参与大熊猫样线调查、扭角羚种群和川金丝猴种群等多项调查。主动申请完成一些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的样线,积累的多年野保一线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野生动植物知识体系,练就了一身野外工作的“特殊技能”。 张正凤关键词:野生动植物 川金丝猴 保人 扭角羚 基层一线 浅谈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影像资料搜集 2011年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国家为了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要组织开展一次野生动物资源综合调查或者专项调查,借此摸清野生动物多样性变化情况和消长规律,为国家制定和编制野生动物保护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长期以来,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影像资料搜集比较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摄影摄像设备更加先进,野生动物资源影像搜集困难已成为过去。近10年来,我们在野生动物资源影像资料搜集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我们对野生动物资源影像资料搜集的准备、照相器材的应用和拍摄技术要点做了一些探索,分述如下,以期对即将开展的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野生动物资源影像资料搜集有所帮助。 王孔志 鲜方海 喻晓钢关键词:野生动物 资源调查 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