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 作品数:30 被引量:168H指数:6
- 相关作者:陈迪宇龚璇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之探析被引量:2
- 2005年
- 分别从迁移理论和图式理论的视角对文化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密切联系做了深入的阐释;分析探讨了在英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提出建立英语文化教学大纲,同时在教材设计和文化测试方面做出相应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
- 胡光
- 关键词:英语文化教学
- 关于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被引量:1
- 2003年
- 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的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有选题时的困惑、资料的缺乏和研究方法的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又有赖于学校的大力支持。
- 严轶伦
-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英语专业
- 一则基于《乌鸦》之谜的“推理故事”——《创作的哲学》及其诗学问题被引量:4
- 2013年
- 《创作的哲学》因其明显的批评话语常被批评界视为爱伦·坡的一则"经典文论",而很少被看成一则"故事";即便偶或被个别批评家当做"故事",亦往往沦为某种元批评范式下的理论寓言,或是作者愚弄读者的一个商业计策。本文试图一方面阐述《创作的哲学》之"创作性",另一方面分析《创作的哲学》与坡的经典推理小说(尤其是《莫格街凶杀案》)之间存在的内部契合与文本呼应,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诠释为一则以"《乌鸦》的‘发生'"为谜案、以诗学探讨为线索、以逻辑分析为手段的"推理故事"。同时,肯定《创作的哲学》之故事性不应以牺牲其理论性为代价,因此,本文还将对《创作的哲学》所涉及的爱伦·坡诗学的若干核心命题加以探求,并特别指出坡围绕"真"、"善"、"美"所展开的讨论绝非简单的方法论上的"一刀切",而是力图实现一种诗学的辩证平衡。
- 于雷
- 关键词:爱伦·坡《乌鸦》推理故事
- 非归化非异化:胡适白话诗翻译中的双重偏离被引量:2
- 2023年
-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从翻译理论出发,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路线是否非此即彼存在争议。以胡适的白话诗翻译为例,从翻译实践出发进行分析,发现胡适的白话诗翻译是既非归化也非异化的。由于胡适的白话译诗以推动文学改良为目标,其翻译均不是归化的,偏离了中国传统诗歌。同时,它们也不是异化的,同样偏离了原语诗歌。在方法层面,其白话译诗以“白话”为中心;在策略层面,其以“诗体的解放”为中心;在伦理层面,胡适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文言一致”为中心。最终,胡适的白话诗翻译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原诗的双重偏离。
- 席楠
- 关键词:归化异化
- 《雷姬亚》:“德国浪漫主义转型期”的人文困惑
- 2012年
- P.P.库克在1839年写给坡的书信中首次对《雷姬亚》结尾的艺术性提出质疑,此后,这则被作者本人奉为"最佳"的短篇小说在一个多世纪的接受历程中引起了批评界的众多关注和争论。出于重新阐释之目的,本文拟选取《雷姬亚》批评史上颇具影响且极具代表性的三篇学术论文作为研究背景,以厘清其各自所存在的阐释缺陷,在综合三者之批评得失的基础上,本文通过1846年12月《格雷厄姆杂志》上刊载的坡的"页边集"分析,旨在指出《雷姬亚》中的叙述者是故事的真正逻辑中心,他所代表的乃是一位正统的德国浪漫主义(追随)者;面对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从"冲动阶段"(雷姬亚)到"批判阶段"(罗温纳)的转型,叙述者表现出了作为"人文困惑"隐喻的心理病症。
- 于雷
-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
- 研究生英语写作中的同伴反馈被引量:15
- 2005年
- 针对英语写作中同伴反馈的现状———重语言轻内容,采取实验、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相结合的 方法,研究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培训之后,能否提高同伴反馈的质量和数量,同时分析学生在自我 修改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多样化的策略。结果表明培训之后学生能够在内容上给出较多的反馈,学 生的自我修改在培训前后没有很大的变化,都集中在内容的修改。
- 景晓平
- 关键词:自我修改
- 跨文化隐喻的理解:对经验差异的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纯语言的范畴,进入了认知的领域。在跨文化隐喻的理解中,对英语功底较为深厚的人群,个体的认知心理、经验存储的差异而造成的经验流的碰撞是最根本的障碍之源。
- 严轶伦
- 关键词:隐喻跨文化
- 马克·吐温要把中国人赶出美国吗?——关于《我也是义和团》中的一处“悬案”被引量:6
- 2011年
- 马克·吐温在1900年发表的演说《我也是义和团》里存在字面意义上的自相矛盾,尤其是其中的几句:"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这几句话令国内学者及译者心存困惑,甚至产生误解。本文试图将该演说视为叙事文本,通过借鉴弗卢德尼克、莱考夫等学者提出的叙事及语言认知观念,聚焦于其中的逻辑悖论,指出吐温在文本的字面表述中实际暗藏了叙述立场的运动以及逻辑重心的确定。他对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支持和对华人的同情是诚恳的,并非"东方主义"阴霾下的混杂物。最后,本文还将提供劳伦斯.布尔就这一演说所发表的个人见解,以期对文本中的"悬案"做进一步阐释。
- 于雷
- 关键词:马克·吐温逻辑悖论叙述立场
- 西方文论关键词 摹仿被引量:3
- 2012年
- "摹仿"是西方文艺理论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诞生之日起,它经过各个历史时期创作者的实践摸索与批评家的理论雕琢,至今方兴未艾。本文出于论述的可行性考虑,试图将作为实践的文学摹仿活动置于现代西方摹仿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加以探讨,尤其突出奥尔巴赫的"摹仿论"和托多罗夫的摹仿"偏离说"这两个关节点,对它们进行综述和分析,并藉此回溯摹仿策略的自然主义传统及其在现代语境下的形式主义转向。同时,本文还将聚焦于"后摹仿时代"的"摹仿论",简要例释当下西方学界所关注的三组相关命题:摹仿与虚构、摹仿与认知以及摹仿与可能世界,指出这些研究并不是"摹仿论"的终结者,而是在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视阈加以拓展,以更好地阐释现代西方文学的摹仿肌理和规律。
- 于雷
- 关键词:摹仿摹仿论托多罗夫
- 爱伦·坡小说中的“眼睛”被引量:6
- 2012年
- 爱伦·坡小说中存在着诸多易为忽略的"眼睛"元素,它们不仅是故事层面上的情节素材,也可映射作品在话语层面上的叙述策略,甚或在元语言层面上指导读者(批评者)用坡的眼睛去审视其故事世界。本文拟在兼顾爱伦·坡小说谱系的基础上,着重聚焦于《眼镜》、《斯芬克斯》、《莫格街凶杀案》以及《玛丽·罗热疑案》等几部作品中的"眼睛"命题,分析其与爱伦·坡小说美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并特别指出,坡在作品里所倡导的"侧目而视论"和"视网膜外围聚焦法"尽管在其显性层面上表征为视觉生理学常识,但在其深层意义上却堪称爱伦·坡小说创作的文学认知理据。
- 于雷
- 关键词:爱伦·坡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