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作品数:118 被引量:2,181H指数:30
相关作者:柏军华焦浏张厚宝白彩云王庆燕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4篇农业科学
  • 3篇理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6篇玉米
  • 24篇小麦
  • 18篇春玉
  • 18篇春玉米
  • 16篇夏玉米
  • 15篇冬小麦
  • 13篇玉米产量
  • 13篇气候
  • 11篇氮素
  • 10篇种植密度
  • 10篇作物
  • 9篇土壤
  • 9篇利用效率
  • 9篇耕作
  • 8篇叶片
  • 8篇施氮
  • 8篇棉花
  • 8篇灌浆
  • 7篇氮肥
  • 7篇高产

机构

  • 118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石河子大学
  • 1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1篇中国农业大学
  • 8篇华中农业大学
  • 7篇新疆农垦科学...
  • 7篇新疆生产建设...
  • 6篇吉林省农业科...
  • 5篇河北农业大学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山东农业大学
  • 4篇江苏省农业科...
  • 4篇扬州大学
  • 4篇北京农业机械...
  • 3篇北京联合大学
  • 3篇山东省农业科...
  • 3篇青岛农业大学
  • 3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市农业技...

作者

  • 33篇赵明
  • 32篇李少昆
  • 21篇周宝元
  • 19篇董志强
  • 18篇马玮
  • 17篇王克如
  • 14篇李从锋
  • 12篇赵广才
  • 12篇谢瑞芝
  • 12篇丁在松
  • 11篇高娇
  • 11篇陈兵
  • 11篇张卫建
  • 10篇王方永
  • 10篇焦浏
  • 10篇侯海鹏
  • 10篇卢霖
  • 9篇杨玉双
  • 9篇常旭虹
  • 9篇孙雪芳

传媒

  • 30篇作物学报
  • 14篇玉米科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6篇光谱学与光谱...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作物杂志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核农学报
  • 3篇第十五届全国...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科技导报
  • 2篇2010年作...
  • 2篇中国作物学会...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棉花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9篇2017
  • 8篇2016
  • 9篇2015
  • 7篇2014
  • 12篇2013
  • 13篇2012
  • 25篇2011
  • 23篇2010
1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的农田效应研究--Ⅱ.土壤综合质量评价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该地的耕作模式,为提高当地土壤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指标的影响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存在明显差别:0—1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1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渗水速率、土壤吸湿水、土壤紧实度;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其中,不同土层的共同影响因子——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和土壤紧实度是目前当地土壤质量的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以麦稻双免耕作模式最好,1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结论】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和当地实际情况下,对成都平原土壤质量具有良好效益的耕作模式为麦免+稻旋模式。
梁淑敏谢瑞芝李朝苏杨锦忠汤永禄吴春王灵便李少昆
关键词: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成都平原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对密度的光谱特征响应被引量:7
2013年
借助新型光谱仪SPAD-502叶绿素仪与AccuPAR植物冠层分析仪,研究了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对密度的光谱学特征响应,阐述不同密度对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选用益农103、先玉335、郑单958和登海661这4个品种为主要试验材料,采用行距固定(80×40cm大小行)、株距从1m开始由大至小的"渐密"种植方式,形成1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3.33,3.70,4.17,4.50,4.76,5.56,6.67,6.80,8.33,9.00,11.11,11.20和16.67株.m-2。通过测定叶绿素含量与冠层特征来表征其光谱特征,研究渐密种植方式下植株对密度的光谱特征响应,探讨高产条件下的玉米植株光合特征及密度-产量关系。是利用玉米的光谱特征反映植株光合特性、冠层结构功能,以研究碳四作物对密度等栽培措施响应的范例。
唐丽媛马玮李连禄赵明
关键词:玉米叶绿素光谱学冠层光合特性
作物产量差与玉米高产设计被引量:2
2012年
回顾作物产量差及其成因的研究进展,从产量实现的稳定性、群体发育特点、品种选择与栽培技术特征及气候、土壤条件基础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玉米高产纪录田块与农户大田玉米的产量形成特征,设计了缩小高产纪录产量与农户产量差距,实现从小面积高产纪录田块到大面积高产的技术途径与方案。作物产量潜力的实现应是多层次的。产量目标不同,产量差距成因不同,产量潜力实现的限制因素、技术需求结构及增产途径也不同,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的目标、内容、结构和方式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获得预期的目标。理论上阐明了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差距成因的机制,明确了缩小差距的途径与技术对策,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王崇桃李少昆
关键词:作物高产
深松对密植条件下夏玉米产量及其花后物质生产的调控机制
[研究背景]玉米作为增产潜力的大作物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增加种植密度是当前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土壤有效耕层变浅,犁底层不断加厚,"浅、实、少"的问题日益严重,耕层障碍问...
孙雪芳丁在松王新兵周宝元马玮赵明
关键词:玉米深松光合性能根系
黄淮海双季玉米体系产量形成与光温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创新作物种植体系,改进和调整种植结构,是适应黄淮海地区未来气候和生产条件变化,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实现周年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双季玉米模式是一种新型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两季均采用C4作物玉米搭配种植,具有产量高,资源利用效率...
王丹周宝元展茗马玮赵明
关键词:双季玉米作物产量
条带深松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调节效应被引量:66
2014年
为探究条带深松耕作(SS)对密植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与容纳量的调节效应,本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低密:4.50万株hm^-2、中密:6.75万株hm^–2、高密:9.00万株hm^–2),以土壤免耕(NT)为对照,利用小立方原位根土取样器,通过"3D monolith"根系空间取样方法,比较研究玉米个体与群体根系的空间分布对种植密度与土壤耕作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单株根长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在0-50 cm土层中(每10 cm为一土层),高密种植的单株根长较低密种植减少110.31、43.18、15.73、10.49和17.45 m;在高密种植条件下,与土壤免耕比,条带深松耕作增加20-30 cm、30-40 cm、40-50 cm土层中的单株根长13.32%、19.80%、47.20%;单株根干重与单株根长的变化一致。种植密度对群体总根长的影响不显著,却显著影响群体根系的空间分布。与低密种植比,高密种植的植株中心根长密度在0-10 cm、10-20 cm土层中分别降低3.82 cm cm^–3、0.62 cm cm^–3,但植株之间的根长密度在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1.13、0.18、0.06和0.05 cm cm^–3;在高密种植条件下对土壤进行条带深松耕作,与土壤免耕比,植株中心的根长密度在0-10 cm土层中降低16.10%,在10-20 cm、20-30 cm土层中却分别增加47.45%和13.37%,植株之间的根长密度在20-30、30-40和40-5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50.26%、30.72%和106.15%;条带深松耕作显著提高密植玉米群体下层根系的容纳量。高密条件下条带深松耕作增加了群体根干重、深层根系量、植株间根系分布及根表面积,进而增加了地上部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地上部干重,最终促进产量显著提高。说明密植群体通过条带深松耕作改善了群体的根系空间分布,减弱了上层根系的拥挤,通过增加深层土壤根系量及植株之间根系量增加了群体根系容纳量,发挥了密植群体根系功能,实现了密植群体的高产。
王新兵侯海鹏周宝元孙雪芳马玮赵明
关键词:夏玉米种植密度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研究(一)被引量:151
2010年
为了更好地使小麦区划为中国小麦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前提下,结合作者多年进行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的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小麦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将中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主区,即:北方冬(秋播)麦区、南方冬(秋播)麦区、春(播)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进一步划分为10个亚区,即:北部冬(秋播)麦区、黄淮冬(秋播)麦区、长江中下游冬(秋播)麦区、西南冬(秋播)麦区、华南冬(晚秋播)麦区、东北春(播)麦区、北部春(播)麦区、西北春(播)麦区、新疆冬春兼播麦区和青藏春冬兼播麦区。并对各区的地理范围、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小麦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小麦生产技术要求进行了简要论述。
赵广才
关键词:小麦
膦酸胆碱合剂对东北地区春玉米根系质量与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以不同品种京单28和先玉335为试材,通过设置5个种植密度,采用膦酸胆碱合剂(ECK)处理,研究化学调控技术对不同密度群体春玉米根系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京单28和先玉335根系气生根数和总根数下降,根系干物重和根系活力降低,两个品种的双穗率、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均下降,空秆率上升,不同处理的子粒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56 250株/hm2密度处理获得最高产量。经膦酸胆碱合剂处理后,两个品种不同密度的根系气生根数增加,根系干物重和根系活力提高,高密度条件下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得到改善,两个品种均在90 000株/hm2密度处理获得最高产量。研究表明,膦酸胆碱合剂能提高根系质量,缓解玉米群体的密度效应,可为实现密植群体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持。
兰宏亮董志强裴志超徐田军解振兴
关键词:春玉米根系质量
利用数字图像估测棉花叶面积指数被引量:23
2011年
通过3a不同种植密度、品种、施氮量和灌水量的田间试验,在棉花不同的生育期用数码相机、LAI-2000冠层仪和线性光量子传感器采集数据并进行破坏性取样测定,分析图像透光率的有效性和建立LAI估测模型,进而对图像方法、LAI-2000和破坏性取样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太阳高度角最大且变化最小的正午时段,数码相机测量的图像透光率与线性光量子传感器测量的冠层透光率较一致且相对稳定。(2)图像透光率能反映除吐絮期以外各时期的冠层透光状况,但是当LAI大于5时图像透光率出现饱和。(3)综合分析2009和2010年数据,建立了图像透光率估测LAI的模型(R2=0.8438,SE=0.5605);利用2007年独立试验资料检验估测模型的性能,模型检验的拟合度较高(R2=0.8767)且预测误差较小(RMSE=0.4305),当LAI>5时模型的预测能力降低。(4)数字图像、LAI-2000和破坏性取样3种方法测量的LAI值之间均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R2>0.85),但是图像透光率的饱和性致使当LAI>5时明显低估叶面积指数。
王方永王克如李少昆肖春华王琼陈江鲁金秀良吕银亮
关键词:棉花叶面积指数数字图像透光率
夜间增温对稻麦系统生产力的促进效应及其机制
历史数据和气候变暖模型预测夜间增温的幅度将显著高于白天。借助开放式夜间增温(FATI: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实验平台,于2006~2009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对稻麦两熟种植进行大田...
张彬田云录陈金邓艾兴宋振伟张卫建
关键词:气候变暖生物量
文献传递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