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
- 作品数:155 被引量:419H指数:10
- 相关作者:刘秀清惠娟祝梅田学良刘吟霄更多>>
- 相关机构:蚌埠医学院药学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南京临时政府警政探究被引量:1
- 2010年
- 中华民国无论从其当初的国号所蕴含的博大精深并极具有现代性的内涵和它本身应该肩负的历史任务来看,还是从无数志士仁人对它的制度设计和发展期待来看,民主、共和、宪政、法治等都是它题中应有之义,代议制、选举制、政党制、权力分立和制衡制都是它应有的体制形式。民国法制史研究,警察制度是重要表现之一,反映了中国近代法制的进程,通过近代警政制度方面的研究,可以直射出历史的进步。
- 许彩俊
- 关键词:民主民国警政
- 试析马来西亚的一党优势制——政治稳定的视角被引量:2
- 2007年
- 作为一个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东南亚新兴国家,马来西亚还面临着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的复杂国情,但其政党制度较为成功地实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面对近年来马来西亚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兼具民主与权威特点的马来西亚政党制度仍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与其较高的制度化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 宋效峰张立华
- 关键词:政党制度政治稳定
-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略
- 2009年
-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进,有其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现实依据,在发展问题上,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实际相继形成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正是对这些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发展和检验。
- 经纶魏红霞
-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历史演进
- 新四军文化工作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新四军组建后,文化工作在党和军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顺利开展。新四军文化建设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成绩突出,贴近群众,为宣传抗战、号召抗战、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 高军
- 关键词:新四军文化工作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路径被引量:3
- 2010年
-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探索引领的途径中,首先要占领思想阵地的制高点,从全局上把握引领的着力点,从而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其次是找准现实中的着眼点,紧抓民生问题,注重人文关怀,把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放在首位。最后是注重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理论创新和引领手段创新。
- 何文校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
- 西塞罗的宗教法思想
- 2009年
- 罗马人是十分重视宗教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以及战争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传统的宗教习俗,在罗马共和晚期共和制即将崩溃的情况下,西塞罗通过对罗马传统宗教习俗的重申和强调,号召罗马人向共和早期生活方式的回归,以达到挽救罗马共和国的目的。
- 贺五一
- 关键词:西塞罗宗教法古罗马
- 领导、执政与参与的三重互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政治动力与平衡机制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党、政府与民众是当今中国的三支基本政治力量,他们起作用的方式分别是领导、执政与参与。充分发挥三者的作用并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构建政治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甚至是关键的一环。
- 陈杰
- 关键词:执政
- 社会转型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建设被引量:5
- 2009年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转型改变了原有的支撑理想信念建设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导致了发展中的人的价值观的重大变化。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建设的研究,必须放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重大社会背景之中。
- 汪先平
-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理想信念建设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治参与
- 2008年
- 政治参与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政治参与具有有序性、理性、适度性、层次性等特性。
- 陈杰
- 关键词:政治参与
- 探析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2009年
- 文章阐述了网络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分析了网络技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指出了网络技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实现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互动互用。
- 李永山刘华
- 关键词:网络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