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作品数:1,931 被引量:4,719H指数:23
相关作者:金大陆张剑李志茗周武汤志钧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58篇期刊文章
  • 178篇会议论文
  • 7篇专著

领域

  • 1,112篇历史地理
  • 224篇文化科学
  • 205篇经济管理
  • 188篇社会学
  • 141篇政治法律
  • 107篇哲学宗教
  • 37篇文学
  • 21篇军事
  • 18篇自然科学总论
  • 13篇语言文字
  • 10篇建筑科学
  • 9篇医药卫生
  • 7篇艺术
  • 5篇天文地球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主题

  • 103篇文化
  • 83篇社会
  • 79篇政治
  • 77篇租界
  • 76篇主义
  • 57篇学术
  • 54篇晚清
  • 52篇史学
  • 51篇城市
  • 47篇教育
  • 42篇民国
  • 37篇清末
  • 35篇战争
  • 35篇孙中山
  • 33篇史料
  • 32篇民族
  • 27篇辛亥革命
  • 25篇政府
  • 24篇中国科学社
  • 24篇明清

机构

  • 1,843篇上海社会科学...
  • 45篇复旦大学
  • 30篇华东师范大学
  • 14篇上海财经大学
  • 11篇上海大学
  • 10篇上海师范大学
  • 6篇南京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3篇香港中文大学
  • 3篇中共上海市委...
  • 3篇日本大学
  • 2篇东华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上海青年管理...
  • 2篇上海市中医文...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大阪大学

作者

  • 84篇熊月之
  • 76篇张剑
  • 68篇金大陆
  • 48篇李志茗
  • 48篇汤志钧
  • 47篇马军
  • 45篇杨善群
  • 41篇周武
  • 40篇张晓东
  • 36篇戴海斌
  • 33篇芮传明
  • 31篇牟振宇
  • 31篇王健
  • 30篇汤仁泽
  • 30篇钱杭
  • 29篇徐锋华
  • 29篇叶舟
  • 28篇蒋宝麟
  • 27篇马学强
  • 25篇李华兴

传媒

  • 600篇史林
  • 169篇社会科学
  • 62篇学术月刊
  • 41篇近代史研究
  • 41篇上海社会科学...
  • 34篇近代中国
  • 32篇历史研究
  • 21篇探索与争鸣
  • 20篇传统中国研究...
  • 17篇科学
  • 16篇华东师范大学...
  • 16篇中国经济史研...
  • 14篇历史教学问题
  • 14篇世纪
  • 13篇中共党史研究
  • 13篇浙江社会科学
  • 13篇史学月刊
  • 12篇社会科学文摘
  • 11篇安徽史学
  • 11篇中欧商业评论

年份

  • 4篇2025
  • 32篇2024
  • 50篇2023
  • 33篇2022
  • 49篇2021
  • 48篇2020
  • 42篇2019
  • 61篇2018
  • 41篇2017
  • 70篇2016
  • 70篇2015
  • 71篇2014
  • 75篇2013
  • 82篇2012
  • 98篇2011
  • 81篇2010
  • 81篇2009
  • 64篇2008
  • 77篇2007
  • 73篇2006
1,9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问题意识”到“问题构架”--以当代上海环境史研究为例证
2024年
历史学的“问题意识”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其与选题的关系取决于研究者的经历、学识、情致和抱负所铸就的学术关怀。而研究者面对选题能否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其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是出于心志而搜求、爬梳、把握充足的“史料群”及熟知相关的知识体系。“问题意识”不是悬置的,其需要围绕议题,通过文本叙述,落实于“问题构架”中;其逻辑的演进是从问题开始,通过对答案的追寻和呈现,转化成有辨析、有见解的叙事篇章。当然,“问题意识”的内在逻辑存在不同的层级和趋向,所以,不仅要近距离地捕捉具体的问题构成,而且要跨时空地捕捉整体性的问题演变。
金大陆
19世纪末以来拉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2025年
拉美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拉美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大致经历了初创期、繁荣发展期、危机期和复兴期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拉美学术界一方面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拉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从本国实际出发建构具有拉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王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学危机期拉美初创期唯物史观
战后国民政府留用日籍技术人员政策的演变及在上海地区的实践被引量:3
2011年
留用日籍技术人员,是战后国民政府处置在华日籍人士的一项重要举措。鉴于中国科技水平的落后、技术人员的缺乏,以及维持日厂接收后的运转,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本着"楚材晋用"的目的,制订出留用若干日籍技术人员的政策。由于它具有强烈的现实功用性和纯粹的技术特点,因而颇受经济界和企业界人士的欢迎。但是,在遣返日人归国的基本问题上,中国与当时主导东亚国际局势的美国始终存在着较大异议,再加上战火刚熄,中国民间还普遍弥漫着激烈的仇日情绪,因而使得整个留用工作并不顺畅。
马军
关键词:国民政府技术人员留用
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新探──翁同龢摘抄手迹读后被引量:4
2000年
康有为在1888年的《上清帝第一书》,是中法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伸入中国西南边陲、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趁入京应试的机会,向光绪皇帝上的第一书,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份重要文献。 最近,翁同■后人将珍藏多年的翁同■手抄《第一次上书》影印出版①,孔祥吉同志也有专文论述。蒙翁氏后人翁万戈先生惠赠,我据以校雠《南海先生遗稿》中的康有为手稿以及已刊各本,感到翁氏摘抄的印发,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戊戌维新和翁同■的重要资料,但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手稿,还是可以信赖的。
汤志钧
关键词:戊戌维新
简论印度工业化的历史道路
1985年
一、历史的回顾——殖民地时期印度工业发展的历史道路 古代印度的手工业高度发达,达卡的红裹黑、德里的铜器,旁遮普的刀剑、阿萨姆的宝石、蜚誉世界,历久不衰。印度从西方殖民者入侵到独立,
施一飞
关键词:工业化混合经济资本输出手工业贸易逆差资本主义
摩尼教“五大”考被引量:5
2007年
"五大"是摩尼教的一个专门术语,涉及到相当重要的宗教含义。以前对它的探讨或者不全面,或者不正确。本文认为,两种"五大"说均成立:"神灵说"系指摩尼教创世时期战胜暗魔的五组或五位主要神祇;"地域说"系指构成明界的五种地域。二者可能是一种说法的两个表现形式。就"五大"说的总体框架而言,很可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佛教的影响。
芮传明
长袖善“钨”:李国钦与华昌公司
2011年
以技术为基础,把握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李国钦从一个湖南乡间贫寒少年成为世界军火工业最重要的原料供应商之一,这绝对是个奇迹。
张生
关键词:两次世界大战原料供应商军火工业
小三线建设背景下农工互融型社区的形成——以江西“国营九七四厂”为中心的讨论(1965—1968)被引量:2
2020年
1964年前后,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小三线建设随之兴起。江西是重要接收地之一,小三线企业迁入地方后,对基层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1965年,国营九七四厂由上海搬至江西山区,基层政府面对搬迁者、抽调者、选址地村民,展现出一种协调各方的斡旋能力。“三线人”不可避免地需要和选址地村民接触,而双方在交往初期,往往会产生诸如征地损农、利权之争等常态性矛盾,也会有一些诸如疫病风波之类的地方性冲突。农工双方在摩擦的同时,也会有设施共享、副产品供应等形式的协作,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农工互融型区域社会关系。小三线企业职工与选址地村民关系的发展,也反映出了地方政经制度的变革大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马军朱焘
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被引量:70
2005年
民间信仰问题是当前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使得民间信仰成为了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当然,研究中也存在诸多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概念运用的随意性太大。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受到了包括社会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也应得到重视。
王健
关键词:民间信仰研究社会史社会文化
孙中山的上海观被引量:1
2011年
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政治活动家,孙中山看问题的视野较平常人更为开阔和深刻。他认为上海是现代文明之模范都市,又是"次殖民地"城市。他对上海港的现实与远景有独到的见解,有过很有远见的规划。
徐涛
关键词:孙中山租界《实业计划》三民主义
共18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