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557 被引量:7,372H指数:30
相关作者:刘国权高学绪吕昭平包小倩王艳丽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理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49篇期刊文章
  • 20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82篇金属学及工艺
  • 892篇一般工业技术
  • 97篇理学
  • 91篇电气工程
  • 64篇冶金工程
  • 42篇机械工程
  • 38篇化学工程
  • 2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8篇核科学技术
  • 15篇电子电信
  • 15篇交通运输工程
  • 1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0篇文化科学
  • 8篇建筑科学
  • 8篇医药卫生
  • 7篇兵器科学与技...
  • 4篇矿业工程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02篇合金
  • 145篇力学性能
  • 145篇力学性
  • 123篇显微组织
  • 99篇金属
  • 95篇铝合金
  • 89篇再结晶
  • 86篇相变
  • 80篇复合材料
  • 80篇奥氏体
  • 80篇复合材
  • 71篇纳米
  • 69篇高温合金
  • 66篇非晶
  • 56篇晶粒
  • 54篇凝固
  • 52篇不锈
  • 52篇不锈钢
  • 51篇形变
  • 43篇AL

机构

  • 1,552篇北京科技大学
  • 38篇北京有色金属...
  • 38篇中航工业北京...
  • 27篇钢铁研究总院
  • 25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首钢集团
  • 19篇北京航空航天...
  • 14篇南昌航空大学
  • 13篇北京工业大学
  • 11篇清华大学
  • 11篇佳木斯大学
  • 11篇苏州热工研究...
  • 10篇西北工业大学
  • 10篇中国工程物理...
  • 9篇东北大学
  • 9篇西南交通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金...
  • 8篇安徽工业大学
  • 8篇宝山钢铁股份...
  • 8篇唐山学院

作者

  • 184篇张济山
  • 146篇林均品
  • 146篇陈国良
  • 108篇孙祖庆
  • 99篇杨滨
  • 85篇王艳丽
  • 82篇杨王玥
  • 77篇刘国权
  • 73篇张茂才
  • 71篇崔华
  • 71篇康永林
  • 70篇王西涛
  • 69篇周寿增
  • 68篇高学绪
  • 65篇张来启
  • 65篇宋西平
  • 64篇王建国
  • 63篇曲选辉
  • 49篇包小倩
  • 49篇李龙飞

传媒

  • 156篇北京科技大学...
  • 152篇金属学报
  • 90篇稀有金属材料...
  • 81篇材料热处理学...
  • 55篇材料导报
  • 46篇金属热处理
  • 38篇热加工工艺
  • 34篇工程科学学报
  • 33篇材料工程
  • 31篇稀有金属
  • 31篇中国有色金属...
  • 27篇功能材料
  • 25篇中国材料进展
  • 21篇材料研究学报
  • 21篇磁性材料及器...
  • 21篇航空材料学报
  • 19篇钢铁研究学报
  • 19篇物理学报
  • 19篇物理测试
  • 19篇Transa...

年份

  • 2篇2024
  • 23篇2023
  • 44篇2022
  • 35篇2021
  • 40篇2020
  • 32篇2019
  • 35篇2018
  • 58篇2017
  • 76篇2016
  • 85篇2015
  • 89篇2014
  • 115篇2013
  • 92篇2012
  • 63篇2011
  • 77篇2010
  • 116篇2009
  • 103篇2008
  • 93篇2007
  • 79篇2006
  • 53篇2005
1,5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配位氢化物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被引量:3
2007年
配位氢化物储氢合金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储氢合金,和稀土系AB5型、AB2、镁基和Fe-Ti系储氢材料相比,配位氢化物储氢合金的储氢量要明显高于前者。针对目前研究较多的NaAlH4、LiAlH4、LiBH4和Li2NH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
郑雪萍李平安富强曲选辉
关键词:储氢合金
电渣熔铸钢锭应力场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针对电渣熔铸钢锭各部位温差大,易产生热应力及测量困难的特点,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电渣熔铸过程中不同冷却水流量时的钢锭应力场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冷却水流量增加,钢锭底部最大等效应力和轴向应力均增大。模拟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运用此模型可预测钢锭应力场状况,指导实际生产。
张磊张磊
关键词:电渣熔铸应力场数值模拟
形变对板条马氏体回火组织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对Q235级低碳钢板条马氏体在550℃多道次单向压缩变形后退火和室温大塑性变形轧制后在此温度退火的显微组织演变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未变形板条马氏体在此温度的回火组织演变,讨论了变形对马氏体分解过程、铁素体再结晶晶粒尺寸和析出碳化物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变形显著影响马氏体分解过程,促进渗碳体的析出和铁素体回复及再结晶.热变形组织铁素体再结晶晶粒尺寸在0.5μm左右;渗碳体形貌从细棒状向球状转变,随变形量增大渗碳体尺寸增大,继续保温60min导致铁素体晶粒长大到1μm左右,晶粒内部的渗碳体消失,原先在铁素体晶界析出的渗碳体球化、粗化.冷轧试样在550℃退火保温时间在30min内得到0.3~0.4μm超细晶粒和尺度小于150nm的弥散渗碳体颗粒组织;随退火保温时间延长到60min,铁素体再结晶晶粒长大到1.9μm,渗碳体颗粒尺寸约160nm.
徐仕龙李龙飞杨王玥孙祖庆
关键词:马氏体形变回火处理渗碳体
热变形对316LN奥氏体不锈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纳米力学探针仪研究了温度、变形量和变形道次对316LN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3个变形区域的组织和显微硬度差距很大,难变形区变化最小,心部区域变化最大。统计分析不同试样的心部区域可知,大的变形量能得到细的晶粒和较高的显微硬度;高的变形温度能使材料充分再结晶;多道次变形后,试样的晶粒均匀性和圆整性得到改善;变形量为0.6时,1000℃下大变形后材料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高于原始材料,1200℃下则相反。
武焕春杨滨周国华
关键词:热模拟晶粒尺寸纳米力学性能
新型电子封装Si-Al合金的基础研究被引量:9
2004年
对传统金属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开发现状进行了简单评述。利用喷射沉积成形技术制备了Si-Al(含硅量 5 0~ 70wt% )合金。这种合金具有细小均匀的显微组织 ,同时具有低热膨胀系数、高热传导率和低密度等特点。
杨滨陈美英尧军平张济山
关键词:电子封装
液氮球磨制备纳米SiCP/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液氮球磨技术制备了纳米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粉末,对该纳米粉末进行真空热压和热挤压,获得纳米铝基复合材料块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纳米SiC粉和A l-Zn-Mg-Cu粉在液氮球磨过程中形貌、组织和相组成等。结果表明,液氮球磨可以使复合材料粉末达到纳米级,且纳米SiC可均匀地分布于铝合金中。
郝斌崔华张济山杨滨田晓风樊建中
关键词:纳米SIC颗粒液氮球磨铝基复合材料
中国轧钢近年来的技术进步被引量:27
2010年
简要总结介绍了国内近年来轧钢技术进步的情况,其中包括:热轧宽带钢、宽厚板、大型冷连轧、三辊连轧管机组生产线的技术集成与开发,以及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等轧钢装备现代化的发展;半无头轧制、薄规格轧制、100 m长尺钢轨轧制,新一代控制冷却技术等轧钢工艺技术的进步;轧制过程组织性能控制研究与应用,高性能高强度带钢、中厚板、冷轧带钢、长材及管材等生产技术与品种开发;钢坯无氧化、少氧化加热装备和技术等轧钢生产中的节能减排与绿色化技术开发。
翁宇庆康永林
关键词:轧钢钢材品种节能减排
原位TiC颗粒对喷射成形铝合金组织的影响被引量:12
2003年
利用熔铸-原位反应喷射成形技术制备7075+TiC(2.91%,体积分数)铝合金半固态坯料,将合金加热到固液两相区不同温度,保温不同时间,淬火固定其半固态组织.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组织,应用ImageTool软件及截线法统计晶粒尺寸.研究表明,原位TiC颗粒不仅细化喷射成形组织,而且在二次加热保温过程中有效地阻碍晶界的移动,抑制了显微组织的粗化过程,在600℃保温60min后合金平均晶粒尺寸仍小于30μm,表现出良好的钉扎效应.
刘慧敏王洪斌杨滨何建平张济山
关键词:铝合金显微组织半固态组织
喷射成形电子封装Si-Al合金凝固过程模拟研究
2004年
为了优化喷射成形Si-Al合金成形工艺 ,获得优良的显微组织 ,本文模拟了喷射成形Si-3 0wt%Al合金的凝固过程。研究了雾化压力和沉积距离对熔滴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和固相分数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得到实验验证。
尧军平杨滨张磊陈美英张济山
关键词:电子封装
大功率真空断路开关用Cu-Cr触头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被引量:18
2002年
总结了CuCr合金触头材料性能、特点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指出混粉烧结法、压力浸渗法的缺点;并总结了现有的改进方法,提出用喷射沉积技术生产CuCr合金触头材料。结果表明,用喷射沉积技术生产的CuCr合金触头材料中Cr颗粒进一步细化,而且均匀分布。
夏芧栗张济山张永安熊柏青
关键词:CUCR合金触头材料铜铬合金
共15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