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作品数:959 被引量:10,159H指数:47
相关作者:王嗣敏吴小红李凤君宋占东姜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96篇期刊文章
  • 253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领域

  • 560篇天文地球
  • 428篇石油与天然气...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理学
  • 3篇生物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矿业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442篇盆地
  • 382篇油气
  • 203篇成藏
  • 139篇塔里木盆地
  • 132篇凹陷
  • 107篇气藏
  • 104篇勘探
  • 103篇地质
  • 88篇油气成藏
  • 83篇油气藏
  • 77篇储层
  • 73篇烃源
  • 72篇源岩
  • 68篇烃源岩
  • 63篇运移
  • 53篇地层
  • 51篇油气勘探
  • 49篇准噶尔盆地
  • 46篇盐岩
  • 46篇主控因素

机构

  • 957篇中国石油大学...
  • 513篇中国石油大学...
  • 164篇中国石油天然...
  • 96篇中国石油化工...
  • 55篇中国石化
  • 48篇中国地质大学...
  • 44篇中国石油
  • 27篇中国科学院
  • 24篇国土资源部
  • 23篇中国石油冀东...
  • 23篇中海石油(中...
  • 21篇长江大学
  • 19篇中国石油化工...
  • 18篇中国石化石油...
  • 16篇西北大学
  • 15篇东北石油大学
  • 13篇西安石油大学
  • 10篇中国石油大学...
  • 9篇南京大学
  • 9篇新疆大学

作者

  • 226篇庞雄奇
  • 113篇汤良杰
  • 102篇邱楠生
  • 92篇刘洛夫
  • 84篇姜振学
  • 72篇金之钧
  • 62篇曾溅辉
  • 52篇吕修祥
  • 38篇罗群
  • 31篇姜福杰
  • 26篇杨明慧
  • 22篇杨勇
  • 22篇余一欣
  • 22篇庞宏
  • 20篇万桂梅
  • 19篇李素梅
  • 18篇陈冬霞
  • 17篇谢大庆
  • 17篇金文正
  • 16篇常健

传媒

  • 51篇石油与天然气...
  • 45篇现代地质
  • 44篇石油学报
  • 30篇新疆石油地质
  • 27篇石油实验地质
  • 27篇天然气地球科...
  • 25篇地球科学(中...
  • 24篇石油勘探与开...
  • 22篇石油大学学报...
  • 18篇地质论评
  • 18篇油气地质与采...
  • 18篇石油天然气学...
  • 16篇地学前缘
  • 16篇第五届油气成...
  • 15篇沉积学报
  • 14篇西安石油大学...
  • 13篇地质学报
  • 13篇地质科学
  • 13篇中国矿业大学...
  • 12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7篇2019
  • 12篇2018
  • 40篇2017
  • 36篇2016
  • 57篇2015
  • 59篇2014
  • 80篇2013
  • 40篇2012
  • 44篇2011
  • 92篇2010
  • 85篇2009
  • 61篇2008
  • 38篇2007
  • 55篇2006
  • 50篇2005
  • 44篇2004
  • 46篇2003
9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异常高压及其成藏效应被引量:16
2002年
异常高压在新疆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是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 ,它具有地层压力大、压力系数高、异常高压带上方广泛发育巨厚的塑性盐岩和膏泥岩封隔层以及异常高压体内的压力变化不规则的特征。克拉苏构造带的异常高压是由构造抬升和挤压引起的 ,明显具有压力封存箱的特征 ,对该地区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异常高压和断层的影响 ,在克拉苏构造带上形成了上第三系它源、开放的静水压力油藏和白垩系—下第三系它源。
徐士林吕修祥皮学军杨明慧刘洛夫
关键词:克拉苏构造带异常高压成藏模式油气藏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延长组输导体系定量表征被引量:4
2017年
输导体系控制红河油田油气运聚成藏,为了更为有效地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输导体系,基于地质、录井、测井及地震解释,系统分析红河油田延长组输导体系"断-砂"组合的匹配性。利用泥岩涂抹因子(SGR)及断层紧闭指数(I_(FT))定量分析研究区断层输导性能,断层间不同的封堵特征体现了断层输导差异性。采用有效空间系数(C_m)及砂体输导系数(K_s),定量厘定主力输导层并分析其输导性能,砂体输导系数与油气显示的关系研究表明,Ks>2的砂体具有较好的输导性能。结合成藏关键时期及现今的油藏剖面解析,发现油气运聚区域与现今油藏分布基本吻合。研究认为,现今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红河油田储层在低孔低渗的背景下,成藏关键时期的"断-砂"输导体系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部分区域存在油气沿裂缝垂向运移。
贾京坤尹伟邱楠生徐士林陈纯芳马立元
关键词:输导体系鄂尔多斯盆地
柴北缘地区断裂控藏综合模式被引量:3
2009年
运用断裂控烃理论的原理,对柴北缘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运聚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受北部祁连山、西部阿尔金山和南部昆仑山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柴北缘发育北西—北西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北东东向3组断裂;纵向上形成深、浅2套断裂系统,控制多组构造带的形成与展布,具有明显的断裂控藏特征,主要表现在断裂控制了深、浅层各类构造圈闭的形成,是油气纵向运移的惟一通道,也是浅层滑脱构造油气藏的重要遮挡因素,严格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总结出断控冲起—断滑构造聚油、断裂输导天然气运聚成藏等5种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划分出5个相应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区,对柴北缘地区下一步勘探有重要预测意义。
罗群杨竞魏分粮
关键词:油气藏分布
准南前陆冲断带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7
2010年
准南前陆冲断带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与资源评价关系密切的烃源岩研究不足。本文应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准南前陆冲断带的上二叠统、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和古近系等4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热演化程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上二叠统烃源岩和中下侏罗统烃源岩为良好的烃源岩,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其次,下白垩统烃源岩相对较差。
姜福杰武丽
关键词:前陆冲断带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
不同成因类型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掌握不同地史时期、不同成因类型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是将该技术有效应用于油气勘探实践的基础与前提。本研究对中国东部和西部不同时期、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代表性原油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的分布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不同成因...
李素梅庞雄奇郭栋
关键词:油气勘探地质年代油气地球化学
东濮凹陷油气成藏底限的判别
本文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综合运用储层内外势差法、束缚水饱和度法和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等方法对东濮凹陷油气成藏底限进行了定量计算,并用实际钻探结果对其进行验证.
李慧庞雄奇
陆相伸展盆地强伸展期沉积格架与断块翘倾分析——以冀中坳陷廊固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为例被引量:20
2004年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研究了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强伸展期 (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 )的沉积格架与断块翘倾运动。作为一个翘倾断块 (半地堑 )沉积区 ,廊固凹陷沙三段中亚段沉积充填以湖相细碎屑岩石组合为主 ,可分 :1 )砾岩—泥岩互层型 ,其中砾岩有碳酸盐岩砾和硅质砾等两种亚类 ;2 )砂岩—泥岩互层型 ;3)泥岩夹砂岩型。古沉积环境重建显示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期的廊固凹陷是一个窄而深的湖泊 ,发育断层陡崖、轴部和缓坡带等沉积相域以及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泊和浊积扇等沉积体系 ,物源主要来自大兴凸起。断块翘倾几何分析表明 ,廊固凹陷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期的沉降过程具有书斜式断块特征 ,最大沉降值至少为 1 40 2m。廊固凹陷西部扇的演化过程与沉降、沉积物供给和大兴断层倾角等因素有关。
杨明慧刘池阳孙冬胜崔永谦
关键词:沉积格架伸展盆地沙河街组三段廊固凹陷
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结晶C轴的夹角对模拟热历史的影响
磷灰石裂变径迹被广泛用于上地壳的低温(<110℃)热年代学热历史重建中。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进行造山带以及盆地的构造热历史研究。目前最常用的热史模拟软件是HeFTy软件,该软件需要的数据有裂变径迹长度、径迹与...
焦亚先邱楠生
文献传递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陆相泥页岩孔隙成因类型及微观特征
木盆地侏罗系泥页岩作为盆地内重要的烃源岩层位之一,是典型的陆相泥页岩沉积,具有很大的生烃潜力.本次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辅以氩离子抛光技术及元素能谱分析,对其微观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泥页岩中孔隙分为原生...
高小跃刘洛夫肖飞任泽樱王英周长啸肖正阳
关键词:天然气地质成藏机制塔里木盆地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热史恢复与成藏期判识
在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带进行古地温梯度计算和热史恢复.确定了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单元古地温梯度:镜质体反射率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35.6℃/km,北斜坡西为...
李亚军李儒峰陈莉琼宋宁
关键词:热演化史地温梯度高邮凹陷
共9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