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 作品数:58 被引量:104H指数:5
- 相关作者:郑玉明杨景春马丽敏沈玲玲王丹婷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王安石《易解》发微被引量:6
- 2005年
- 《易解》撰于宋仁宗嘉(?)二、三年间.其特点表现为不论互体.扫除象数,属于北宋《易》学中的义理派。它注重文字与名物的训释考证,文义坦明;并且引史入《易》,以史事佐证《易》理。其中对于出处哲学、变革、理财等思想的论述,在王安石的整个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刘成国宫云维
- 网络环境下的多元化立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问题,提出了由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创作等组成的多元化立体课程教学模式,并讨论了该模式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给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
- 曹世华沈惠惠沈玲玲
-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模式
- 文献传递
- 从“仁”“礼”“和”的关系看孔子的和谐思想被引量:16
- 2007年
- “和”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影响也不如“仁”“礼”那样广泛,但它却是孔子强调“仁”、推行“礼”的目的之所在。在孔子思想中,“仁”、“礼”、“和”是一个整体,“仁”从个体道德修养角度促进“和”,“礼”从社会制度和规范方面保证“和”。“和”既是“仁”“礼”之目的,也是“仁”“礼”结合之结果。本文分析了孔子和谐思想的表现、本质,并对“仁”、“礼”、“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索。
- 叶碧
- 关键词:孔子
- 历史的、文化的、美的——墙文化与杭州城市文化随想
- 2012年
- 也许在杭州住得久了,没有陌生感,也许是杭州的城市建设比较接近"完美",缺憾不多,故而对它的历史、文化、美渐渐变得不够敏感起来,一切都仿佛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即使新出现的景观、设施也往往引不起足够的注意。这大概就是所谓"熟视无睹"的原理吧。
- 张欣
- 关键词:城区改造
- 寻访“迟桂花”
- 2011年
- 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小说名篇《迟桂花》,因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淡定风格而被视为作者的“炉火纯青”之作,我也常在课堂上推荐学生阅读。但对于小说借以抒怀的“迟桂花”意象,却一直不甚了了,不知道这“迟桂花”究竟是实有其花还是作者的杜撰,只约略觉得这迟开的桂花当与白居易之“山寺桃花”差不多。
- 子张
- 关键词:《迟桂花》现代作家人生哲理白居易小说
- 现代散文意识的群体自觉与个性表达——论浙江新文学作家的散文建树
- 2009年
- 在现代散文初创期,浙江新文学作家功不可没。他们是现代散文意识最早觉醒的一个地域性群体,凸现了浙江地域文化和散文传统的潜在意义,以及在现代散文史中确立地位的显在意义。他们对现代散文理论观念的探索和文体实践,由此显现出的多样化个性风格,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散文的艺术表现,并提供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基本构架和散文体式样本。
- 贵志浩
- 关键词:浙江作家散文理论语言风格
- 反乌托邦寓言的预言——论小说《动物庄园》中的极权主义书写及其现实批判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是一部极具政治影射性的寓言体小说,作者用诙谐幽默的喜剧手法和以现实为蓝本的虚拟场景,使小说的批判意义更为深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反乌托邦的主张,对极权主义进行了深刻解析。同时,在寓言故事中寓以预言,刻画了一个荒诞的后革命时代图景。笔者以小说的反乌托邦色彩作为切入点,对其中暗藏的极权主义进行和现实影射做出一定分析。
- 顾明敏王丹婷吴巧贝
- 关键词:极权主义反乌托邦
- 关于“人生论美学”的对话——王元骧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
- 2011年
- 受浙江大学中文系《中文学术前沿》主编的委托,很荣幸有机会就王元骧教授最近的学术研究和治学育人思想做一次访谈,同时也就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王老师请教。赵中华(以下简称赵):又是一年金秋送爽,不知不觉王老师您已经退休六年了吧.六年来,您不但没有像很多退休的教授一样放慢工作的节奏,反而接连出版了两本论文集,发表各类文章40多篇,而且文章越写越精彩.这种工作效率和成绩,真的让晚辈后学由衷敬佩.
- 王元骧赵中华
- 关键词:学术前沿晚辈学术研究治学
- 王元骧文艺思想述评被引量:2
- 2011年
- 王元骧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艺理论研究探索历程中,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心系大众,直面现实,紧随时代的步伐,针对现实和理论中所存在和提出重大的问题,从情感反映论出发,经由文艺实践论、文艺本体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动了我国当代文艺反映论的发展变革,可以当之无愧地被视为我国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创新的杰出代表人物。其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积极的综合创新三个明显特色。
- 郑玉明
- 关键词:文艺本体论人文情怀
- 论丁绍仪对谭献词学阐释论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清代词学家谭献在《复堂词录叙》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一观点强调了读者的地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可以超越作者所赋予的意义。由于这一观点与西方的读者接受理论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因此被中外学者广泛引用,并在词学界和文学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谭献的这一观点是从清代另一位词学家丁绍仪的词学理论中发展而来的。丁绍仪的观点是:“作者不宜如此,读者不可不如此体会。”理由有二:其一,丁绍仪提出这一观点的著作是《听秋声馆词话》,该书刊行的时间为1869年,要比谭献《复堂词录》的成书时间(1882)早13年;其二,谭献的《复堂日记》多次记录了他阅读并借鉴《听秋声馆词话》的事实。以往的研究忽略了这一情况,从而妨碍了对词学理论史的正确认识。
- 李剑亮
- 关键词: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