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作品数:388 被引量:500H指数:10
相关作者:杨权潘培忠张志峰乔英斐邬志伟更多>>
相关机构: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2篇文学
  • 76篇语言文字
  • 74篇历史地理
  • 43篇文化科学
  • 34篇艺术
  • 15篇哲学宗教
  • 6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4篇政治法律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文化
  • 23篇文学
  • 19篇汉语
  • 13篇民俗
  • 12篇小说
  • 12篇考论
  • 11篇电影
  • 10篇叙事
  • 10篇诗学
  • 10篇文体
  • 9篇诗歌
  • 8篇文本
  • 8篇民俗学
  • 8篇方言
  • 7篇学术
  • 7篇社会
  • 7篇宋代
  • 6篇政治
  • 5篇艺术
  • 5篇语言

机构

  • 366篇中山大学
  • 4篇西藏民族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语言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暨南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长江师范学院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哈佛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金陵科技学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作者

  • 8篇杨权
  • 5篇潘培忠
  • 5篇王秀玲
  • 4篇张志峰
  • 4篇秦晓华
  • 4篇蒋旅佳
  • 4篇钱永平
  • 4篇刘晓军
  • 3篇何诗海
  • 3篇黎国韬
  • 3篇王霄冰
  • 3篇黄静
  • 3篇张宁
  • 2篇刘晓春
  • 2篇刘晓春
  • 2篇石晓岩
  • 2篇顾浙秦
  • 2篇罗成
  • 2篇严宝刚
  • 2篇吕俭平

传媒

  • 29篇文化遗产
  • 9篇中国文字研究
  • 7篇戏曲研究
  • 5篇学术研究
  • 5篇民俗研究
  • 5篇粤海风
  • 4篇文学遗产
  • 4篇民族艺术
  • 4篇语言研究
  • 4篇五邑大学学报...
  • 4篇语言科学
  • 4篇中国韵文学刊
  • 4篇民间文化论坛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中国文学研究
  • 3篇文艺评论
  • 3篇戏剧(中央戏...
  • 3篇戏曲艺术
  • 3篇中国语文
  • 3篇民族语文

年份

  • 18篇2024
  • 59篇2023
  • 64篇2022
  • 39篇2021
  • 34篇2020
  • 35篇2019
  • 14篇2018
  • 14篇2017
  • 10篇2016
  • 6篇2015
  • 8篇2014
  • 10篇2013
  • 5篇2012
  • 9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 9篇2007
  • 8篇2006
  • 6篇2005
3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计算机民俗学研究:百年学术论文主题地图绘制被引量:2
2016年
像大部分学者一样,民俗学者通过两方面的结合来了解自己的学科历史,一方面是自身的阅读,另一方面是源自研究型训练和专业互动的共识。民俗学科历史被快捷梳理,高度偶然随机的过程逐渐被普遍认可为历史的必然性。本文是一个检验计算机方法在思想史研究中应用大型项目的初步报告,我们对运用主题建模方式去理解某一领域中的主题及范式的兴衰进行了探究。我们使用期刊数据库的研究数据应用程序接口访问了源自三份民俗研究期刊(美国民俗学刊,西部民俗,民俗研究)的6778篇文章的内容,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建模形式,描述了125年间的学术作品的50种不同主题。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在我们学科中著名的"转向表演研究"现象。
约翰·洛顿乔纳森·古德温乔英斐李扬
甲骨文时间词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本文首先阐述了独立研究时间词的意义,然后确立了判定甲骨文时间词的标准,对各家的观点进行了一番梳理,最后得出甲骨文时间词共有109个。
秦晓华
关键词:甲骨文词语
象征的吸收与转化——汪曾祺20世纪40年代创作实践与诗学追求
2023年
汪曾祺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较深,早期他尝试将自我投射于作品人物之上,让主体在文本中化为一种镜像符号,在文学世界的镜像式建构中完成自我确证与自我认同,以示象征之形;其后他不再继续执着于对自身的观照,而是试图通过“非人格化”与感官联通的象征艺术手法,让位于客体,借助客体的视角观照世界,丰富自身创作。在不断的尝试中,他从较明显的感官把握,走向更深沉的“化入”,乐园般晶明的境界得以生成。在此过程中,汪曾祺始终重视民族文化传统,他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不是横向移植和全盘照搬,而是立足传统,用中式古典意象,营构出中国传统的意境,对西方象征主义进行了创造性转换。
王俊
关键词:汪曾祺象征主义
曲种分类法、小字注释与胡文焕的选本制作——基于晚明曲选《群音类选》的考察
2022年
杭州书坊主胡文焕编纂的《群音类选》在晚明曲坛影响甚广,不仅在于它是当时体量最大的一部曲选,更缘于特色鲜明的“曲种分类法”使之在众多选本中独树一帜。作为《格致丛书》的一种,《群音类选》具有类书的属性,编者通过大量的“小字注”向读者传递江南地区曲种最新信息和曲学知识。胡文焕收集、汇选、分类和刊印当时曲坛上流行的官腔、诸腔、北腔、清腔曲本,以满足文人士大夫娱曲和中下阶层看戏的不同需求,这一制作过程蕴含曲类知识再生产的独特意义。审视胡文焕的编刻实践,其曲家的知识储备、书商的职业素养以及对曲选地域风格的体认与展现,共同成就了《群音类选》的选本个性。
陈志勇
关键词:《群音类选》胡文焕
著述形态与文本阐释:苏轼制科进卷新解被引量:1
2023年
苏轼制科进卷在宋代主要以《应诏集》的专集形态单行流传,后被书坊收入南宋蜀本“东坡七集”。其编纂形态受到制科选拔制度、别集编纂观念与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应诏集》的整体形态下,进卷展现出一以贯之的逻辑体系与思想宗旨。其结构线索表现为:进论首卷的统摄作用、进论借鉴史传“互见法”的观点布局、进论与进策的古今互文。然而到明清时期,以茅本为代表的“分体合编本”苏集将进卷的原始编次打乱,把它按文体与其他策论文混编重排。苏轼进卷的著述形态变异在唐宋别集编纂中并非个别现象。著作、书籍在成书及流传过程中的编纂刊刻形式等“著述形态”,代表了鲜活于生成语境的文体存在样态,对于作品的文本阐释、思想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王芊
关键词:文本阐释制科社会政治环境互见法选拔制度
“知”“智”关系补说被引量:5
2019年
“知”和“智”的关系,从字形和字用的角度看,应该是先有“智”后有“知”,“知”是通过省文的方式从“智”分化出来的字形。商周以后,早期字形只作“智”,既用作“智慧”之“智”,也用作“知识”之“知”,亦即说,先秦时期,在“知”字未分化出来前,“知识”义和“智慧”义都用“智”字来表达;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字形“知”,则“知”也用作“智慧”之“智”,“智”也用作“知识”之“知”。以“智”为“知”和以“知”为“智”,大概反映了战国秦汉前后时期的用字偏向的变化。“知”和“智”的关系,应是异体通用关系;把“知”“智”作为古今字看待,以“知”为古字,“智”为后起字,是根据“知”“智”已经明显分工后作出的处理方式,不符合此二字的源流演变序列。
林志强林婧筠
关键词:字形
《冲绳札记》与大江健三郎的历史观
2014年
报告文学作品《冲绳札记》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表现了日本的殖民主义行为带给冲绳民众难以抹去的心灵创伤。大江作为日本民族的一员,对此有着深深的愧疚与不安。为此大江提出了"日本属于冲绳"的历史观。尽管这一历史观的局限性非常明显,但还是为充满不幸的冲绳历史带去一线光明与希望,
李方阳
关键词:历史观
宋元以来改修三国史之著作考辨
2018年
宋元以来,在以蜀汉为正统的观念影响下,出现了大批改修三国史的著作。对这些著作前贤虽有论及,但一者存在讹误、对著者疏于考察,二者仍有遗漏。在前贤成果基础上,笔者修订讹误、查缺补漏,叙录南宋至清末改修三国史的著作18种,其中8种存世,10种亡佚或存亡不详。
李万营袁贝贝
关键词:正统观
上博简残漶字拟补四则
2022年
上博简五《弟子问》简11首端残字"■",拟补为"■";简17、18旧释作"■"的残漶字,拟补为"■";附简"谓"下一残漶字"■",拟补为"身",读作"仁"。上博简七《凡物流形》甲本简8首端残漶字"■",拟补为"自",为"百"字的讹写。
张荣辉
关键词:上博简
《海宁王忠悫公遗书》编纂考论
2023年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后,罗振玉从天津到北京为王国维经纪丧事,并提议成立“观堂遗书刊行会”,罗振玉被推为总负责人。不到一年时间,《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四集即得以编纂印行。《观堂集林》与王国维手订“补编”首度合刊,《静安文集》虽未得及时列入,但搜集集外文的工作也已开始。赵万里在遗书编纂中厥功甚伟,罗振玉门生与诸子也在编校和补正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编纂遗书对整体呈现王国维学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王国维家人后续生活来源提供了一定保障。赵万里后数年重编《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对罗刊遗书作了新的勘误、结构调整与文献增列,后出转精。罗振玉为王国维编纂遗书功高而不居,与其晚年与王国维交恶而带来的负疚心理有关。作为第一部具有全集意义的遗书,罗刊遗书奠定了此后诸种王国维全集编纂的重要基础,其价值应得到充分估量。
彭玉平
关键词:罗振玉
共3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