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 作品数:64 被引量:366H指数:10
- 相关作者:姚晓玉程怡陈珂俞熙娜吴湄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 解读NIE及中国NIE的发展思路探讨被引量:3
- 2006年
- 辜晓进的《走进美国大报》让很多国人认识了NIE(即“报纸参与教育工程”。倡导报纸进学校。意在培养年轻读者群),书中介绍的美国一些报纸对NIE的重视更让我们印象深刻。
- 陈珂
- 关键词:NIE读者群报业
- 《相亲才会赢》的“前奏”与“变奏”
- 2012年
- 2009年2月16日,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独立策划生产出日播(周一到周五)栏目《相亲才会赢》,工作日晚黄金时段播出,节目时长半小时(含广告)。之后栏目迅速发展,并在2009年10月左右快速进入巅峰状态,节目直播时段市网索福瑞曾达到7以上的高点。在2010年,节目收视一直比较稳定,
- 章晓芳
- 关键词:相亲变奏前奏节目直播浙江电视台巅峰状态
- 世界杯特刊的困惑和出路——对杭州报纸零售市场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章宏法葛晶
- 关键词:《杭州日报》世界杯特刊零售市场《都市快报》《浙江日报》早报
- 魊·魅
- 2008年
- 韩国科幻恐怖片《魊》的亮点在于它不流于数码艺术的短暂"饕餮",展示了细腻的情感和心理世界。影片的许多经典片段,可以充分展示它把控诸多细节的能力,如纪录片般的朴实真切的人性和温情,映射出诸多社会问题。
- 肖毓媛沈静汤军磊
-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忠诚度被引量:11
- 2006年
- 现代传媒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上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流的新闻从业人才。新闻从业人员对自己工作单位的忠诚度,取决于从业者个人因素、媒体组织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大陆新闻从业者中,职称和职务较高、年龄越大、从业年限越长以及收入水平越高者更愿意继续在本单位工作;与此相反,职称和职务低、年龄越轻、从业年限越短以及收入水平低的新闻从业者对组织的忠诚度也越低。不过总体看,媒体采编人员的职业忠诚度还是比较高的。
- 吴飞
- 关键词:新闻从业人员跳槽新闻媒体
- 论广播频率的品牌营销被引量:2
- 2003年
- 现在我国几乎每个中等以上的城市,都至少有三家电台,而省会城市就多达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如何在频率密布的空中射击一道强劲的冲击波吸引听众宝贵的耳朵?又如何留住这些听众使他们对你的频率情有独种?
- 提文静
- 关键词:广播形象策划
- 借势发展:以视频新闻探索纸媒融合之路被引量:7
- 2015年
- 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新华社和《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推出的"秒拍两会"全媒体制作抢尽风头。《光明日报》在融媒体报道平台"炫融特刊"和微博平台发布"秒拍两会"视频104个,总播放量达1245万次;《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动画新闻《强哥"下团组",释放啥信号》,总点击量过千万。而在长江客轮"东方之星"倾覆事故系列报道中,
- 何苗
- 关键词:视频新闻《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媒体制作倾覆事故
- 新形势下传媒与司法良性关系的建构策略被引量:2
- 2013年
-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与司法打破了二元对立关系。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等多种现实因素将其关系解构。必须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将传媒、司法置于新媒体时代的公共领域乃至整个正在形成的公民社会中考量。建构传媒与司法之间良性的多维关系,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客观看待二者冲突,形成保持合理张力;宽容意见表达;正视公共领域在社会中的作用;司法实践中客观考量民意诉求;以新闻立法保障信息传播的平等与自由;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营造宏观现实环境。
- 张子凡
-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领域传媒司法政治体制改革
- 换个视角做“人物”——从小桐桐、项老师、帅交警看都市快报的人物报道
- 2007年
- 2006年11月7日至17日,《都市快报》连续报道了三个“小人物”:举谦让牌的小男孩桐桐及其妈妈、对“后进”学生不言放弃的女教师项月波和帅交警郑凯。他们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惊世之举,也称不上是哪个领域的先进、模范,他们只是做着寻常事,尽着本分。然而,就是这样一些与我们近在咫尺的“小人物”,《都市快报》却不惜版面接二连三地做了报道,而且还激起了读者的热烈回应。由此,《都市快报》换一个视角做人物新闻的意识开始凸现出来。
- 甘恬
- 关键词:《都市快报》交警老师人物新闻女教师
- 传播学研究的自主性反思被引量:1
- 2009年
- 1959年,雷尔森教授就指出传播学研究正在“枯萎”,不过,那时的传播学界还充满着新生的朝气,所以雷尔森教授的文字时常被人提及,但似乎批评者多而反思者少。就在雷尔森文章发表的同一期刊物上,编辑还特意安排了施拉姆和其他两位学者表示不同意见的文章。在笔者看来,虽然雷尔森的观点有些悲观,但冷静地反思传播学本身存在的危机,在繁荣热闹之中探寻可能无法收拾的败像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20多年后施拉姆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到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仍旧没有发展出一个系统的中心理论,让传播研究者可以围绕这个中心来思考,来组织,来建立一门成熟完备的学问”。
- 吴飞
- 关键词:自主性施拉姆批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