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系

作品数:10 被引量:58H指数:3
相关作者:马建岗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生动物研究室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纤毛
  • 3篇纤毛虫
  • 3篇毛虫
  • 2篇形态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分子
  • 2篇分子生物
  • 2篇分子生物学
  • 1篇代谢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石
  • 1篇蛋白亚基
  • 1篇蛋白质
  • 1篇多环芳烃
  • 1篇信息支持
  • 1篇亚基
  • 1篇诊断试剂
  • 1篇诊断试剂盒
  • 1篇致毒

机构

  • 10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邵晨
  • 2篇马建岗
  • 2篇赵文明
  • 1篇宋微波
  • 1篇管映亭
  • 1篇马洪钢
  • 1篇李铮
  • 1篇李铮
  • 1篇陈旭淼
  • 1篇金志浩
  • 1篇杨水云
  • 1篇胡晓钟
  • 1篇雷东锋
  • 1篇潘旭明
  • 1篇苗苗
  • 1篇陶用珍
  • 1篇崔亚丽
  • 1篇林晓凤

传媒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高校生物学教...
  • 1篇环境保护前沿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1
  • 1篇199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纤毛虫——水滴伪康纤虫的口器发生及形态学重描述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蛋白银法对采自山东胶州育虾池的一种海洋盾纤类纤毛虫,水滴伪康纤虫(Pseudocohnilembus persalinus Evans&Thompson,1964)的口器发生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并对其形态学做了补足性描述。文章通过对该青岛种群发生过程的研究,认为前人所报道的种群(Evans&Thompson,1964;Pomp&Wilbert,1988)缺乏对某个发生关键时期的观察而存在着错误,即:后仔虫的小膜2明确来自老的口侧膜,而不是前人报道的盾片。此外,文章还发现该种的发生与本属另一哈氏伪康纤虫的发生过程几乎完全相同。主要细胞发生过程为:盾片最先增殖,形成初级原基区,然后分裂成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最终消失,而后部分最终形成后仔虫的小膜3。继盾片增殖之后口侧膜的锯齿状结构沿细胞纵轴方向分裂成两列,右侧的一列增殖形成次级原基区,之后分裂成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迁移形成后仔虫的口侧膜和盾片,后部分形成后仔虫的小膜1和小膜2;老口侧膜的残余部分形成前仔虫的口侧膜及盾片。老的小膜1、小膜2和小膜3则完全为前仔虫所继承。
潘旭明马洪钢邵晨林晓凤胡晓钟
关键词:海洋纤毛虫细胞发生
苯并芘对Hela细胞和Caski细胞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宫颈癌在世界范围内妇女恶性肿瘤居第二位,高危型HPV感染是关键的病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妇女患宫颈癌的几率要远高于不吸烟妇女,因而吸烟也是宫颈癌的重要的协同因子;已知烟草中高含量的主要致癌物就是苯并芘,本实验目...
高静杨子逯晓芸王一理
关键词:宫颈癌细胞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
文献传递
新型肾综合征出血热EIA诊断试剂盒的研制被引量:2
2001年
用多肽合成仪合成汉坦病毒核衣壳蛋白 (NP) (aa1 7~ 6 6 ) 5 0个氨基酸残基的核心序列 ,以此为抗原 ,建立特异性检测抗汉坦病毒IgG和IgM的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 (ELISA) ,通过实验发现这一序列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研制出了以合成肽为抗原的新型特异性检测抗汉坦病毒IgG和IgM的诊断试剂盒 .通过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阳性血清的检测 ,效果良好 .
李铮杨水云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表位多肽合成诊断试剂盒
腹毛目纤毛虫新种-盐生拉姆虫的形态学、细胞发生学及系统发生学研究
董婧怡芦晓腾邵晨黄洁
蛋白石/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与人成骨细胞的相容性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在体外细胞培养条件下,从细胞形态和细胞增殖方面观察和评价蛋白石/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与人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1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和化学系细胞实验室及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系完成。参照美国药典对医用高分子材料制作浸提液的方法,以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浸提介质,对蛋白石/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和聚左旋乳酸材料分别制取浸提液。测定提取液及其稀释液(1∶1,1∶4,1∶16,1∶32,1∶64,1∶128,1∶256)的pH值,并在加有此浸提液的培养基中培养成骨细胞,空白对照组加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选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①蛋白石/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提取液及其稀释液的pH值高于相应浓度聚左旋乳酸材料,说明复合材料释酸量减少,有利于避免因聚左旋乳酸释酸而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②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加入蛋白石/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浸提液的培养皿中成骨细胞的增殖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未发现细胞衰老及异常分裂现象。③MTT法测定表明不同浓度的蛋白石/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和聚左旋乳酸材料浸提液加入后,细胞的增殖不论是与空白对照比较,还是它们二者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美国药典中细胞相对增殖率与细胞毒性分级的关系,蛋白石/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为USP毒性0级,即无毒级。结论:蛋白石/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与聚左旋乳酸材料表现出相似的细胞相容性。考虑到蛋白石的加入使聚左旋乳酸的释酸量减少,再加上蛋白石的负离子释放功能,蛋白石/聚左旋乳酸复合材料必将在组织工程领域存在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管映亭陶用珍金志浩
关键词:成骨细胞生物相容性材料
PAHs致毒机制及其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2017年
多环芳烃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并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多环芳烃的性质和来源,深入探讨了多环芳烃的致毒机制,例如多环芳烃介导DNA加合物形成,或者在表观遗传学层面通过改变遗传物质引起病变等。介于多环芳烃毒性强、难降解等特点,与物理、化学降解方法相比,微生物降解显示出极大优越性。继而阐述了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经典途径,其中包括细菌和真菌对多环芳烃的降解。并从多环芳烃自身理化性质,微生物及其群落的生物可利用性,环境因子等方面入手,着重总结了提高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效率的方法。同时,以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的防治、个体对多环芳烃易感性等方面为出发点,提出了降低多环芳烃对人体、环境的毒害作用的几点建议,也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对相关的研究工作带来帮助。
邓春赵红艳高美丽
关键词:多环芳烃致毒机制微生物降解降解效率
肽核酸(PNA)的特性及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1999年
PNA是一类新的信息分子,具有不带电荷的类似于肽链的骨架结构并携带有碱基,能与互补的DNA和RNA分子杂交,故其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其特性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简要叙述。
李铮崔亚丽甘化民赵文明
关键词:PNA分子杂交分子结构肽核酸
“分子生物学”的MOOC建设与课程改革被引量:4
2018年
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促进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效果的提升,结合分子生物学所特有的复杂、抽象及发展迅速等特点,建设了国内第一门"分子生物学"的MOOC,并在"分子生物学"实体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用MOOC资源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与创新,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度与学习效果显著提升,为其他课程的MOOC建设及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经验。
闫菡冯怡谭丹马建岗卢晓云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
小麦种子贮藏蛋白质研究进展被引量:47
2001年
小麦醇溶蛋白组成可以作为小麦品种鉴定的指纹图谱 ,其分离方法有酸性电泳、反相高压液相色谱 (RP- HPLC)和毛细管电泳 (CE)等手段 ,3种方法相互补充 ,而 CE分辨率最高。对醇溶蛋白酸性电泳条件的改良和完善仍在进行中 ,利用最新的分离技术对小麦醇溶蛋白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和遗传行为分析是近年来醇溶蛋白研究的另一领域。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HMW- GS)与小麦面包烘烤质量密切相关 ,关于它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 3个方面 :对各个迁移率较近的亚基进行快速、准确分离方法的研究 ,HMW- GS与小麦面包烘烤质量关系的研究和通过基因工程来改良小麦的品质、提高面粉的加工特性等。低分子量麦谷蛋白 (LMW- Glutenin)影响小麦面粉的特性 ,截止目前已经获得了 1 7个该基因的克隆 ,并对其基因结构进行了描述。有些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LMW- GS)加入碱性面粉后改变了面筋的性质。报道了小麦醇溶蛋白、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HMW- GS)、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L MW- GS)
雷东锋马建岗赵文明
关键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小麦种子
盘头类和伪小双虫类纤毛虫的进化关系:小核糖体rRNA基因信息支持建立新亚目Pseudoamphisiellinasubord.nov.
2011年
盘头类和伪小双虫类是旋唇纲(Sprirotrichea)纤毛虫中系统进化地位长期存疑的两大类纤毛虫,前者经常被认为与游仆类相关,后者通常被归入腹毛类.本文分析了Discocephalus,Leptoamphisiella和Paradiscocephalus3属纤毛虫及2种Pseudoamphisiella的SSUrRNA基因序列,并在GenBank选取游仆亚纲(Hypotrichia)、寡毛亚纲(Oligotridria)、散毛亚纲(Choreotrichia)、排毛亚纲(Stichotrichia)下属56种纤毛虫的SSUrRNA序列,利用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4种方法构建系统关系树.分析结果表明,盘头类与伪小双虫类均为单源发生,且表现出较近的系统关系;两类纤毛虫应为排毛亚纲和游仆亚纲的边缘类群,不支持Lynn将其作为游仆类姐妹群的安排.结合形态学及细胞发生学资料,本研究结论如下:两类纤毛虫代表旋唇纲下的目级阶元,即盘头目(Discocephalida Wicklow,1982),下辖2个亚目Discocephalina和Pseudoamphisiellinan.subord..新亚目Pseudoamphisiellina特征如下:(1)具有两列明显分离的中腹棘毛列,以尾柱类模式发生;(2)无迁移棘毛,此结构在其他所有典型的尾柱类中,来源于最后一列额腹横棘毛原基;(3)多根尾棘毛,来自于每列背触毛原基;(4)右缘棘毛为特殊的独立发生;(5)周丛生活.
苗苗邵晨陈旭淼宋微波
关键词:系统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