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摩擦学研究所

作品数:450 被引量:2,207H指数:25
相关作者:陈光雄申鹏王璋张向龙蒋文娟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西华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84篇期刊文章
  • 6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2篇机械工程
  • 98篇交通运输工程
  • 75篇金属学及工艺
  • 40篇一般工业技术
  • 25篇医药卫生
  • 25篇理学
  • 10篇航空宇航科学...
  • 7篇化学工程
  • 6篇生物学
  • 6篇建筑科学
  • 5篇电子电信
  • 5篇核科学技术
  • 3篇电气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冶金工程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兵器科学与技...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38篇磨损
  • 93篇微动
  • 62篇微动磨损
  • 51篇润滑
  • 48篇钢轨
  • 41篇轮轨
  • 39篇摩擦学
  • 33篇合金
  • 30篇涂层
  • 25篇振动
  • 22篇车轮
  • 20篇制动
  • 20篇摩擦噪声
  • 17篇有限元
  • 16篇性能研究
  • 16篇铁路
  • 15篇波磨
  • 13篇钢轨波磨
  • 12篇滑板
  • 11篇磨损量

机构

  • 449篇西南交通大学
  • 15篇清华大学
  • 13篇中国核动力研...
  • 12篇西华大学
  • 7篇中国工程物理...
  • 6篇北京市春立正...
  • 5篇四川大学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全军装备维修...
  • 5篇郑州机械研究...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中国铁道科学...
  • 4篇成都飞机工业...
  • 4篇浙江省医疗器...
  • 4篇中车青岛四方...
  • 3篇大连理工大学
  • 3篇贵阳学院
  • 3篇空军工程大学

作者

  • 130篇周仲荣
  • 114篇刘启跃
  • 80篇陈光雄
  • 79篇王文健
  • 77篇朱旻昊
  • 52篇蔡振兵
  • 36篇郭俊
  • 34篇莫继良
  • 19篇钟雯
  • 18篇郑靖
  • 16篇钱林茂
  • 12篇石心余
  • 12篇黎红
  • 12篇申鹏
  • 12篇彭金方
  • 9篇任平弟
  • 8篇李炜
  • 8篇王东伟
  • 8篇董霖
  • 8篇徐进

传媒

  • 75篇润滑与密封
  • 68篇摩擦学学报
  • 26篇中国表面工程
  • 22篇机械工程学报
  • 17篇机械
  • 13篇机械工程材料
  • 13篇表面技术
  • 12篇西南交通大学...
  • 8篇铁道学报
  • 6篇振动与冲击
  • 6篇第十一届摩擦...
  • 5篇中国机械工程
  • 5篇机械设计与制...
  • 5篇2008全国...
  • 4篇铁道建筑
  • 4篇机械设计
  • 4篇学术动态(成...
  • 4篇学术动态报导
  • 3篇机械传动
  • 3篇机械强度

年份

  • 23篇2023
  • 28篇2022
  • 26篇2021
  • 20篇2020
  • 10篇2019
  • 27篇2018
  • 14篇2017
  • 29篇2016
  • 19篇2015
  • 19篇2014
  • 24篇2013
  • 10篇2012
  • 18篇2011
  • 14篇2010
  • 26篇2009
  • 12篇2008
  • 17篇2007
  • 8篇2006
  • 8篇2005
  • 15篇2004
4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种成分车轮钢的耐磨性及疲劳特性被引量:5
2013年
根据赫兹接触理论,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JD-1型轮轨模拟试验机进行滚动模拟试验模拟现场轮轨相互摩擦的过程,对相同条件下四种成分车轮钢的耐磨性及疲劳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轮材料的碳含量越高,其硬度越高,相同条件下磨损量越小,磨痕表面附近的塑性变形层越薄,抗磨损性能越好;高含碳量材料中的裂纹扩展较深,疲劳损伤严重,低碳含量材料的磨损量大,磨痕表面附近的塑性变形明显,由于部分刚萌生的微裂纹被磨去,疲劳损伤较轻。
刘吉华周桂源刘启跃
关键词:车轮碳含量磨损塑性变形
GCr15微动磨损转向往复滑动磨损特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02年
对 GCr1 5金属球和平面试块在 30 0 N的法向力作用下作了从微动磨损向往复滑动磨损转变的试验研究 ,对摩擦磨损过程中的磨损系数、摩擦力变化特性、磨痕的轮廓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微动磨损向往复滑动磨损转变前后 ,除磨损系数出现突变外 ,摩擦系数和磨痕的轮廓形貌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磨损转变过渡区的范围为 70~ 1 0 0 μm。
陈光雄周仲荣黎红
关键词:微动磨损轴承钢
轮轨滑动对高速铁路扣件弹条振动特性的影响
2023年
针对高速铁路纵坡区段ω型扣件弹条的失效现象,采用复特征值法研究了轮轨滑动工况下车轮-钢轨-扣件系统有限元模型的稳定性。通过对比系统摩擦自激振动模态和扣件弹条结构模态,分析了弹条共振现象的发生。通过重新编译钢轨有限元模型节点坐标,模拟了高速铁路钢轨波磨的真实廓形,分析了钢轨波磨激励的强迫振动对弹条共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高速列车在纵坡区段牵引或制动时,轮轨间纵向蠕滑力易趋于饱和,可引起约603 Hz不稳定振动的发生。该振动不仅可以激发扣件弹条第3阶模态,还可导致钢轨波磨。当列车以300 km/h速度运行时,波磨激励的强迫振动也可导致弹条共振。轨下垫板静刚度、扣件预紧力对轮轨滑动引起的603 Hz不稳定振动发生趋势的影响较小。
康熙陈光雄何俊华宋启峰禄盛
关键词:高速铁路钢轨波磨
关于复合式微动的研究被引量:29
2001年
在新型径向微动试验装置上 ,改变试样的倾斜角度 ,实现了径向微动和切向微动的复合 .考察了 GCr15钢球 /2 0 91铝锂合金在倾斜 30°和 45°以及不同外加载荷条件下的复合微动损伤行为 。
朱旻昊周仲荣
关键词:微动磨损径向微动复合微动
列车在平直道和上坡道运行时轮轨间的粘着特性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JD-1型轮轨模拟试验机模拟了列车在平直道和上坡道运行时,在干态、水介质、污油介质工况下轮轨间的粘着特性。结果表明:在干态、水介质和污油介质工况下,在上坡道运行时的轮轨间的粘着系数与平直道运行时的相比分别约下降了46%,50%和24%;在平直道运行时,污油介质工况下模拟轨表面的磨痕最窄、磨损最小,水介质工况下的次之,干态工况下的磨痕最宽、磨损最大;在上坡道运行时,水介质工况下的磨痕最窄、磨损最小,干态工况下的次之,污油介质工况下的磨痕最宽,磨损最大。
王海洋申鹏刘启跃郭俊
关键词:磨痕钢轨
基于PLINT微动磨损试验机的夹具设计与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在进行微动磨损试验时,由于试验材料(核电Inconel690传热管)价格昂贵,因此需要设计出一套既节省材料、又可以满足试验研究要求的夹具。通过了解整套微动试验系统和试验流程,从夹具材料选择、尺寸设定、配合安装条件和试验应用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测量和计算制定出合理的设计加工方案。夹具设计采用Pro/Engineer三维辅助设计软件进行三维建模、采用CAD二维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工程图绘制,然后通过线切割机、数控铣床、钻床的综合应用,最终完成整套夹具的设计、制造加工。
杨凯徐涛祁学潮
关键词:夹具核电
齿轮塑性变形失效的安定极限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为研究直齿圆柱齿轮优化设计中残余应力对齿轮材料塑性极限的影响,基于Hertz接触理论和齿轮局部坐标下的弹塑性接触模型,分析了直齿圆柱齿轮啮合过程中的弹性接触应力、残余应力及弹塑性接触应力.根据第三强度理论,导出齿轮材料在弹性状态下弹性极限约为简单拉压屈服极限的1.6倍;根据安定极限理论,考虑齿轮啮合过程产生的残余应力对齿轮材料的强化作用,得到弹塑性状态下齿轮接触的静力安定极限约为简单拉压屈服极限的2.3倍;与弹性极限相比,将静力安定极限作为齿面出现塑性变形的失效判据,齿轮材料的许用应力提高了约50%.
廖海平刘启跃
关键词:齿轮塑性变形安定极限残余应力
TiN涂层的冲击微动磨损
研究了TiN涂层及其基体材料(45钢)的冲击微动的摩擦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TiN涂层有比基体好的冲击微动承载能力,磨损量也明显低于基体,说明TiN涂层有很好的冲击微动磨损抗力。SEM 分析表明,TiN涂层的冲击微动磨损...
朱旻昊周仲荣陈光雄
关键词:微动磨损TIN涂层
文献传递
不同含量纳米TiN润滑油对GCr15钢球/球摩擦副的润滑及自修复性能的研究
使用MRS-10A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在不同含量的纳米TiN添加剂润滑油条件下,对GCr15钢球进行长磨试验,研究其润滑及自修复性能。并利用光镜测量系统测量磨斑直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OLS1100绘出磨斑局部的三维形貌、...
谢先东阮亭纲王文健刘启跃
关键词:润滑自修复
文献传递
不同温度下砷化镓表面摩擦诱导选择性刻蚀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摩擦诱导选择性刻蚀的方法,可在砷化镓表面加工一系列的纳米结构;该纳米加工方法无需掩膜,且加工效率高、成本低,具有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研究砷化镓表面摩擦诱导选择性刻蚀的特性,优化加工参数,本文作者在不同温度下利用H_2SO_4-H_2O_2溶液对砷化镓表面进行选择性刻蚀,考察了刻蚀后所形成的凸起高度及砷化镓表面粗糙度随刻蚀时间和刻蚀温度的变化规律,阐释了温度对砷化镓表面刻蚀的影响机制;最后从加工高度和表面粗糙度着眼,探讨了砷化镓表面摩擦诱导选择性刻蚀的最佳条件.本研究为砷化镓表面选择性刻蚀加工的条件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高健余丙军金晨宁肖晨钱林茂
关键词:温度砷化镓AFM
共4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