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 作品数:41 被引量:248H指数:11
- 相关作者:冯伟刘伯祥于紫张楠葛博更多>>
- 相关机构: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 狄更斯小说中的“边缘人物”与维多利亚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被引量:19
- 2008年
- 在英国维多利亚社会中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阶级身份上看,它属于下层中产阶级,从社会生存状态上看,它是被边缘化了的一个社会群体,常常为主流社会所忽略;然而在狄更斯笔下,它却是最生动活跃的群体。虽然国内外对狄更斯其人其作的评论可谓是汗牛充栋,但对这些生动活泼的边缘人物却甚少关注,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新历史主义研究策略对狄更斯小说中这些边缘化人物进行重新审视,由此以揭示这一群体独特的阶级身份特征,展示它的特殊生存状态,并力图在意识形态层面上阐释它所揭示的思想意义。
- 李增
- 关键词:颠覆
- 英语专业高年级影视课教学被引量:14
- 1997年
- 影视教学是一种视听并用、音像同步的媒体教学。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的积极性,强化教学过程,而且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那么如何发挥影视课的优势,把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影视课上好?如何有效地发挥电教设备的作用,最终实现影视的教学目的?本文就这些问题主要谈以下4点:1、坚持“视听说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语言学习与艺术鉴赏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教师的精讲指导与学生的主动实践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精泛结合”的原则。
- 赵英玲
- 关键词:英语专业视听说语言材料高年级语言环境鉴赏能力影视艺术
- 《所罗门之歌》:“追寻”的故事被引量:16
- 2001年
-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使她跻身于美国当代最伟大作家的行列。该书被认为是在《看不见的人》之后内容最扎实的一部美国黑人小说。通过分析主人公奶人的成长过程 ,探讨小说“追寻”的主题 :对真实姓名、文化传统及人性的追寻。
- 张颖
- 关键词:追寻文化传统人性
-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乔伊斯──从乔伊斯的“死者”说起被引量:4
- 2003年
- 本文主要从“死者”入手 ,在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下探讨乔伊斯是如何从地理维度和语言谱系两个方面探索爱尔兰的民族性问题 ,进而揭示乔伊斯对待民族这一问题的独特态度 。
- 李增王云
- 关键词:乔伊斯后殖民主义民族性
- 《暴风雨》中米兰达的意向性感受
- 2024年
- 在《暴风雨》中,米兰达对陌生人的理解总是错误百出,但其朝向他者的“打开”,却代表着人类面对价值世界的意向性感受。米兰达与腓迪南的结合,象征性地结束了上一代人的仇恨对抗,重新奠定了米兰与那不勒斯两国邦交的政治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爱人之间“我爱你”的宣言,也是从“事件”过渡到一个通向“二”的“真理”构建。抛开人类个体能够独善其身的幻觉,回归自我与他者不断相遇的主体间性或跨主体性,也许能够提供一条走出身份政治之伦理困境的出路。
- 冯伟
- 关键词:《暴风雨》
- “都是些空话,空话,空话”——《哈姆雷特》的悲恸书写被引量:2
- 2020年
- 中世纪炼狱的消失对于早期现代欧洲社会的死亡观念造成了极大冲击,葬礼在抚慰生者方面的功效也可谓差强人意。父亲的逝世与母亲的再嫁引发了哈姆雷特巨大的悲恸情绪却难以言表。年轻的哈姆雷特,无论他的眼睛落在哪里,看到的都是污秽、疾病、罪恶和生命的无意义。本文认为,哈姆雷特的"不作为"既不是出于所谓复仇的伦理禁忌,也不是犹豫的性格,或是俄狄浦斯情结等内心隐秘,而是因为一切行动都难以满足他对生命意义的渴望和情感寄托。另一方面,作为复仇手段的"戏中戏"令哈姆雷特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怀疑论,从乡村巡演回来的戏班子成为哈姆雷特唯一善待的对象,也是他能够取得某种程度情感认同的对象。
- 冯伟
- 关键词:《哈姆雷特》戏中戏
- 论《银雀》中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新生代美国黑人女作家塔雅丽·琼斯的第三部作品《银雀》,记录了两个黑人女孩从懵懂幼稚到成熟睿智的蜕变与成长过程,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亲子关系的样貌。本文运用McMaster家庭功能理论,结合美国黑人历史以及当代黑人女性的书写语境,分析了亲子关系对于成长中的黑人儿童特别是黑人少女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父亲缺位和淡漠疏离的父女关系对儿童成长,特别是在自我认同、异性交往方面产生消极影响,而母亲的关爱和亲密健康的母女关系在肯定自我价值、传承黑人母亲身份内涵方面带来积极影响,从而能够弥补父亲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儿童最终得以健康成长。琼斯在《银雀》中一如既往地关注儿童成长问题,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
- 闫涵张宏薇
- 关键词:亲子关系儿童成长家庭功能
- 唯科学主义与极权主义双重挤压下的人性危机——论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被引量:13
- 2010年
-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阿道斯.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历来以其精确的预言性和丰富的趣味性为读者所青睐。然而,赫胥黎的真正意图并非是对未来世界的预言,而是对现存社会的讽刺,讽刺的对象是人们对于唯科学主义的盲目崇拜和极权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因为过于崇尚唯科学主义导致人的全面"异化",因为实行极权主义,自由与民主受到戕害。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期待藉此唤起人们对社会深层问题的关注,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更加充满人性光辉的、和谐的社会。
- 李增刘英杰
- 关键词:《美丽新世界》讽刺唯科学主义极权主义
- 翻译理论“一分为三”的视域被引量:29
- 2010年
- 中西方理论界习惯于"一分为二"的方法论,也形成了二分的世界观,对"一分为二"的误解以及因此造成的思维定势产生了无尽的争执和众多的弊害。引入中国理论界的西方翻译理论存在着二分对立的倾向,进而又造成中国固有的理论传统被简化、遮蔽的后果。出路之一就是重视"一分为三"的辩证思维。它具有深厚的中国哲学基础,在翻译实践中有实例佐证,在译论史上又有理论基础。它既是理论视域,又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翻译理论呼唤范式转变,然而只有当将"一分为三"当作一个必要的理论前提时方可实现。
- 庞秀成
- 关键词: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翻译理论视域范式转变
- 诗人、超灵与“解救万物的诸神”——爱默生论莎士比亚及其内在悖论
- 2022年
- 19世纪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对莎士比亚的持续关注,既不是出于猎奇或盲目崇拜心理,也不是纯粹文学批评意义上的作家作品研究,而是为了阐述和建构其超验主义哲学体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哲学和意识形态话语,并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在爱默生评论和建构莎士比亚形象过程中有两大关键问题:一个是探究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的奥秘,另一个则是其如何让每个美国读者都成为莎士比亚的雄心。此两种情怀无不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哲学立场息息相关。
- 冯伟
- 关键词:爱默生莎士比亚诗人超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