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作品数:91 被引量:513H指数:12
相关作者:王子敬周洁何宏胜关珊珊张超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生物学
  • 19篇化学工程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7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冶金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蛋白
  • 10篇基因
  • 9篇小球藻
  • 9篇活性
  • 7篇降解
  • 6篇藻毒素
  • 6篇生物降解
  • 6篇微囊藻
  • 6篇微囊藻毒素
  • 5篇蛋白酶
  • 5篇蛋白酶体
  • 5篇微生物
  • 5篇细胞
  • 5篇活性研究
  • 4篇蛋白质
  • 4篇芽孢杆菌
  • 4篇烟酸
  • 4篇水华
  • 4篇蓝藻
  • 4篇白质

机构

  • 91篇北京科技大学
  • 6篇清华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生...
  • 4篇北京化工大学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石油学院...
  • 2篇广东绿百多生...
  • 1篇国家蔬菜工程...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南开大学
  • 1篇韦恩州立大学
  • 1篇包头稀土研究...
  • 1篇国家体育总局
  • 1篇新时代健康产...

作者

  • 36篇闫海
  • 18篇罗晖
  • 15篇吕乐
  • 12篇常雁红
  • 10篇钟广蓉
  • 8篇尹春华
  • 7篇弓爱君
  • 7篇王子敬
  • 7篇许倩倩
  • 6篇时国庆
  • 6篇肖宝清
  • 6篇孙清
  • 6篇杨晓静
  • 6篇杨帅
  • 5篇于慧敏
  • 5篇王海鸥
  • 5篇杜宏武
  • 5篇张怀
  • 5篇魏巍
  • 4篇邱丽娜

传媒

  • 7篇现代化工
  • 6篇环境工程学报
  • 4篇金属世界
  • 4篇医学动物防制
  • 3篇生物技术通讯
  • 3篇化学与生物工...
  • 3篇第十届全国化...
  • 3篇第五届全国化...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精细石油化工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化工学报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科技导报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环境污染治理...
  • 2篇生物工程学报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中国毒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24篇2010
  • 30篇2009
  • 17篇2008
  • 9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入β半乳糖苷酶的细胞
2009年
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探讨了定量检测植入β-半乳糖苷酶细胞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彩色图像分割中常用的HSV颜色模型方法,较难检测出植入少量β-半乳糖苷酶的细胞;常用的绿色特征提取方法(2G-R-B方法),也不适应于β-半乳糖苷酶的检测。二是所提出的G-R方法是植入β-半乳糖苷酶细胞特征检测的有效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取植入β-半乳糖苷酶较多的细胞,而且同样可以检测出植入β-半乳糖苷酶较少的细胞,并且处理过程简单,处理速度快。
刘飒李雪
关键词:Β-半乳糖苷酶数字图像处理彩色图像分割
小麦在铜、镉胁迫下体内含巯基物质对解毒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将小麦幼苗分别放在含有100μmol/L Cu2+的培养液和100μmol/LCd2+的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其体内重金属含量、丙二醛(MDA)、植物螯合肽(Pc)和谷胱甘肽(GSH)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铜、镉胁迫下,小麦体内重金属含量逐渐增加,尤以根中增加明显,约75倍,而叶中增加较少,为2~5倍;无论是在根中还是在叶中,镉的含量都高于铜的含量;铜、镉胁迫下小麦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都高于根部无论是铜胁迫还是镉胁迫下,小麦体内叶片的GSH含量均高于根部,而PC含量均低于根部。
王海鸥钟广蓉刘晓峰弓爱君李晓晶
关键词:小麦植物螯合肽
植物源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分子对接研究
2009年
利用Autodock分子对接软件预测了左旋紫草素、雪胆甲素、靛玉红、高三尖杉酯碱、脱水穿心莲内酯5种化合物与蛋白酶体β5亚基的结合能力,并考察了上述5种化合物对纯化20S蛋白酶体糜蛋白酶样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化合物和蛋白酶体β5亚基的预测结合自由能与实测的抑制活性线形相关。证明分子对接技术是筛选蛋白酶体抑制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钟广蓉邓乾民李星月林森孙清时国庆
关键词:蛋白酶体抑制剂分子对接抗癌药物
D-氨基酸氧化酶与麦芽糖结合蛋白和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融合表达被引量:5
2008年
D-氨基酸氧化酶(DAAO)是一种重要的工业酶。为了进一步提高DAAO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和活性表达,分别构建了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和透明颤菌血红蛋白与三角酵母DAAO(TvDAAO)的N-端融合蛋白。其中,MBP融合蛋白MBP-TvDAAO在组成型(JM105/pMKC-DAAO)和诱导型菌株(JM105/pMKL-DAAO)中表达时,目标蛋白的可溶性表达量分别达到全细胞蛋白表达量的28%以上和17%左右,比无MBP融合的对照菌株BL21(DE3)/pET-DAAO分别提高3.7和1.8倍;但其酶活水平显著下降。VHb融合蛋白VHb-TvDAAO在重组菌BL21(DE3)/pET-VDAAO中摇瓶诱导表达时,DAAO酶活达到了3.24u/mL,比对照菌株BL21(DE3)/pET-DAAO提高了约90%。
于慧敏马现锋罗晖文程沈忠耀
关键词:D-氨基酸氧化酶透明颤菌血红蛋白
罗非鱼治理蓝藻水华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为有效控制蓝藻水华污染提供方法支持。[方法]通过现场设置围隔研究利用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污染的效果。[结果]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蓝藻颗粒浓度在5 d后下降到4.0×105/ml,而空白对照组(CK)蓝藻颗粒浓度基本维持在1×106/ml。与CK相比,投放罗非鱼组水体中亚硝酸氮下降迅速,4d后降低到0.02 mg/L。罗非鱼对水体中硝酸氮和磷酸根的去除作用更为显著,分别在2 d后和4 d后降低到基本检测不出。对于水体中氨氮的浓度,罗非鱼的影响则不明显。[结论]高密度投放罗非鱼能显著减少水体中的蓝藻,迅速降低水体中硝酸氮、亚硝酸氮和磷的含量。
尹春华宣劲松吕乐闫海
关键词:蓝藻水华罗非鱼
藤黄节杆菌β-1,3-葡聚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及表达被引量:3
2010年
以藤黄节杆菌基因组为模板,克隆获得β-1,3-葡聚糖酶基因,分别构建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与pBAD18上,诱导获得高效表达,粗酶液对酵母多糖的裂解活性达到161 U/mL。在裂解酵母试验中,粗酶液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研究中得到一株突变株,其对于研究β-1,3-葡聚糖酶在裂解酵母中多糖结合域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价值。
薛伟罗晖常雁红苏厚波孙远兴
酶法维生素改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9年
主要针对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三种典型维生素,介绍了国内外酶法合成维生素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三种维生素酯类的不同合成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指出了其良好的市场前景。
刘江帆尹春华王书琪
关键词:维生素
大肠杆菌ptsHI-crr基因的敲除及其对苯丙氨酸生产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L-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是重要的食品和医药中间体。利用大肠杆菌发酵葡萄糖生产苯丙氨酸时,对葡萄糖转运起重要作用的磷酸烯醇丙酮酸糖磷酸转移酶系统(PTS)对苯丙氨酸产量有很大影响。由ptsHI-crr操纵子编码的磷酸组氨酸载体蛋白(HPr),酶I(EI)和酶IIAGlc是PTS的必要组分,通过敲除ptsHI-crr得到PTS缺陷菌株,可以使葡萄糖代谢更多地流向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采用Red同源重组技术将大肠杆菌染色体上的ptsHI-crr基因替换为四环素抗性基因,得到PTS缺陷菌株。该菌株在以葡萄糖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摇瓶培养,菌密度为对照菌株的2.7倍,苯丙氨酸产量为对照菌株的6.3倍。
张怀于立涛
关键词:基因敲除L-苯丙氨酸RED同源重组
Rhodococcus rhodochrous tg1-A6腈水解酶的定向改造
来自Rhodococcus rhodochrous tg1-A6的腈水解酶具有较高的催化腈化合物的能力,对其重组大肠杆菌BL21(DE3)/pET-Nit,本文采用定向进化的方法对该腈水解酶进行改造以提高腈水解酶的活力。...
马金伟罗晖常雁红卫海珍周北海
关键词:腈水解酶定向进化羟基乙腈重组质粒
文献传递
微囊藻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7年
蓝藻水华污染造成的最主要危害之一是产生和释放以微囊藻毒素(m icrocystins,MCs)为主的多种藻毒素,其在饮用水中的存在可以导致人类癌症,因此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从MCs降解微生物菌种、酶催化降解途径和降解基因3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MCs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闫海张超魏巍张宾吕乐张立娟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生物降解降解途径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