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佛山大学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作品数:7 被引量:186H指数:6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额济纳
  • 3篇额济纳绿洲
  • 2篇植被
  • 2篇沙丘
  • 1篇东亚季风
  • 1篇东亚季风区
  • 1篇遥感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退化
  • 1篇沙尘
  • 1篇沙尘暴
  • 1篇沙漠化
  • 1篇沙漠化过程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变迁
  • 1篇生物生产力
  • 1篇驱动力
  • 1篇泾河流域
  • 1篇物种
  • 1篇物种多样性

机构

  • 7篇佛山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李森
  • 4篇李保生
  • 2篇杨萍
  • 2篇魏兴琥
  • 2篇温小浩
  • 2篇欧先交
  • 1篇李凡
  • 1篇董玉祥
  • 1篇毕晓丽
  • 1篇葛剑平
  • 1篇洪军
  • 1篇孙武
  • 1篇陈怀顺
  • 1篇王兮之
  • 1篇曾兰华
  • 1篇高尚玉
  • 1篇张春来
  • 1篇索安宁
  • 1篇强明瑞
  • 1篇姚春霞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5篇2005
  • 2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额济纳绿洲沙尘暴沉积的物质特征被引量:1
2005年
考察了额济纳绿洲内广泛分布的沙丘,并采集了称之“额济纳剖面”的典型沙丘不同粒级的样本263个,进行了25个化学元素的分析以及11个14C的测定.结果表明,该沙丘是距今2500年以来多次沙尘暴堆积的沉积记录.褐黄色风成沙层类似我国内陆沙漠沙,该地沙漠风沙流的产物;黄土状亚沙土与黄河中游的沙黄土、现代沙尘堆积极其相似,且结合历史时期“雨土”资料,说明其是沙尘暴的叠加产物;含红柳枯枝落叶的沙层则是兼有前两者成分的混合堆积.
温小浩李保生李森欧先交
关键词:额济纳绿洲沙尘暴粒度沙丘
2.5 ka BP以来额济纳绿洲沙丘的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过程被引量:15
2005年
额济纳绿洲位于我国极端干旱区,该地额济纳剖面(41°46.36'N,101°09.26'E)的地层含1层现代流动沙丘、8层古流动沙丘、18层古半固定沙丘、14层古固定沙丘、2层沙质弱成土和2层沙黄土-亚沙土。根据对该剖面11个14C年代样品测试和263个粒度样品的分析结果,本文确定了这套以沙丘沙沉积为主的沉积序列主要是2.5 ka BP以来气候一风沙地貌过程的产物,并详细讨论了自那时以来不同沉积类型的粒度及其Mz、σ和SC/D等分布规律和成因问题。这一研究结果表明:①额济纳剖面古流动沙丘沙、古半固定沙丘沙和古固定沙丘沙无论在粒度组成还是在Mz、σ分布上,都分别与现代流动沙丘沙、半固定沙丘沙和固定沙丘沙颇为相似,这为该剖面沙丘类型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对这三类沙丘沙而言,沙黄土-亚沙土和沙质弱成土的沙物质含量显著降低,而粉沙和粘土含量明显增高,显示出沙丘嗣后的较强的成土作用和一定的土壤化过程。②该剖面古流动沙丘沙或古半固定沙丘沙与上覆的古固定沙丘或沙黄土-亚沙土或者是沙质弱成土可以构成11.5个沉积旋回,其每一个旋回又表现为颗粒由粗变细,Mz(Φ)、SC/D由小到大和σ显示的由分选好到变差的粒度旋回变化,代表了一个“沙漠化”时期被嗣后的“绿洲化”时期替代的正逆交替变化过程。③2.5 ka BP以来额济纳绿洲经历了11.5个旋回的“沙漠化”与“绿洲化”的生态环境变迁,在时间上具有若干百年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其驱动因子主要与自那时以来东亚冬夏季风交替演变有关。
温小浩李保生李森欧先交姚春霞罗开利曾兰华
关键词:额济纳绿洲粒度特征流动沙丘成土作用生态环境变迁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被引量:76
2004年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 ,绿洲萎缩 ,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沙漠化过程和土壤盐碱化过程构成的地表动力学过程。导致额济纳绿洲荒漠化的驱动力是区域气候暖干化、强盛的风蚀侵蚀力、上中游过度开发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和额济纳绿洲内的“三滥”活动等。荒漠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 5 9.2 76 %和 2 8.0 83% ,反映出绿洲荒漠化驱动因子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其主导驱动因素。内在、外在驱动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耦合性是绿洲荒漠化的区域机制 ,驱动力因子团的互动激发作用形成荒漠化的动力机制 ,驱动力与荒漠化土地间的响应形成正反馈机制 ,三种作用机制组合成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李森李凡孙武李保生
关键词:额济纳绿洲驱动力
超载放牧与那曲地区高山嵩草草甸植被退化及其退化指标的探讨被引量:55
2005年
对那曲地区中部高山嵩草草甸不同超载程度草地植被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那曲地区中部高山嵩草草地超载严重,从定居点至放牧最远点,放牧压力逐渐降低,定居点附近超载高达3.73倍,超载最轻的草地也达到1.75倍;超载草地的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地上现存生物量都显著低于围栏禁牧区;随超载程度的加大,莎草科植物、耐旱的杂类草、牲畜不喜食和不食的植物种有增加的趋势;综合分析超载下植被的不同特征变化并与现有的高寒草甸、草原类退化草地分类指标体系比较,初步认为,那曲地区的高山嵩草草甸都呈现退化加剧的趋势,已达到重度-中度退化程度,极重度超载区达到重度退化程度,重度和中度超载区达到中度退化程度,其比例分别达到9%和91%,远大于1996年的调查数据。
魏兴琥杨萍李森陈怀顺
关键词:超载植被退化
西藏沙漠化典型分布区沙漠化过程中的生物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被引量:11
2005年
阿里地区狮泉河谷、日喀则江当河谷阶地和安多错那湖东侧是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分布比较集中的3个典型区,并代表了西藏高原3个不同的生物气候带。为确定沙漠化对植被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选择这3个典型区内代表沙漠化发展过程的不同地貌类型为调查样地。结果表明:沙漠化造成3个典型区植被盖度显著降低,尤其从潜在沙漠化土地到固定沙丘或半固定沙丘,植被盖度下降幅度最大;3个典型区的现存生物量同样随着沙漠化过程显著降低。同时,沙漠化造成狮泉河谷和江当河谷阶地多年生灌木物种消失,流动沙丘仅有少数一年生植物分布;沙漠化造成原有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发生变化,尤其在固定沙丘逐渐活化,形成流动沙丘的过程中,丰富度指数显著下降。3个典型区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沙漠化前期和后期表现不同,但从固定沙丘至半流动沙丘均为显著性下降趋势。总体而言,从潜在沙漠化土地到流动沙丘,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降低。
魏兴琥杨萍李森董玉祥张春来
关键词:沙漠化生物生产力物种多样性
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气候快速变化事件被引量:21
2004年
通过对中卫剖面和米浪沟湾剖面的年代学与高分辨率气候地层记录的研究,认为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发生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它可分辨出古仙女木、波令、老仙女木、阿勒鲁德、IACP 和新仙女木等6个气候阶段,并可与格陵兰冰心(GISP2)检出的6个气候阶段相对比。气候快速变化事件以快速变化、不稳定、多波动为特征,表现为冷干—暖湿—冷干—凉湿—暖干—冷干—冷湿的交替变化。冰消期冬、夏季风有较为复杂的消长关系,冰阶时二者互为消长,间冰阶时并不完全互为消长。冬季风在波令和阿勒鲁德暖期较新仙女木冷期强盛,这是北半球高纬度海区海冰面积在暖期缩小、冷期扩大而影响亚洲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暖期增强、冷期减弱的结果;夏季风则与格陵兰冰心δ^(18)O 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其强弱与北半球高纬地区有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不是通过季风锋面降水带建立起来的,而可能是海冰面积变化导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爆发造成的。
李森强明瑞李保生高尚玉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季风区海冰ENSO
基于遥感的泾河流域植被覆盖格局分析被引量:7
2005年
快速、准确的获取流域植被覆盖状况信息是进行生态恢复与建设的重点。以MODIS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泾河流域各个子流域的植被覆盖程度进行了对比评价,在此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各个子流域的植被覆盖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北部的环江、东川、蒲河等子流域植被覆盖程度普遍较低,需要重点保护;流域东南部的 河、达奚河、三水河、城固河、四郎河、干流区等子流域的上游局部山地植被覆盖比较好,但广大的下游黄土丘陵区植被覆盖中等,破碎化严重。且退化植被呈零散状广泛分布,应成为流域植被建设的重点区域。
索安宁王兮之洪军毕晓丽葛剑平
关键词:泾河流域景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