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作品数:320 被引量:2,494H指数:25
相关作者:李维波方媛媛郭荣涛黄臣军罗佳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62篇期刊文章
  • 5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6篇天文地球
  • 104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电子电信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22篇盆地
  • 55篇储层
  • 35篇油气
  • 29篇碳酸
  • 29篇碳酸盐
  • 26篇盐岩
  • 26篇碳酸盐岩
  • 26篇准噶尔盆地
  • 24篇地质
  • 24篇砂岩
  • 21篇塔里木盆地
  • 18篇孔隙
  • 16篇白云岩
  • 15篇盆地南缘
  • 15篇准噶尔盆地南...
  • 15篇南缘
  • 14篇致密砂岩
  • 13篇松辽盆地
  • 12篇古地理
  • 10篇岩相

机构

  • 320篇北京大学
  • 79篇中国石油天然...
  • 28篇中国石油化工...
  • 26篇中国地质大学...
  • 18篇中国石油
  • 1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1篇中国石化胜利...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9篇中国石化
  • 8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地震局
  • 6篇教育部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6篇中国地质调查...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国土资源部
  • 5篇中国科学院力...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5篇怀俄明大学

作者

  • 73篇李江海
  • 48篇刘波
  • 44篇吴朝东
  • 33篇师永民
  • 20篇张学丰
  • 20篇石开波
  • 17篇李维波
  • 17篇王洪浩
  • 16篇何川
  • 16篇侯贵廷
  • 13篇关平
  • 12篇谭玉阳
  • 11篇刘钰洋
  • 11篇刘红光
  • 10篇高计县
  • 9篇毛翔
  • 9篇潘文庆
  • 8篇郭荣涛
  • 8篇房亚男
  • 8篇周肖贝

传媒

  • 40篇北京大学学报...
  • 22篇天然气地球科...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1篇石油学报
  • 10篇地质学报
  • 10篇沉积学报
  • 9篇地学前缘
  • 8篇新疆石油地质
  • 8篇岩石学报
  • 8篇油气地质与采...
  • 7篇地质科学
  • 7篇石油实验地质
  • 7篇科学技术与工...
  • 6篇石油勘探与开...
  • 6篇石油地球物理...
  • 6篇古地理学报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大地构造与成...
  • 5篇第四届中国石...
  • 4篇中国地质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10篇2021
  • 24篇2020
  • 24篇2019
  • 28篇2018
  • 34篇2017
  • 23篇2016
  • 31篇2015
  • 43篇2014
  • 29篇2013
  • 23篇2012
  • 21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1994
3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不同震源机制的黏弹各向异性微地震波场模拟被引量:14
2017年
考虑到介质的复杂性和微地震震源的多样性,基于黏弹各向异性波动方程和地震矩张量,通过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进行了微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并分析了微地震信号的传播特性和偏振特性。研究表明:1双力偶成分(DC)源产生的能量主要分布在V_y分量的qS波上,而各向同性(ISO)源和补偿线性矢量极偶成分(CLVD)源产生的能量主要分布在V_x和V_z分量的qP和qS波上,且CLVD源相对于ISO源能激发出更强的qS波;2介质的黏弹性会导致振幅和波形改变,对qS波更是如此。对于各向异性介质,在三种基础源的模拟结果中都能观测到剪切波分裂现象,在黏弹性情况下剪切波分裂更为明显;3当存在CLVD源时,在不同的入射角范围内各类介质的偏振角出现突变现象,可以通过引起偏振角突变的入射角范围识别VTI介质。此外,黏弹性对微地震信号的偏振特征影响较小。
姚振岸孙成禹唐杰唐杰
关键词:微地震地震矩张量震源机制有限差分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马六段白云岩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鄂尔多斯盆地马六段在盆地大部分地区被剥蚀,仅在盆地周缘地区分布,因此,有关该盆地马六段白云岩成因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马六段白云岩岩石学特征、阴极发光特征、微量元素特征以及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马六段白云岩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南部马六段白云岩主要由细-中晶白云岩组成,白云石具"雾心亮边"结构,阴极发光呈暗红色光。微量元素总体上具有较低的Fe、Mn值,平均值分别为447×10-6和62×10-6,较高的K、Na值,平均值分别为517×10-6和252×10-6,以及中等含量的Sr元素值,平均值为155×10-6。δ13C值平均为-0.617‰,δ18O值平均为-7.6‰,以上特征均反映出海源流体特征。白云石的"雾心"和"亮边"结构中微量元素含量相差不大,认为是在相同成岩环境的不同成岩阶段形成,其中"雾心"形成于浅埋藏环境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而"亮边"是在深埋藏环境下对早期白云石的调整和加强。
刘丽红刘丽红王春连杜治利唐跃韩淼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自流井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被引量:9
2021年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是陆相页岩气的主要研究层段之一,目前正处于勘探攻关的重要阶段。页岩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储层储集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明确页岩气富集机理的关键。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全岩X衍射、N_(2)吸附-高压压汞孔径联合实验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多种实验测试方法对其孔隙结构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自流井组页岩粘土矿物含量高,介于38.8%~67.3%,平均为52.8%。孔隙类型以矿物基质孔隙为主,有机质孔次之,微裂缝局部发育;N_(2)吸附滞后环反应主要发育平行板状狭缝型孔隙,同时含有少量墨水瓶型孔;主要孔径分布区间为中孔,大安寨段与东岳庙段相比,由于微孔比例偏低,宏孔比例偏高,所以中值孔径与孔体积较大、比表面积相对较小。自流井组页岩储层孔体积与比表面积主要由粘土矿物决定,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TOC呈负相关或无关,主要由于有机质内镜质体与丝质体不发育孔隙,以及可溶有机质对孔体积和吸附位的占据。研究成果对研究区陆相页岩气的研究与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姜涛姜涛刘光祥金之钧刘全有刘光祥王鹏威胡宗全杨滔王冠平
关键词:孔隙结构四川盆地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中侏罗统物源分析——来自重矿物、元素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
2024年
【目的】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地区广泛出露侏罗纪残留地层。由于后期强烈改造,该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被严重破坏,其残留凹陷原始沉积关系、原型盆地发育及展布规律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方法】通过对该地区中侏罗统碎屑岩样品的重矿物Q型聚类分析、全岩地球化学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进行了系统物源分析,并结合古构造背景、地层与沉积相特征,对该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与结论】(1)中侏罗世,可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沉积体系,各沉积区重矿物组合、全岩地球化学以及碎屑锆石年龄特征相异;(2)研究区物源母岩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混有不同程度的再旋回沉积岩;(3)物源区岩石的成因以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为主,且普遍受到两期岩浆事件(200~300 Ma和400~500 Ma)的影响;(4)研究区与潜在物源区特征对比显示,A区物源主要来自柴北缘构造带,少量物源来自欧龙布鲁克古地块;B区物源主要来自北偏东方向的南祁连地体;C区和D区物源主要来自近物源供给,推测为北方向的古隆起;E区物源主要来自东部东昆仑鄂拉山附近;(5)研究区在大煤沟组第五段时期,发育多个小型分隔型湖盆,而到了大煤沟第七段时期,小柴旦—红山地区和霍布逊地区湖盆连通,成为统一湖盆。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柴达木盆地侏罗纪演化,指示青藏高原北缘盆山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指导柴北缘东段油气勘探具有科学意义。
呼其图关平王大华李世恩肖永军张驰白璐张济华
关键词:中侏罗统物源分析重矿物组合元素地球化学
基于砂岩三维数字岩心图像的图像处理与相划分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CT成像设备的发展和普及在石油工程、地球科学、地质学等领域和学科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T扫描成像可以在样本无损的条件下岩心等进行扫描重构获得的三维数字岩心图像,可以较为清楚的反映岩心内部结构;同时,基于CT扫描的岩心三维图像的分析,为油藏驱替原理分析和油田生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主要基于某砂岩岩心CT扫描后的重构灰度图,开发了一套应用于石油工程领域砂岩三维数字岩心图像的处理方法。首先,对图像处理过程中所应用的滤波和蒙版处理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次,详细介绍各图像滤波和蒙版处理方法的原理与其在三维数字岩心图像上的应用;最后在处理优化的图像之上,运用区域限定和活动收敛轮廓的方法,从而获得适用于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分析的分相图像,将原始的数字岩心灰度图像划分成为了含孔隙、颗粒骨架和泥质三相的相划分图像。
刘培刚刘钰洋潘懋陈曦张驰李兆亮郭艳军
关键词:图像处理
显生宙全球古板块再造及构造演化被引量:38
2014年
基于前人对全球古板块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最新的古地磁数据库和ArcGIS方法,辅以洋壳扩张、俯冲带以及区域构造等研究成果,完成了对显生宙以来全球古板块的再造及构造演化探讨。相比前人研究,本系列图件采用了最新数据,加强了高质量数据在板块再造中的权重,并通过"幔源法"对部分板块的古经度进行了校正,同时细化了对中国3大陆块的研究。全球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涉及到潘诺提大陆、冈瓦纳大陆、劳俄大陆、泛大陆的聚合和裂解旋回及多个大洋盆地的扩张和闭合。中生代一新生代以来不同构造域的发育与消亡在时空上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造成洋陆格局的变迁和大陆面积的持续增加。不同板块的聚合过程常伴随长距离漂移、大幅度旋转运动以及聚合后的减速。新、老超大陆之间以翻夹模式裂解和聚合,即随着超大陆内部裂解、扩张,外侧聚敛、旋转,逐渐发生内、外板块边界的转折。泛大陆构造格局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二叠纪规模最大,其形态不完整,有扇状洋盆缺口(古特提斯洋)持续扩张以及板内走滑运动调整。泛大陆聚合过程中至少出现4种板块汇聚碰撞方式:追尾式碰撞、侧向式碰撞、错车武碰撞和拥堵式碰撞。
李江海王洪浩李维波周肖贝
关键词:显生宙泛大陆冈瓦纳构造域
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热液硅质结核特征及页岩油意义
2023年
硅质岩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古环境、示踪热液循环和硅化过程等方面,并且对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地区芦草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X射线衍射、元素面扫、主微量元素、镜质体反射率、岩石热解和总有机碳分析等方法对芦草沟组硅质岩成因机制及油气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硅质结核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非常发育,主要由隐-微晶石英组成,指示结核为同沉积期形成。结核内部发育重晶石、锰菱铁矿、镍铁矿和蓝铜矿等热液矿物,并且稀土元素具有总量低、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和正Eu异常等特征,指示其为热液成因,说明二叠纪研究区存在间歇性热液活动。热液带来的营养元素和金属阳离子提高了古生产力和古盐度,促使底水还原性增强,有利于有机质富集。硅质岩中孔隙和裂缝发育,其中显著富集的石英提高了储层脆性,有利于压裂改造。硅质岩伴生的热液活动参与了有机质生烃演化,使页岩油黏度降低,可动性增强,有利于页岩油开发。
周家全王越宋子怡柳季廷成赛男
关键词:热液古沉积环境页岩油芦草沟组准噶尔盆地
哈密坳陷三叠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被引量:1
2013年
哈密坳陷三叠系是重要的烃源岩和储层,综合地震、测井、沉积和古生物等资料对其进行层序地层综合划分,将其分为1个二级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分别由3个体系域组成,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哈密坳陷三叠系主要发育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5种沉积相,其中曲流河三角洲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是主要的储集体发育相带,湖泊相是有利的烃源岩和盖层发育相带。早、中三叠世哈密坳陷中南部缓坡带广泛发育辫状河相,北部、西北部主要发育曲流河相;晚三叠世黄山街组和郝家沟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克拉玛依组沉积晚期哈密坳陷北部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相,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王军王军王军宋明水
关键词:层序地层三叠系
基于波形互相关的微地震事件初至拾取及校正
准确可靠的微地震初至拾取是井下微地震监测数据处理的一项关键步骤。初至误差的存在会使微地震震源定位结果产生较大偏差,进而影响后续的压裂裂缝解释。鉴于不同事件的能量、传播路径以及背景噪声存在差异,在相同特征判断条件下得到的初...
喻志超何川侯贵廷谭玉阳
关键词:微地震初至拾取
文献传递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高频旋回与古地貌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受区域性构造运动和古近纪特殊气候的共同影响,在英西地区沉积了一套陆相咸化湖盆混积岩,其特殊的相序组合对研究陆相咸化湖盆高频层序划分及古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地层主要为暗色细粒混积岩,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陆源碎屑、碳酸盐矿物和蒸发盐矿物组成,可以划分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蒸发岩三大岩石类型,分别为湖盆演化的淡化阶段、初始咸化阶段和咸化阶段产物。研究区目的层段识别出7个四级层序(Psq1~Psq7),除Psq1和Psq2不发育区域性盐岩层外,其他四级层序都由碎屑岩段、碳酸盐岩段、混积型蒸发岩段和区域性盐岩层组成,这也反映出气候及湖盆性质的逐渐演化。在四级层序约束下,根据盐岩层相对厚度,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的古地貌特征进行了恢复。Psq1和Psq2发育于湖盆演化的相对早期阶段,咸水湖范围非常有限。Psq3至Psq5沉积期间,湖水咸化程度逐渐增加,咸水湖范围不断扩大,在几个洼陷区沉积了大套厚层盐岩。Psq6沉积期间,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填洼补平,研究区地貌总体趋于平坦,高差幅度明显减小。至Psq7沉积期间,研究区西部逐渐退出深洼区,沉积中心开始向东发生迁移。
郭荣涛张永庶陈晓冬张庆辉王鹏崔俊姜营海李亚峰蒋启财刘波
关键词:高频层序下干柴沟组蒸发岩
共3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