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 作品数:39 被引量:197H指数:10
- 相关作者:沈正康冯永革王海洋郑中华贾科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利用断层应力积累探讨大地震发生的地点--以日本2011年东北9级大地震为例
- 大地震在哪里发生是地震预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反演GNSS观测数据得到的2011年日本东北9 级大地震前7年(2004—2010年)断层上的应力变化,我们发现了这次地震断层的孕震区。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孕震区的演化过程,本...
- 谢周敏蔡永恩吉岡祥一阿部大毅
- 海南地幔柱的地震观测证据
- 海南岛北缘及雷州半岛被新生代玄武岩覆盖,明显区别于华南板块和海南岛主体的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限于地震台站的分布,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南岛,提出在琼州海峡附近存在一个地幔柱。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北京大学理论与...
- 魏松峤金戈陈永顺
- 关键词:地震观测横波分裂
- 一种黏声波方程逆时偏移成像中的衰减补偿方法被引量:10
- 2018年
- 在存在强衰减介质的区域进行逆时偏移成像,需要既能补偿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振幅衰减,又能保持其相位不变的高效算法.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有限差分模拟进行声波衰减补偿的方法来实现考虑衰减的逆时偏移.这种方法以线性黏弹性体模型为基础,保持其复模量的实部不变,并采用多项式多级优化方法修正复模量的虚部,从而实现在保持相位不变的同时补偿振幅,进而有效提高偏移成像的清晰程度,尤其是对于介质对地震波衰减极为强烈的情形.这一方法在声波方程中只增加了整数阶微分算子进行修正,能够保证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求解,有利于进行高效的大规模细粒度并行计算和GPU加速计算.数值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很好地提高强衰减介质区域的偏移成像质量.
- 周彤胡文毅宁杰远
- 关键词:有限差分逆时偏移
- 利用双平面波干涉面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山西断陷盆地及鄂尔多斯地台三维速度结构被引量:14
- 2010年
- 本文利用了北京大学在山西地堑的34个台站以及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在鄂尔多斯地区46个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运用双平面波干涉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提取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开展台阵覆盖区三维速度结构反演,据此分析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区特征显著,山西断陷盆地和渭河断陷盆地的相速度整体偏低。鄂尔多斯块体在莫霍面以下有明显高速异常,表明该地块为构造稳定的克拉通块体,鄂尔多斯块体的岩石圈下界面在120~140km的深度左右。与此相反,山西断陷盆地和渭河断陷盆地地下70~120km左右均有低速异常,显示这两个地区构造活动活跃,这也与该区域历史上多次发生强震是相符的。
- 李鹏周仕勇陈永顺冯永革姜明明唐有彩
- 关键词:面波层析成像剪切波速度
- 大陆岩石圈流变结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被引量:18
- 2007年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理论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入.理论上,人们不仅认识到在构造运动中岩石圈介质是流变体而非简单的刚体性和弹性体;并利用矿物和岩石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岩石圈流变分层的概念,建立了一维流变模型;进而用流变的观点解释了一些具体构造现象,而且开始了三维流变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岩石圈流变结构的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观点.应用上,人们已从把流变强度曲线简单地运用于运动学或动力学模型的阶段,进入了在三维空间中定量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的阶段.随着岩石圈流变学研究的深入及大陆岩石圈的复杂性,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
- 魏荣强臧绍先
- 关键词:岩石圈大陆动力学
- 层裂对区域震相Lg波的影响被引量:7
- 2005年
- 地下核爆炸Lg波的激发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清楚.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伴随层裂源的补偿线性矢量偶极源激发的Rg波的散射形成的S波,是Lg波的最主要贡献因素.本文利用频谱比对方法,结合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基于东哈萨克斯坦地区速度模型,分析了东哈萨克斯坦地壳速度模型下的层裂对区域震相Lg波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的实际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层裂时间函数对Lg波具有扇贝形调制作用;Lg波振幅谱的低谷点源自于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LVD)源激发的Rg波.这一结果也表明,东哈萨克斯坦速度模型下的Lg波受层裂的调制作用,与内华达试验区的Lg波是一样的,进一步支持了Patton和Taylor的观点,对于进一步理解及更好地利用Lg波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 何永锋陈晓非张海明
- 应变率对Westerly花岗岩强度的影响
- 为了定量研究应变率对岩石强度的影响作用,本文收集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Westerly花岗岩的应变率对其强度影响作用的实验资料.
- 臧绍先魏荣强
- 关键词:应变率花岗岩岩石强度
- 文献传递
- 地球内核时变信号的来源
- 来自重复地震的内核透射相PKIKP的时变信号确认了地球内核的时变性,并且被广泛地解释为内核差速旋转使其不均一的结构发生横移所致。另外在128-142度的范围内,内核边界的反射相PKiKP的信号也偶尔显现出时变现象,并被解...
- 杨翼宋晓东
- 关键词:时变信号地球内核重复地震
- 文献传递
- 新疆地区环境噪声层析成像研究被引量:17
- 2011年
-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新疆地震监测台网12个月连续地震记录数据,采用环境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新疆地区的周期从10~35 s范围内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研究结果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新疆地区的天山、两盆大地构造与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短周期10~20 s的图像显示两个盆地内都呈现低速异常,对应盆地较厚的沉积层.中长周期25~35 s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东西天山地区存在明显异常差异.本文获得的新疆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相速度结果,也为进一步结合传统天然地震面波成像方法,最终获得新疆地区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奠定基础.
- 唐小勇范文渊冯永革唐有彩陈永顺朱丽霞
- 关键词:环境噪声层析成像
- 基于横波分裂方法的海南地幔柱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利用横波分裂方法,对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及桂林理工大学在广东和广西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以及国家地震台网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的固定台站记录的XKS震相进行计算,得到海南及邻近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分裂延迟时间在0.35~1.90 s之间。综合研究区域内前人发表的和本文的横波分裂结果,认为自新生代以来,伴随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后撤,华南地区西部软流圈物质向东流动进行补充,导致广东及广西的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上地幔橄榄石晶格大体上沿E-W方向定向排列。受控于海岸线处大陆岩石圈迅速减薄,广东沿海地区横波分裂多数沿NE-SW方向,与海岸线近似平行。特别是,海南岛附近沿海地区分布若干显著不具有横波分裂的台站;海南岛东北角的分裂方向很乱,且横波分裂快慢波到时差(δt)很小。这些观测结果都支持海南地幔柱可能存在于雷州半岛的东南方向,大致位于20.5°N,111.5°E。
- 葛天雨陈永顺张晨
- 关键词:横波分裂各向异性地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