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昭明文选研究所

作品数:30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褚丽娟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合作机构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4篇文选
  • 12篇《文选》
  • 3篇钱氏
  • 3篇李善注
  • 3篇《文选》钱氏...
  • 2篇玄学
  • 2篇学术
  • 2篇昭明文选
  • 2篇图书
  • 2篇情结
  • 2篇资料室
  • 2篇网络
  • 2篇网络环境
  • 2篇文化
  • 2篇文选学
  • 2篇西周
  • 2篇明文
  • 2篇汉代
  • 2篇高校
  • 2篇《文选》李善...

机构

  • 30篇长春师范学院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张家界航空工...

作者

  • 11篇陈延嘉
  • 5篇张铁慧
  • 4篇刘雁
  • 3篇孙浩宇
  • 3篇吴晓峰
  • 3篇邸宏香
  • 1篇曾宪丽
  • 1篇张立新
  • 1篇王大恒
  • 1篇李晓飞
  • 1篇于智荣
  • 1篇王允雷
  • 1篇褚丽娟
  • 1篇郭建鹏
  • 1篇罗鑫
  • 1篇白丽颖

传媒

  • 15篇长春师范大学...
  • 5篇长春师范学院...
  • 3篇长春师范学院...
  • 2篇古籍整理研究...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钦州学院学报
  • 1篇扬州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昭明文选》译注词语译释疏误指正
2003年
国内目前出版的<昭明文选>译注本,在一些词语的译释方面,均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疏误,尤其是对一些魏晋南北朝始见的新词语、新用法的译释更是多有不确.现谨就几条各家共有的译释不确的词语,进行辨析论证.
于智荣李晓飞
关键词:《昭明文选》词语解释词语注释古文
浅谈如何更好地建设高校院系(所)图书资料室被引量:3
2009年
高校院系(所)图书资料室是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是教学和科研的组成部分,对其应加强领导,深化改革,以创新意识建设资料室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加强校内和校际之间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刘雁
关键词:资料室
钱锺书《文选》研究之内容特点——《文选》钱氏学研究之三
2009年
文选学研究是钱锺书先生终其一生的事业之一。他对文选学的研究全面、深入,多有创新,把文选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陈延嘉刘雁
关键词:《文选》钱氏学
《文选》嵇康赠答诗略论
2009年
赠答诗这一诗体起源于《诗经》,两汉之际得到发展,魏晋六朝时期达到高潮与兴盛,在萧统《文选》诗类中所占比重较大。《文选》收录的嵇康赠答诗,风格清峻脱俗,意境深远,体现了嵇康的玄学人生观和从仕观。
张铁慧王大恒
关键词:《文选》赠答诗玄学
萧统“崇悲”论
2009年
汉魏六朝动荡的社会背景和"崇悲"的文艺风尚构成了萧统"崇悲"意识生长的文化土壤,而自身际遇、儒释玄间杂的深层思想矛盾则铸就了其"崇悲"意识的精神内核。萧统编撰《文选》实为其"崇悲"情绪的一个寄托和载体,于是《文选》中的"崇悲"成分难免要超出文学创作本来的实际。《文选》的流传,使经过萧统突出、强化的"崇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倾向性的影响。
孙浩宇
关键词:萧统《文选》
文选钱氏学之方法特点——《文选》钱氏学研究之四
2010年
《文选》钱氏学暨"钱学"的研究方法是"连类举似"。连类举似法可视为博喻的一种发展。钱锺书运用这个方法对《文选》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是对传统札记写法的突破和发展,对读者理解文学作品很有帮助。
陈延嘉
关键词:《文选》钱氏学
胡刻本《文选》李善注引《声类》初探被引量:2
2010年
李善注以征引旧籍注解《文选》而闻名于世,其浩繁的征引中,不乏后世难得一见的旧籍材料,这些旧籍在唐以后逐渐亡佚,如韵书的早期材料——李登《声类》。以胡刻本《文选》为底本,对李善注所引《声类》进行考证,从形、音、义三方面列举例证,并进一步分析《声类》的性质,可以为《声类》的辑佚和复原提供一定的线索。
邸宏香
关键词:《文选》
略论范晔的逸民观
2012年
《论语.泰伯》云:"天下有道者见,无道则隐。"《易.上系辞》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两种处世方式,即出仕和退隐。隐逸之士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隐逸者因为其清高的外表及高尚的情操往往使人产生崇拜之情。范晔《后汉书》中增设了一批新的类传传目,其中包括《逸民列传》。南朝梁.萧统也关注到了隐逸之士,在编纂《文选》时选取了范晔的《逸民传论》。我们试从《文选》所选《逸民传论》为出发点,结合东汉历史背景,探析范晔思想中的逸民观。
邸宏香
关键词:《文选》
从《古诗十九首》看东汉士人的忧生忧世情结
2012年
被后世冠以"风余"、"诗母"之称的《古诗十九首》,堪称"风骚"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诗歌艺术的丰碑。内容多写离别感伤、游子思乡、人生苦短、失意沉沦,其语言率真,情感温婉。这些充满感伤和愤慨的悲咏,又恰恰体现着那个时代失意士人难以割舍的忧生忧世情结。
张铁慧
关键词:忧生忧世自我觉醒个体生命
吴质与“建安七子说”
2012年
曹丕、曹植兄弟的文学侍从之中最著名的实有六人,但曹丕《典论.论文》却提出了"建安七子说",原因有二:一是吴质曾提过"郑国七子"对其有启发,二是为合礼制之需要。
孙浩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