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厦门大学化学系

作品数:1,103 被引量:3,857H指数:26
相关作者:尤金跨刘朝阳沈广霞陈秋影陈笃慧更多>>
相关机构:漳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系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化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电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50篇期刊文章
  • 447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46篇理学
  • 131篇化学工程
  • 69篇电气工程
  • 55篇一般工业技术
  • 54篇金属学及工艺
  • 44篇医药卫生
  • 29篇生物学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篇机械工程
  • 19篇自然科学总论
  • 14篇电子电信
  • 11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文化科学
  • 6篇建筑科学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77篇催化
  • 155篇光谱
  • 116篇催化剂
  • 112篇电极
  • 104篇离子
  • 100篇电化学
  • 81篇电池
  • 76篇纳米
  • 70篇荧光
  • 68篇金属
  • 55篇分子
  • 53篇拉曼
  • 46篇拉曼光谱
  • 42篇锂离子
  • 40篇电催化
  • 39篇离子电池
  • 38篇原子
  • 38篇质谱
  • 38篇光谱研究
  • 36篇甲醇

机构

  • 1,101篇厦门大学
  • 22篇江西师范大学
  • 16篇漳州师范学院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香港浸会大学
  • 10篇苏州大学
  • 8篇河南大学
  • 8篇清华大学
  • 7篇复旦大学
  • 5篇安徽师范大学
  • 5篇浙江大学
  • 4篇华侨大学
  • 4篇海南师范大学
  • 4篇汕头大学
  • 4篇温州师范学院
  • 4篇浙江师范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集美大学
  • 3篇吉林大学
  • 3篇厦门市公安局

作者

  • 87篇万惠霖
  • 78篇孙世刚
  • 69篇田中群
  • 56篇林昌健
  • 52篇许金钩
  • 50篇王小如
  • 50篇任斌
  • 46篇郑兰荪
  • 46篇陈声培
  • 40篇杨勇
  • 39篇林祖赓
  • 38篇翁维正
  • 34篇张乾二
  • 34篇黄荣彬
  • 32篇周绍民
  • 29篇尤金跨
  • 28篇黄本立
  • 26篇郑明森
  • 24篇杨防祖
  • 23篇程璇

传媒

  • 76篇厦门大学学报...
  • 59篇高等学校化学...
  • 50篇物理化学学报
  • 47篇化学学报
  • 42篇电化学
  • 33篇第十三届全国...
  • 27篇光谱学与光谱...
  • 27篇第十一次全国...
  • 25篇石油化工
  • 23篇第十届全国电...
  • 19篇云南大学学报...
  • 18篇分析化学
  • 18篇光散射学报
  • 18篇第十二届全国...
  • 17篇Chines...
  • 15篇科学通报
  • 15篇Chines...
  • 14篇第十四次全国...
  • 13篇化学通报
  • 13篇第三届全国质...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9
  • 15篇2018
  • 18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15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17篇2010
  • 6篇2009
  • 14篇2008
  • 24篇2007
  • 28篇2006
  • 70篇2005
  • 149篇2004
  • 56篇2003
  • 61篇2002
1,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醇-联吡啶钌(Ⅱ)体系的电致化学发光研究被引量:4
1998年
研究了碱性溶液中甲醇-联吡定钌(Ⅱ)[Ru(bpy)_3^(2+)]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在玻碳电极上甲醇于+1.28V(vs.Ag/AgCl)处被氧化为甲氧基离子(CH_3O·),该自由基离子发生歧化反应,生成激发态的甲醛(HCHO^(?)),发出波长为545nm的光.另一方面当体系含有少量的Ru(bpy)_3^(2+)时会得到较强的发光信号,发光波长为608nm,该发光起因于在甲醇的氧化电位下,Ru(bpy)_3^(2+)被氧化成Ru(bpy)_3^(3+),CH_3O·与Ru(bpy)_3^(3+)反应,生成激发态的Ru(bpy)_3_(2+)(?)而发光.
陈曦贾丽佐藤昌宪
关键词:电致化学发光甲醇联吡啶钌ECL
C_nAl^-(n=1~11)结构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被引量:3
1997年
在RHF/ROHF6-311G*水平上,优化了直链构型CnAl-(n=1~11)的几何参数,计算了体系的能量以及它们失去C,C2,C3,Al,CA1,C2Al等六种解离方式的解离能,并与CnP-的计算结果加以对比.计算结果证实了我们以往的实验观察,即CnAl的结构稳定性具有奇偶交替的变化规律,其中n为偶数的族离子相对比较稳定.还根据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探讨了CnAl-的其它结构特性.
刘朝阳黄荣彬郑兰荪
关键词:原子簇碳原子簇解离能从头算
MnO<,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结构表征及电化学性能
本文基于MnO<,4>和Mn2氧化还原对的反应,利用水热处理的方法,在180℃下合成出具有良好结晶性的MnO<,2>,并对该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吕东平黄行康岳红军杨勇
关键词:氧化锰电池材料纳米材料水热合成电化学性能
文献传递
玻碳电极电化学活化的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被引量:8
1991年
用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法研究了玻碳电极电化学活化过程中表面含氧功能团的生成及其表面过程。结果表明,该电极在高电位下氧化时生成了表面含氧功能团,并有一部分进一步氧化成CO_2,表面类醌基在随后的循环伏安扫描过程中部分转化成酚基,最终形成稳定的表面氧化还原对。表面类醌基同羟基之间存在强的氢键相互作用。
戴鸿平孙世刚吴辉煌周绍民
关键词:玻碳电极FTIR反射光谱
一种金属单晶电极制备方法的建立和Cu^(2+)在铂单晶上UPD过程的研究被引量:8
1992年
同种材料而表面结构不同的电极往往有完全不同的电化学性能.使用在原子水平上表面结构明确的单晶电极不仅有助于对电极表面吸脱附过程、电场作用下表面结构重组、双电层微观结构、分子水平上的反应机理等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且对高选择性、高效电催化剂的研制也有指导意义.单晶电化学研究的基础就是制备定向不同的单晶电极.本文建立了金属单晶电极制备方法,并报道了Cu^(2+)在Pt单晶电极上UPD(欠电位沉积)过程的研究结果.
孙世刚陈爱成黄泰山李竞白
关键词:单晶电极欠电位沉积循环伏安法
以pH敏感相分离高分子为载体的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人IgG被引量:12
2003年
pH敏感高分子因其独特的pH敏感性质而在药物的控制释放[1,2]、分子分离[3]以及生物传感器[4]等方面得到应用. 应用于免疫分析时, 要求pH敏感高分子在溶液pH 7.4左右波动时做出响应, 过多偏离生理pH会对免疫反应生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目前, pH敏感高分子并未在免疫分析中广泛应用, 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的相转变pH大多在4或10左右[5,6]. 我们[7]曾合成了37 ℃下相转变pH在5.6左右的pH敏感高分子, 并将其作为免疫反应载体, 建立了乙肝表面抗原的分析系统, 虽然其相转变pH比以往的高分子更接近于中性[5], 但并没有达到生理pH值7.4范围, 分离时仍可能对免疫复合物造成一定的损害.
林鹏郑洪杨黄浩杨薇张长弓许金钩
关键词:人IGG免疫复合物
以利凡诺为荧光探针测定DNA的研究
李文友许金钩
关键词:利凡诺DNA测定荧光探针
微量铜-铁对硅片表面污染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通过比较微量铜铁单独存在和共存时对p -型硅片表面的污染,采用电化学直流极化和交流阻抗技术以及SEM、EDX和AES等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对未污染和受污染的硅片表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氢氟酸溶液中同时含有ppb 水平(10-9)的铜铁杂质时,不但铜会沉积在硅片表面上发生铜污染,而且还导致硅片表面的碳污染,并从电化学极化电阻、元素深度分布和空间电荷效应等方面对硅片表面铜与碳污染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郑宣程璇
关键词:硅片清洗金属污染
硅的表面结构与电化学(英文)
2006年
从原子水平到微米尺寸,准确控制硅表面结构的精密加工,诸如无序的表面粗糙或者精细的图案,乃是电子元件性能及其可靠性的保证.硅在液中的湿清洗以及硅表面侵刻的电化学反应对硅表面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近数十年来,有关阐明和控制硅/溶液界面上复杂的电化学反应及其与表面结构形成的关系已有大量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新近编著成书.本文综合有关方面研究资料评述现代硅溶解及其形成的表面结构.
章小鸽
关键词:微机电系统
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对负载型钒基催化剂丙烷氧化脱氢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6
1998年
用XRD、Raman、TPR和Py-IR表征乙酰丙酮络钒法制备的不同氧化物和磷酸盐负载的钒氧化物催化剂,结果表明,钒氧化物在载体MgO、Al2O3、Mg3(PO4)2、AlPO4和Zr3(PO4)4上是高分散的,没有生成明显的V2O5晶相;催化剂的可还原性与相应载体氧化物或磷酸盐的金属还原电位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与其丙烷氧化脱氢活性也存在较好的平行关系,表明钒氧化物与载体的阳离子形成V-O-M桥键,该桥键氧较易移去,可能是丙烷氧化脱氢的活性氧物种;催化剂表面酸性位有利于丙烷C-H键的活化,但导致深度氧化产物增多。
陈明树翁维正许翩翩万惠霖
关键词:丙烷氧化脱氢酸碱性丙烯
共1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