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气候中心

作品数:419 被引量:2,955H指数:26
相关作者:马振峰但尚铭张顺谦卿清涛王春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省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6篇期刊文章
  • 92篇会议论文
  • 9篇科技成果
  • 8篇专利
  • 4篇标准

领域

  • 288篇天文地球
  • 6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0篇农业科学
  • 10篇水利工程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经济管理
  • 6篇电气工程
  • 6篇建筑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95篇气候
  • 79篇降水
  • 56篇盆地
  • 55篇四川盆地
  • 36篇气候变化
  • 36篇暴雨
  • 25篇环流
  • 25篇干旱
  • 24篇青藏
  • 24篇青藏高原
  • 24篇华西秋雨
  • 23篇灾害
  • 22篇夏季
  • 21篇气象
  • 20篇热岛效应
  • 18篇气温
  • 17篇城市热岛
  • 16篇汛期
  • 14篇城市热岛效应
  • 12篇日数

机构

  • 419篇四川省气候中...
  • 121篇中国气象局成...
  • 65篇四川省气象局
  • 64篇成都信息工程...
  • 30篇南京信息工程...
  • 22篇中国气象局
  • 20篇四川省农业气...
  • 19篇中国气象科学...
  • 15篇四川建筑职业...
  • 13篇中国气象局国...
  • 1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2篇四川省气象探...
  • 9篇陕西省气象局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遂宁市气象局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云南省气象局
  • 4篇北京市气象局
  • 4篇重庆市气候中...
  • 4篇甘孜州气象局

作者

  • 91篇马振峰
  • 45篇刘佳
  • 43篇郭海燕
  • 40篇王春学
  • 36篇陈超
  • 35篇秦宁生
  • 33篇张顺谦
  • 29篇杨淑群
  • 29篇卿清涛
  • 28篇但尚铭
  • 28篇徐金霞
  • 26篇邓国卫
  • 22篇但玻
  • 21篇孙蕊
  • 19篇周斌
  • 19篇钟燕川
  • 18篇陈文秀
  • 18篇李小兰
  • 17篇杨小波
  • 17篇邓彪

传媒

  • 50篇高原山地气象...
  • 21篇高原气象
  • 15篇西南大学学报...
  • 12篇干旱气象
  • 11篇气象科技
  • 10篇四川气象
  • 8篇气象
  • 7篇中国农业气象
  • 7篇自然资源学报
  • 6篇大气科学
  • 6篇长江流域资源...
  • 6篇冰川冻土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第四纪研究
  • 5篇成都信息工程...
  • 5篇应用气象学报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四川环境

年份

  • 10篇2024
  • 19篇2023
  • 27篇2022
  • 22篇2021
  • 20篇2020
  • 30篇2019
  • 30篇2018
  • 29篇2017
  • 26篇2016
  • 27篇2015
  • 21篇2014
  • 28篇2013
  • 27篇2012
  • 23篇2011
  • 25篇2010
  • 18篇2009
  • 5篇2008
  • 12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4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61—2022年四川省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及时空演变特征
2024年
利用四川142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2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基于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及其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分析四川区域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22年四川识别239次区域性干旱过程,平均3.9次/a,综合强度为较强等级以上占比49.4%;过程开始11月最多,9月最少;过程频次1960年代和1990年代偏少,1970年代、1980年代和21世纪以来相对偏多。(2)四川省区域性干旱过程的综合强度呈显著增强趋势,主要是过程影响范围增加趋势明显,平均每10 a增加3.7站,而过程强度和持续天数的变化趋势均不明显。(3)四川省各地干旱日数变化趋势各异,盆地及攀西地区干旱频发态势明显,常见4种区域干旱分型,分别是盆西南型、盆东北型、盆西北型和攀西型。(4)2022年四川省发生4次区域性干旱过程,过程频次接近常年水平,年度干旱综合评价为近10年来偏强。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结果与业务实际和灾情验证比较吻合,综合强度指标对干旱事件的影响有一定表征能力,可本地化业务应用于四川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
邓彪孙蕊邢开瑜张顺谦
关键词:时空变化特征
将NB-IOT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基层气象服务的探索被引量:4
2020年
将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引入气象服务领域,分析了在气象服务应用中的可行性;重点阐述了如何基于STM32单片机和NB-IOT通信模块,温湿度、雨量、风力传感器构建智能控制系统,在电信物联网平台上创建产品,构建Profile和编解码插件,远程配置设备的运行参数和告警阀值,实现对各种气象数据的监控和告警功能,并将信息上传到物联网平台;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电量状况的判断,启动或关闭某些传感器设备,以此保证整个系统在低电量的情况下还能继续运行。
刘金丽邢开瑜
关键词:应用气象物联网气象服务低功耗
2022年7—8月干旱对川西高原植被长势的影响
2024年
气候变化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干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22年7—9月川西高原气候条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以及牧草产草量数据,分析了2022年7—8月干旱对川西高原植被长势的影响,并讨论了2000年以来气候因子与植被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NPP指数对干旱响应较为明显,2022年7月有62.50%区域的NPP指数低于历史同期,8月和9月NPP指数持续降低,9月高达80.83%区域的NPP指数低于历史同期;7—9月NDVI降低的区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3.4%、36.2%和58.10%;牧草产量减少较为明显,与前两年相比,7—9月减产均在5%以上;气温和降水均对各项植被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王姝张亮朱红秀杨杰孙蕊
关键词:干旱NDVINPP产草量
初冬四川盆地霾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024年
选取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以及四川盆地16个地市州代表站天气现象数据,运用EOF分解、线性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初冬四川盆地霾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初冬四川盆地霾日数均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分布模态,一是全区一致型,二是东西反相型。影响霾日数一致型模态的关键环流系统为,霾日数偏多(少)时,表现为AO/NAO呈负(正)位相,欧亚南部型(SEA)遥相关波列呈负(正)位相,四川盆地为高度场正(负)距平控制,受到青藏高原以北(南)偏西北风(西南风)异常影响,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水汽输送较弱(强)。影响霾日数东西反相型环流系统为,霾日数东多西少(东少西多)时,呈现类似SEA型遥相关波列。降水量的减少是影响初冬四川盆地霾天气的重要气象因子,降水对大气的净化作用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弱,造成霾天气频发。
罗玉王顺久张菁杨蓉吴越
关键词:降水
四川稻作区优质稻生产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布被引量:20
2015年
开展特定区域适宜优质稻区域化种植的气候生态条件评价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我国不同稻作区稻米品质生态改良及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多地不同生态区田间试验、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齐穗期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间的回归模型,以四川省稻作区为分析样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差值等方法,对四川省稻作区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各稻作区优质稻生产均存在显著的区域特色,通过对影响不同生态区优质稻生产诸环境及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明确了齐穗期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间的回归模型;并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筛选了对优质稻生长发育及米质形成影响较大、且分布差异显著的气象因子:齐穗后灌浆结实期间30 d范围内的日均气温、日照百分率、天文辐射、水汽压等作为优质稻气候生态区划的评价指标,并构建了四川省稻作区优质水稻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四川省稻作区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分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稻作区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西部及北部、川西南山地稻区除西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南部、东北部也有零星分布;较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北部、西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东部、南部,盆中浅丘稻区的西北部、东北部,及川西南山地稻区的西部;除上述区域外皆不适宜种植优质稻。本研究可为科学规划四川省优化优质稻生产布局和结构,促进四川省优质稻高产、优质、高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孙园园徐富贤孙永健徐金霞马均熊洪彭国照
关键词:优质稻气候条件环境因子
大果圆柏(Juniperus tibetica)树轮记录的1606—2012年长江源区4—6月帕尔默干旱指数变化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采集自青海省治多县立新乡的大果圆柏(Juniperus tibetica)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STD)。相关分析表明,长江源区4—6月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与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597(建模期,1960—2012年)。利用标准化年表重建了长江源区过去407年的4—6月PDSI指数变化,重建方程方差解释量达36.0%,且方程稳定。重建的4—6月PDSI指数序列在过去407年间先后经历了10个偏湿阶段和11个偏干阶段。重建序列与整个青藏高原中北部干湿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较好的空间代表性。多窗谱分析表明,重建的长江源区PDSI指数序列具有30~50a、3~3.3a和2.1~2.7a的显著周期变化。相关分析表明,长江源区干湿状况与同期赤道中太平洋、热带印度洋、西北太平洋黑潮区海温变化密切相关。
黄小梅肖丁木秦宁生
关键词:树轮宽度
年际增量方法在西南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9年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80站逐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降水预测新方法——年际增量法,考察影响中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增量的前期冬、春季大气环流年际增量状况,并选取5个关键影响因子,采用多元回归法建立中国西南夏季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模型。对降水年际增量进行预测,在1971—2010年的建模阶段,预测模型的拟合率为0.78,在2011—2017的后报检验7年中,有6年与实况值同位相。后报检验2011—2017年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均方根误差为16%。为考察对降水异常分布型的预报效果,逐站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趋势预报检验,近5年的趋势异常综合评分高于发布预测,预报效果较好。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及模型的建立对提高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水平有重要意义。
郑然刘嘉慧敏马振峰
关键词:夏季降水
四川省“7.8”区域性暴雨灾害评估
7月7日~9日,四川省发生第三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根据中国气象局气发〔2005〕96号文,关于印发《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试行规定》的通知精神,四川省气象局对四川省“7.8”区域性暴雨过程开展了灾害评估工作。评估报...
詹兆渝范雄吕杰
关键词:灾害评估
文献传递
2017年7月陕西高温热浪天气成因及前期信号初探被引量:10
2019年
利用陕西98个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逐日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日、逐月资料、NOAA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逐月环流指数资料,分析了2017年7月陕西极端高温热浪天气的成因,探寻其前期信号。结果表明:此次高温演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9—14日,陕西大部处于新疆至河套一带高度场正异常控制中,异常下沉运动和低层暖平流位置偏北造成陕西中北部出现高温;第二阶段为19—27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抬西伸、高空急流与南亚高压东进,造成异常下沉运动增强、南移,加之低层暖平流范围增大、强度增强,使得高温向陕西南部扩展,高温中心南移且强度增大。前期5—6月赤道西太平洋关键区(10°S—15°N、160°E—140°W)海温异常与7月陕西中南部高温呈显著正相关,它是7月陕西中南部高温一个可靠的前期信号。当前期5—6月关键区海温偏高时,其可通过激发遥相关波列与西太副高、南亚高压及东亚上空纬向风发生联系,进而影响陕西中南部气温变化,这可能是造成该地区7月极端高温事件的主要原因。
刘嘉慧敏郑然娄盼星梁绵
关键词:高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海温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涡度与急流的影响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D TBB云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7月2日高原低涡东移和西南涡耦合形成的遂宁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高原低涡和西南涡的耦合对此次强降水的影响以及低空急流演化和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高原涡和西南涡发生耦合时会使得高空低涡发展加强,并激发遂宁暴雨天气的产生。急流为高空低涡的发展提供不稳定能量。超低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对强降水有提前2小时的指示意义,低空急流指数增大的过程和降水量的强度成正比关系。
孙俊邓国卫陆鸿彬
关键词:高原低涡低空急流特大暴雨
共4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