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工商大学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

作品数:73 被引量:149H指数:7
相关机构: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8篇文学
  • 6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3篇文学
  • 16篇现实主义
  • 10篇西方文学
  • 9篇思潮
  • 8篇自然主义
  • 8篇文学思潮
  • 8篇浪漫
  • 8篇浪漫主义
  • 7篇审美
  • 7篇文学研究
  • 7篇考论
  • 6篇颓废
  • 6篇外国文学
  • 6篇唯美
  • 6篇唯美主义
  • 6篇文学史
  • 5篇世界文学
  • 5篇现代主义
  • 4篇代文
  • 4篇主义

机构

  • 73篇浙江工商大学
  • 3篇浙江理工大学
  • 2篇台州学院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浙江省社会科...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城市...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南方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蒋承勇
  • 2篇李国辉
  • 2篇赵海虹
  • 1篇尚必武
  • 1篇王立新
  • 1篇查明建
  • 1篇谢文兴
  • 1篇张冰
  • 1篇张叉

传媒

  • 7篇社会科学战线
  • 5篇外国文学
  • 5篇浙江社会科学
  • 4篇浙江学刊
  • 4篇外国文学研究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文艺研究
  • 3篇高等学校文科...
  • 3篇社会科学文摘
  • 3篇浙江工商大学...
  • 3篇东吴学术
  • 2篇新华文摘
  • 2篇河南大学学报...
  • 2篇文艺理论研究
  • 2篇中国比较文学
  • 2篇学术研究
  • 2篇当代外语研究
  • 2篇英美文学研究...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学习与探索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10篇2022
  • 8篇2021
  • 9篇2020
  • 26篇2019
  • 11篇2018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现实主义及其“现代性”内涵考论被引量:2
2022年
19世纪现实主义有别于此前基于传统"摹仿说"的"摹仿现实主义",如果说后者可称为"古典现实主义",那么前者可称为"现代现实主义"。从"摹仿现实主义"到"现代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获得了新质。现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一样是现代性的产物,其社会现代性在内涵上具有双重取向:一方面张扬科学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接纳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进步、功利与乐观等特征;另一方面则反思和批判理性与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正是这种悖反的双重取向,使现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勾连起来,在"现代性"内涵上具有耦合关系。
蒋承勇
关键词:摹仿说古典现实主义社会现代性悖反
从外倾型到内倾型:康拉德小说文明反思的双重镜像被引量:1
2019年
康拉德的小说揭示了"世纪末"人与自然、文化他者直面时的精神冲突,隐含了"自我发现"的主题,展现个体在原始情境中被现代文明体系遮蔽的生命能量,呈现出原始主义倾向,其独特性表现为非理性情绪(内心的自然属性)在原始情境中的涌现,个体因自然力对自我意识的冲击而支离破碎,强烈的个体意识使其无法忍受被群体(自然)力量消解后的痛苦。原始主义是西方文明自我反思的镜像,康拉德的小说折射出西方文化个体意识传统在"世纪末"的历史形态,并借此反省原始主义本身,构成文明反思的双重镜像效果。
马翔
关键词:康拉德原始主义自我发现
卡夫卡与赫西俄德
2023年
1917年10月,卡夫卡在写给友人韦尔奇的信中,详细报告了自己的一个梦,其中心是作为文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此梦可谓以梦幻形式呈现出的卡夫卡“文学梦”,对于理解卡夫卡与西方古典文学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赫西俄德《神谱》所述与诗神缪斯相遇的“自传故事”,为卡夫卡自称“独特传记作家”及其作品的自传性提供了一个古今之间的理解背景。卡夫卡的《普罗米修斯》是对赫西俄德普罗米修斯故事的“事后思考”,《单身汉的不幸》及《致菲丽斯》则把“最初的女人”所带来的生存处境具体化了。赫西俄德诗中的“希望”是理解卡夫卡式“绝望”必要的思想背景。
赵山奎
英国小说演变的多角度考察——从十八世纪到当代被引量:1
2019年
英国小说从文艺复兴至十七世纪还处于雏型期,而在十八世纪之所以能够"成型"和"崛起",则得益于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同时也因为这种小说的现实性或真实性审美品格应和了市民大众的阅读与审美趣味,市民阅读的增长反过来激励了作家的创作。十九世纪印刷技术和传播媒介的革新使小说产量剧增,加速了小说阅读的普及和读者群体结构的变化,小说进一步走向大众,走向繁荣与成熟,十九世纪也被称为"小说的世纪"。十九世纪同时也是"科学的世纪",自然科学理念影响了小说审美品格的嬗变,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更喜好小说故事的现实性和真实性,作家则把小说文本的内容作为"历史"和"事实"去追求。二十世纪新的科学理念的渗透使作家对十九世纪小说观念产生不满与反叛,追求一种新的"真实性"审美品格,从而导致了英国小说艺术形式与表现方式的新变革。
蒋承勇
关键词:市民阶层大众阅读传播媒介自然科学英国小说
人文交流“深度”说--以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之中国传播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的传播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得以展开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状况,决定了西方文学思潮传播境遇的特殊性。接受主体对西方文学思潮的选择性接纳,导致了它们在中国传播与研究的非均衡性,也留下了许多认识误区和有待发掘的学术空间。本文对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和文学史的延续性等方面的误区做了深层反思,以期准确把握20世纪现代、后现代文学与传统的关系,理解中外人文交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蒋承勇
关键词:人文交流西方文学思潮
文化渊源与文学价值:西方颓废派文学再认识
2019年
颓废派抛弃了文学自然主义的科学视角与实证方法论,以波德莱尔的美学观念为遵循,主张以审美的眼光和自由的想象发掘灵魂深处的奥秘,以此拓进对人性的理解,探索重建西方精神秩序的可能。颓废派并非激进的社会行动派,而是阴郁的精神反叛者,其对时代的反思与批判体现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形而上的反叛。"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一种对于被压抑的自由意志的申张始终是文学"颓废"的精神内核,颓废派根底上恰恰是"反颓废"的。颓废派将现代人不自由的生命体验与生存状态追溯到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理性法则和机械论宇宙观,并由此揭开了为布尔乔亚大众奉为圭臬的所谓"进步"信仰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本相。
蒋承勇杨希
关键词:世俗化内在化工业化
感性之流的理性源头:唯美主义之德国古典哲学思想渊源探析被引量:1
2019年
德国古典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的非理性思想,对唯美主义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诗学理论建构方面,康德哲学在形式主义外壳中埋下了主情主义的种子,划定了审美与感性的势力范围;谢林对"创造性自然"的阐释为唯美主义的"反自然"情调从浪漫主义的"自然崇拜"之母体中破壳而出打下基础,他对艺术富有宗教意义的阐释为"艺术自律"、"审美自足"等观念作了形而上的准备。在文学创作实践方面,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理念经由浪漫主义的中介生发出唯美主义文学的"感觉主体",作家通过描摹感觉印象从而高扬感性的丰富性。黑格尔在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矛盾关系中发现主奴意识的辩证法;在自我意识的对象性结构中,唯美主义文学通过不同人物展现的诸多感觉形态是同一个感觉主体的不同层次与面向,并且由于人工化的感觉导致感觉的人工化,19世纪人与物的新型关系也通过"主奴关系"得以表现。
马翔
关键词:唯美主义文学德国古典哲学费希特
多元融合 阅读评论 媒介传播:《简·爱》经典化过程考论被引量:2
2019年
夏绿蒂·勃朗特小说《简·爱》的影响力之经久不衰,表征了其经典地位的稳固。《简·爱》经典性元素之生成是多方面的,其经典化过程至少有以下三个途径:首先,《简·爱》虽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代表性作品,但又承续、融合并拓展了哥特式小说、成长小说、浪漫小说的创作技巧,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使之拥有了经典生成的丰厚内蕴,也说明它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单纯现实主义小说;其次,读者对它的广泛阅读和推崇、评论者为数众多的评介与赏析,扩大了小说的影响,提升了其作为经典的地位;第三,插图版和画册《简·爱》的出版,舞台剧、电影、电视剧、音乐剧、芭蕾舞剧的改编以及各种模仿作品的流传等多媒介传播,既促成了《简·爱》跨界、持续的影响,更巩固了其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追溯《简·爱》经典性生成与经典化的过程,为解读与理解该作品和其他文学经典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
蒋承勇
关键词:《简·爱》媒介传播
卡夫卡《论寓言》及其先驱
2024年
卡夫卡短篇名作《论寓言》既是其文本“寓言性”的展示,也是其写作过程的“寓言性展示”,以及内在于文学世界的“文学—现实”之不确定二元关系这一“寓言式结构”的说明,可视作“元寓言”“最后的寓言”或“关于寓言的寓言”。在这一寓言提供的视野中,寓言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转化、彼此依存;文学对现实进行解释与转化以及文学批评对文学文本进行解释与转化之生生不息驱动力,皆来自于这一寓言结构。从比较文学渊源学及语文学角度来看,卡夫卡这一作品及其所包含洞见的“先驱”,可被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庄子与古代希腊的欧里庇得斯,由此,内在于古今文学关系之“古—今结构”的寓言性可得到阐明。
赵山奎
关键词:庄子欧里庇得斯
浪漫派之“孤独”:从“忧郁”到“荒诞”被引量:2
2019年
经由忧郁成性的"世纪儿"形象,"人群中的孤独"这一现代人的命运在浪漫派这里第一次得到正面表达,个人与社会、精英与庸众的冲突从此成了西方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将"人群中的孤独"与艺术家独特的命运相关联,浪漫派作家制造了诗人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和庸众所毁灭的悲情传说。正是以浪漫主义作家笔下那些忧郁成性、充满悖论的古怪形象为基础,作为个体本质或命运的"孤独体验"在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探究中才终于发酵成为构成"荒诞"观念的核心要素;也正是经由对孤独个体之精神矛盾和情感悖论的关注,浪漫主义文学才为存在主义哲学进一步阐发"非理性的人"做好了准备。
曾繁亭
关键词:浪漫主义孤独忧郁荒诞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