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作品数:3,167 被引量:17,959H指数:53
相关作者:廖宝文徐大平徐建民杨锦昌尹光天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418篇期刊文章
  • 320篇专利
  • 226篇会议论文
  • 94篇科技成果
  • 59篇标准

领域

  • 2,197篇农业科学
  • 372篇生物学
  • 140篇环境科学与工...
  • 80篇经济管理
  • 46篇建筑科学
  • 41篇医药卫生
  • 26篇哲学宗教
  • 2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6篇天文地球
  • 1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3篇文化科学
  • 12篇化学工程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6篇理学
  • 3篇水利工程
  • 3篇政治法律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艺术

主题

  • 265篇红树
  • 235篇植物
  • 213篇桉树
  • 208篇红树林
  • 182篇树种
  • 176篇土壤
  • 155篇无性系
  • 127篇种源
  • 125篇人工林
  • 118篇柚木
  • 108篇群落
  • 108篇木麻黄
  • 96篇造林
  • 89篇幼苗
  • 84篇栽培
  • 84篇尾叶桉
  • 82篇雨林
  • 82篇育苗
  • 80篇生态系统
  • 76篇物种

机构

  • 3,117篇中国林业科学...
  • 135篇华南农业大学
  • 94篇南京林业大学
  • 83篇中南林业科技...
  • 70篇海南大学
  • 46篇广东省林业科...
  • 36篇中山大学
  • 34篇中国科学院
  • 29篇广西林业科学...
  • 25篇广西大学
  • 24篇国家林业局
  • 2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0篇北京林业大学
  • 20篇学研究院
  • 19篇中国热带农业...
  • 19篇中国科学院华...
  • 16篇西南林业大学
  • 15篇东北林业大学
  • 15篇江西农业大学
  • 15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263篇廖宝文
  • 232篇徐大平
  • 206篇徐建民
  • 180篇尹光天
  • 171篇曾炳山
  • 165篇李意德
  • 163篇杨锦昌
  • 158篇李荣生
  • 154篇周光益
  • 154篇曾杰
  • 148篇仲崇禄
  • 145篇杨曾奖
  • 141篇梁坤南
  • 139篇周再知
  • 133篇李玫
  • 131篇李光友
  • 122篇陈羽
  • 115篇张宁南
  • 112篇黄桂华
  • 108篇邹文涛

传媒

  • 405篇林业科学研究
  • 151篇广东林业科技
  • 132篇中南林业科技...
  • 94篇林业科学
  • 63篇生态科学
  • 57篇林业与环境科...
  • 54篇安徽农业科学
  • 52篇林业科技通讯
  • 48篇热带林业
  • 44篇分子植物育种
  • 44篇生态环境学报
  • 43篇南京林业大学...
  • 42篇热带作物学报
  • 41篇生态学报
  • 40篇林业实用技术
  • 39篇热带亚热带植...
  • 36篇华南农业大学...
  • 27篇东北林业大学...
  • 26篇生态学杂志
  • 25篇世界林业研究

年份

  • 72篇2024
  • 124篇2023
  • 110篇2022
  • 133篇2021
  • 105篇2020
  • 125篇2019
  • 118篇2018
  • 145篇2017
  • 136篇2016
  • 136篇2015
  • 129篇2014
  • 142篇2013
  • 108篇2012
  • 134篇2011
  • 154篇2010
  • 144篇2009
  • 117篇2008
  • 99篇2007
  • 97篇2006
  • 91篇2005
3,1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南桦引种及栽培技术
西南桦是中国热带、南亚热带速生珍贵用材树种,长期以来处于野生状态。经过10多年的试验研究,其引种驯化获得成功。初步掌握了西南桦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确定了其适生的海拔范围和气候、土壤条件,摸索出采种、育苗、造林和经营管理...
关键词:
关键词:引种栽培桦木
巨桉抗枝瘿姬小蜂与SSR关联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35个SSR标记,分析了巨桉(Eucalyptus grandis)4个种源的遗传变异,鉴定了与枝瘿姬小蜂(Leptocybeinvasa)抗性相关的SSR位点。共检测到469个等位片段,平均每位点的等位片段数(NA)、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量(PIC)分别为13.3、0.5385、0.8101和0.7797,供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种源内个体间变异占96.0%,种源间变异占4.0%,这与群体间较低的分化系数(Fst=0.0623)和较高的基因流(Nm=4.09~14.13)一致。聚类分析表明,种源14393与种源15358的亲缘关系最近(Fst=0.017),种源14393与种源20261最远(Fst=0.058)。关联分析检测到EST-SSR226与枝瘿姬小蜂抗性显著相关(P=0.03),对抗性的决定系数达0.4436,增效效应为0.71,增效比例42.8%。
张苗苗莫晓勇黄焕华黄咏槐甘四明
关键词:巨桉SSR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及其更新群落的凋落物量与贮量被引量:55
1994年
本文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及其更新群落的凋落物产量动态、各组分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凋落物贮量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这两个林分的凋落节律的异同,并对凋落枝的收集方法进行了对比。本文指出:“双凋落峰”和“由于台风影响而产生大量非正常凋落物”是尖峰岭热带森林的两个重要的凋落特征。本项研究对深入了解热带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对热带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均有重要意义。
吴仲民卢俊培杜志鹄
关键词:热带山地雨林凋落物量
南方酸性土壤交换性钙、镁和钾测定方法的探讨被引量:8
2005年
本文通过南方酸性土壤交换性钙、镁、钾和速效钾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振荡时间的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同一处理液(即5克土样加50ml1N乙酸铵振荡5min)可同时测定交换性钙、镁、钾和速效钾。此方法与GB7865-87,GB7856-87,GB7856-87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却更加简单、快速、准确,分析成本大大降低,是一个值得推广普及的方法。
杨乐苏于彬王志香
关键词:交换性钙交换性镁
白木香响应真菌侵染与机械损伤胁迫的生理机制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为研究白木香受到胁迫的生长与防御过程,探明其结香过程的生理响应机制。[方法]以3年生白木香为对象,应用注射真菌菌剂与机械钻孔2种诱导结香方法对白木香进行制香,通过分析其调控生长与防御的激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防御物质总酚与总萜含量以及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白木香对真菌侵染与机械损伤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在胁迫初期,与防御反应相关的激素茉莉酸、水杨酸、乙烯前体含量在胁迫处理组中显著升高,而与生长相关的激素赤霉素与生长素含量降低;在胁迫后期,茉莉酸、水杨酸与乙烯前体含量逐步降低,而赤霉素与生长素的含量逐渐增加。胁迫处理初期的抗氧化酶活性与总酚、总萜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抗氧化酶活性增幅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总酚和总萜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增幅速率降低。胁迫处理1~3个月的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受到抑制,而胁迫处理第6个月时,光合与荧光得到恢复。[结论]当白木香受到真菌侵染与机械损伤胁迫时,激活防御反应的激素含量显著升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同时次生代谢防御产物酚类与萜类增加,光合作用受到抑制;随着时间的延长,白木香生长获得恢复,胁迫得到缓解。说明白木香结香过程是防御反应加强,产生沉香物质,且是生长与防御的动态平衡过程。
张鹏薛世玉李小飞徐大平崔之益
关键词:白木香胁迫次生代谢产物叶绿素荧光
顺德“青山工程”森林植被改造的群落学特征被引量:4
2003年
以比较样地法对佛山市顺德区“青山工程”森林植被改造前后的群落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市以湿地松、隆缘按、台湾相思、尾叶按等人工林分为多,种类较单一,优势种明显,各群落种群重要值多集中于少数几个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同时林分的胸径和树高结构大都不合理,影响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群落更新。通过林分改造,优化了群落结构,提高了多样性指数。在改造中不宜将上层乔木全伐,以保留郁闭度0.3为佳。
李意德刘伟钦罗瑞强尹光天陈德祥叶骚胜孙冰
关键词:森林植被群落学特征生物多样性
广州长岗山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功能结构特征被引量:7
2016年
为进一步认识植被类型通过影响土壤生物进而影响整个土壤生态系统过程,对城市森林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土壤线虫群落功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2010年1-12月,对广州市长岗山自然保护区4种典型林分(木荷、青皮、尾叶桉和粉单竹)的凋落物层、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进行逐月调查,采用Baermann漏斗法分离线虫;土壤含水量采用烘干法进行测定;应用营养类群组成、c-p类群结构及营养结构特征指数等特征值分析城市林地土壤线虫群落功能结构及其特征。4种林分样地共分离得到32879头土壤线虫,隶属于2纲8目39科93属,土壤线虫的平均个体密度为669头/100g干土;土壤线虫空间分布的表聚性明显。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组成及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植物寄生性线虫和食真菌性线虫是调查区域的主要营养类群。c-p类群组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线虫cp2类群为优势类群,所有类群的生活策略以r-对策为主;cp1和cp2类群在木荷林与青皮林中个体密度较高,木荷林与青皮林的线虫食物资源在4种林分中相对丰富;竹林中cpl和cp2类群的个体密度最低,但cp3-cp5类群个体密度最高。竹林PPI值最高,其受扰动的影响程度大于其他林型;通过竹林土壤线虫的MI值、PPI/MI值及cp3-cp5类群个体密度值的分析结果表明,竹林的稳定性相比其他林型高。4种林型的F/B及NCR值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分解均主要依靠真菌分解途径。
佟富春肖以华岑亚美梁卓华唐祥佑秦文权
关键词:土壤线虫营养类群
湛江红树林湿地不同淹水梯度下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明确不同淹水时间下红树林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异质性,可揭示环境变化对土壤元素组成的调控和反馈作用,为科学利用海岸潮间带土壤提供依据。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研究湛江红树林湿地不同淹水时间下土壤C、N、P、K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低潮位土壤盐度与有机碳、N、P、K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高潮位,降幅分别为78.5%、89.4%、79.4%、54.2%和31.5%。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土壤可溶性N、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分别减少83.1%、79.6%、82.7%和53.8%。土壤C∶N、C∶P、C∶K、N∶P均表现为高潮位>中高潮位>中潮位>低潮位>中低潮位,其比值分别为48.00~117.20、1.00~6.47、0.08~0.65、0.02~0.06,属弱变异,N是研究区土壤限制性养分因子。冗余分析表明,溶解性有机碳是影响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可解释其81.1%的变化率。淹水时间的变化对湛江红树林湿地表层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随淹水时间的增加土壤质量总体呈衰退态势,建议可适当增加研究区湿地土壤N元素供给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红树植树造林及生长。
陈玉军李婷朱立安林梓陈粤超李玫贾桐张会化
关键词:淹水时间红树林土壤养分
尾叶桉实生种子园遗传分析与育种值的估算
本文对3年生尾叶桉实生种子园建园家系的生长性状、干形和枝冠形质性状及开花结实率的遗传分析表明:随林龄的递增,生长性状、干形和枝冠形质性状的遗传力在种源、家系和单株3层次逐渐变小并有稳定的趋势,且种源遗传力>家系遗传力>单...
徐建民陆钊华白嘉雨王尚明杨国清李光友
关键词:尾叶桉实生种子园育种值
文献传递
Soil nematode community structure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 Northeast China被引量:7
2010年
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 in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Korean Pine and spruce-fix mixed forest, Dark Coniferous forest, Erman's birch forest and Alpine tundra along different altitude gradients from 762 m to 2 200 m a.s.l. Soil anim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itter layer and the soil depth of 0-5 cm, 5-10 cm and 10-20 cm at each site in the spring of 2001 and 2002. In total 27 nematode families and 60 genera were observed. The dominant genera were Plectus Bastian and Tylenchus Bastian and most of them live in litter layer. The total number of soil nematod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il moisture (r=0.357; p〈0.01). Nematodes were classified in bacterivores, fungivores, plant parasites, omnivores-predators, and omnivores according to known feeding habitats or stoma and esophageal morphology. Species richness of fungivorous nematode was higher than other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communities and soil depths. The total number of soil nematode and trophic groups varied significantly (o〈0.05)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soil depths. The fungivore/bacterivore ratio (F/B) and the ratio of (fungivores + bacterivores)/plant-parasites (WI) also changed significantly (p〈0.05) in different soil depths. In conclusion, soil moisture is prov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affecting nematode density and trophic composition, and the altitude gradient doe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ecological indices of soil nematode such as trophic diversity (TD) and the Shannon index (H').
佟富春肖以华王庆礼
共3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