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
- 作品数:225 被引量:542H指数:9
- 相关作者:张少文孙雪萍黄向东潘吉平曲洋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新型含芳氧乙酸酯基三唑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 2020年
- 以2-氟-4-溴苯酚、氯乙酸、多聚甲醛和1H-1,2,4-三氮唑为原料,经过缩合、氯化和酯化反应,合成了一种含有芳氧乙酸酯基的新型三唑化合物,并且通过IR、~1H NMR和元素分析等方法确证了其结构.用甲醇重结晶得到了目标化合物的单晶,进一步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其空间构型.初步生物活性测试实验显示:所合成的目标三唑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
- 杨双花
- 关键词:晶体结构生物活性
- 石墨烯/氮化碳修饰电极电化学测定尼索地平
- 2025年
- 该研究旨在制备石墨烯/氮化碳新型电化学传感器,并建立尼索地平高灵敏电化学测试方法。首先以尿素为原料制备氮化碳(g-C_(3)N_(4)),继而制备石墨烯/氮化碳复合材料以及相应的电化学传感器(GR/g-C_(3)N_(4)/GCE)。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循环伏安法对复合物(GR/g-C_(3)N_(4))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尼索地平的电化学行为,并优化测量条件例如支持电解质、pH值、扫描速度,考查尼索地平分析应用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等。同时,进一步研究GR/g-C_(3)N_(4)/GCE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结果发现,在6.0×10^(-7)~2.8×10^(-4)mol/L浓度范围内,尼索地平峰电流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7)mol/L。同一支传感器平行6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0%,传感器存放一周后峰电流信号仅降低2.67%。所建立的电化学方法成功用于市售药品中尼索地平含量的测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结果一致。综上所述,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现性、抗干扰能力等优势,为尼索地平灵敏检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 王安亭卫应亮杨梓鸿王芳
- 关键词:石墨烯氮化碳尼索地平修饰电极伏安法
- 牡丹壳基类石墨烯多孔炭材料对四环素的吸附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以废弃牡丹壳为原料,通过浸渍-煅烧的方法,制备了类石墨烯多孔炭(PGCs)。借助TEM、XRD和BET分析仪等对PGCs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PGCs去除四环素(TC)性能影响。结果表明:PGCs材料具有较高石墨度、比表面积(3626.2 m^(2)·g^(-1))、孔容(1.035 cm^(3)·g^(-1)),以及丰富的含氧表面官能团;在pH值=3~11、盐离子存在条件下(c_(Na_(2)SO_(4)/NaCl)=0.1~0.5 mol/L),该材料对TC均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为自发吸热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和Pseudo-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25℃时平衡吸附量为858.0 mg·g^(-1)。经过5次吸附-解吸后,吸附量仍保持在500 mg·g^(-1)以上。结合表征分析和吸附研究,认为PGCs材料对TC的高效吸附得益于其高比表面积和多级孔结构,以及表面C=O和sp^(2)碳等活性基团间发生的较强相互作用。
- 刘琼刘萍龙娜
- 关键词:四环素
- 芍药灰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生防机制研究
- 2024年
- 以芍药灰霉病发病典型叶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芍药灰霉病原菌的内生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真菌和拮抗细菌菌株的鉴定;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拮抗细菌菌株对芍药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明确引起洛阳地区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并获得防治芍药灰霉病的内生细菌菌株,以期为芍药灰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起洛阳地区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筛选获得3株对灰葡萄孢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SY5、SY15和SY30,其中菌株SY5抑菌效果明显,抑菌率为84.44%。芍药离体叶片防治结果发现,3个菌株均对芍药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株SY5的防治效果可达67.66%。菌株SY5、SY15和SY30均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初步探讨3个菌株的生防机制,结果表明3个菌株均可合成脂肽类物质,且对灰霉病菌菌丝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其中菌株SY5脂肽类物质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率最高,为88.89%。
- 刘萍王祖华马银豪王玉蝶魏道威杨瑞先
- 关键词:芍药灰霉病内生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生防机制
-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化工原理》课程的“教与学”
- 2019年
- 《化工原理》是一门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技术基础课,对培养应用型化工类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满足生产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针对应用化学等专业《化工原理》课程存在的问题,采用反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反转学生的学习模式等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培养了学生深入的思考能力.将生产实际引入课堂,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 李月红原怀保张拦
- 关键词:化工原理
- 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中铁铝形态变化机制研究
- 2021年
- 采用模拟酸雨浸泡实验,以红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酸雨作用下红壤中铁铝形态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酸雨作用引起红壤酸化,促使红壤中铝铁形态发生变化;酸雨作用下,红壤中交换态、络合态铝铁含量有所减少,无定型铝铁含量有所增加,酸雨酸度越大,变化趋势越明显;酸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淋失,酸雨酸度越大,有机质淋失量越大;酸雨作用下红壤中铝铁形态与红壤有机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 田文杰王小庆刘红茹师界平金于涛杨东霞
- 关键词:模拟酸雨红壤土壤有机质
- 改性磁性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制备了壳聚糖、SiO_(2)改性Fe_(3)O_(4)磁性复合材料,并用于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利用FT-IR,XRD,BET和VSM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壳聚糖、SiO_(2)成功修饰在Fe_(3)O_(4)磁性材料表面,新制备磁性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且饱和磁化强度为85.84 emu/g,磁响应明显;新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数据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较好,等温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
- 彭传云张少文张星星吴春来冯勇赵丹赵联朝
- 关键词:壳聚糖磁性复合材料亚甲基蓝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
- 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深入实践被引量:2
- 2022年
- 以前期研究工作为基础,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工作体系构建、平台载体拓展、课程思政体系开发、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成绩评定和课程目标达成、课程评价及成效为研究内容,提出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改革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实施办法,深入挖掘和梳理课程中蕴含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思政元素和案例,将“德融课堂、盐溶于汤”的思政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逐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共进,潜移默化植入思政基因。
- 尹国杰杨照辉王万慧王璐楚希杰
- 关键词:无机化学
- 赤泥自然成土过程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被引量:6
- 2021年
- 氧化铝废渣(赤泥)堆场生态修复的关键是赤泥土壤化。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未采取人工修复措施的赤泥堆场采集具有时间序列特征的赤泥样品,通过测定其理化生化指标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研究赤泥的自然成土过程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随赤泥泥龄的增加,其物理指标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升,容重降低;化学指标pH值、电导率、酸中和能力和交换性钠饱和度降低;生化指标有机碳、总氮、有效态磷、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基础呼吸提升,代谢熵降低。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增加,群落结构由产氧光合细菌蓝细菌门、不产氧光合细菌绿菌门和绿弯菌门占据绝对优势转变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占据优势地位,富营养细菌与贫营养细菌丰度比值明显增加。微观形态分析表明,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对赤泥颗粒的吸附、链接、缠绕及包裹形成微生物-赤泥聚合体。在自然堆置过程中赤泥自发地由贫营养的极端生境向土壤生境转变,微生物通过提升营养水平、降低盐碱度、改善质地结构等途径参与赤泥的自然成土过程。
- 李辉曲洋姚敏杰田文杰王小庆石犇曹丽娜岳凌帆曹凯琴
- 关键词:赤泥成土微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
- ICP-AES测定黑色食品中12种微量元素被引量:8
- 2015年
- 黑色食品样品置于聚四氟乙烯罐中,加入硝酸及过氧化氢后在微波消解仪中按设定程序加热消解。所得样品溶液定容至25 m L,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其中钙、镁、锌、铁、铜、锰、钼、钴、钒、锶、硒及硼12种元素的含量。12种元素的浓度在7 361.63~0.028 mg·kg-1范围内与其发射强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7 s)在0.008~0.56μg·L-1之间。方法应用于分析紫菜与按国标方法分析紫菜(GB/T 5009—2003)所得12元素的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方法的回收率在82.7%~110.6%之间,RSD在0.26%~4.23%,小于5%。
- 王安亭王祖华朱再峰
- 关键词:微波消解样品黑色食品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