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特种冶金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2 被引量:68H指数:5
相关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化学工程
  • 4篇电气工程
  • 3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冶金工程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活性炭
  • 4篇微波
  • 4篇响应曲面
  • 3篇亚甲基
  • 3篇喷雾热解
  • 3篇喷雾热解法
  • 3篇细粉
  • 3篇甲基
  • 3篇粉体
  • 3篇超细
  • 3篇超细粉
  • 3篇超细粉体
  • 2篇亚甲基蓝
  • 2篇制备活性
  • 2篇制备活性炭
  • 2篇紫茎泽兰
  • 2篇响应曲面法
  • 2篇活化
  • 2篇甲基蓝
  • 2篇比表面

机构

  • 22篇昆明理工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东北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成都兴原再生...
  • 1篇云南铜业科技...

作者

  • 12篇张利波
  • 10篇彭金辉
  • 8篇夏洪应
  • 7篇张声洲
  • 6篇周朝金
  • 4篇程松
  • 3篇张利华
  • 3篇郑照强
  • 3篇郭胜惠
  • 2篇曲雯雯
  • 2篇王仕兴
  • 2篇吴坚
  • 2篇刘剑雄
  • 2篇张家麟
  • 1篇刘剑雄
  • 1篇李浙昆
  • 1篇李志强
  • 1篇陈阵
  • 1篇代林晴
  • 1篇王璐

传媒

  • 6篇材料导报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价值工程
  • 1篇功能材料
  • 1篇稀有金属
  • 1篇化工进展
  • 1篇湿法冶金
  • 1篇贵金属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材料导报(纳...
  • 1篇Transa...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喷雾热解法制备ITO粉体的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以InCl_3·4H_2O和SnCl_2·2H_2O为原料、水为溶剂溶解作为前驱体溶液,采用微波管式炉加热联合超声波喷雾热解法制备得到ITO粉体。实验研究了不同微波热解温度和添加无水乙醇对ITO产品的微观形貌的影响,利用TG-DSC、XRD、SEM、EDS、TEM对样品的结构特征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前驱液浓度、适宜的温度和适当的添加剂是影响氧化铟锡(ITO)粉体形貌的关键因素。得到粒径较小、分散性好和形貌呈球形的超细粉体的最佳条件为温度650℃,浓度0.01 mol/L,酒精加入量为30%,滤网加入200目。
周朝金郭胜惠张利华彭金辉杨兴卫张利波张声洲
关键词:超声波喷雾热解法微波
软开关电源在微波高温设备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提出一种基于LCC谐振变换器和全桥整流电路相结合的微波供电电源替代传统电源,并以恒功率-时间控制方式调控微波功率,确保磁控管在额定工况下,稳定工作、可靠运行;采用软开关电源研发的2kW新型微波高温设备,以PLC为系统控制器,设有自动、手动、恒温、恒功率等操作模式,明显提高了电源效率、压缩了整机体积,实现了升温迅速、功率稳定、连续可调,提高了微波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和加热效果,特别适用于微波高温实验研究。
李鑫培李超王榕陈正标陈正标
关键词:LCC谐振软开关电源智能化
硫化镉/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的微波水热合成及DFT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了CdS/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FTIR、XPS、SEM、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合UV-Vis和密度泛函(DFT)计算对异质界面的电荷转移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复合材料中CdS分散性好、显示出较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和光稳定性。当rGO含量为0.5 mg/mL时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最佳,可见光照射120 min后亚甲基蓝(MB)的光降解率达到94.40%,且五次循环实验光催化效果接近。界面相互作用、差分电荷密度、平均静电势等计算结果表明CdS与rGO通过范德华弱相互作用形成稳定异质界面,电荷由CdS向rGO转移,电子和空穴在两相界面实现了有效分离,因而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得到增强。
余明远王璐王璐曲雯雯张家麟陈阵
响应曲面法优化CO_2活化制备夏威夷坚果壳基活性炭被引量:17
2015年
采用CO2物理活化法将废弃的夏威夷坚果壳制备成高品质活性炭。实验研究测定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CO2流量等因素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产率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得到实验优化工艺条件:活化温度766℃、活化时间36 min、CO2流量186 m L/min,所制备的活性炭亚甲基蓝值和产率分别为186 mg/g,71.35%。衡量活性炭品质的关键性参数BET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分别为1 267 m2/g,0.97 m L/g和4.13 nm。此外通过扫描电镜对比炭化料和活性炭分析发现,活性炭表面具有大量无规则孔隙。
程松张利波夏洪应彭金辉张声洲周朝金
关键词:亚甲基蓝响应曲面
超声波喷雾微波辅助热解一步法制备SnO_2粉体被引量:2
2017年
以SnCl_2·2H_2O为原料、水为溶剂溶解作为前驱体溶液,采用超声波喷雾联合微波热解制备SnO_2粉体.研究了不同微波热解温度和前驱体浓度和添加滤网对SnO_2产品的微观形貌的影响,利用TG-DSC、XRD、SEM、EDS、TEM对样品的结构特征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前驱液浓度、温度和添加滤网是影响氧化锡(SnO_2)粉体形貌的关键因素.得到粒径较小、分散性好和形貌呈球形的超细粉体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0~600℃,载气速率0.5 L/min,前驱体原溶液为0.02 mol/L,滤网加入200目.
李鑫培李鑫培郭胜惠周朝金杨兴卫
关键词:喷雾热解法
铝粉对钒钛磁铁精矿碳热还原及熔分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研究了铝粉对钒钛磁铁精矿碳热还原及熔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铝粉能提高钒钛磁铁精矿碳热还原反应速率。铝粉添加量越大,还原反应越快。在还原反应过程中,铝热还原反应的发生放出了大量热量,并在其反应界面周围形成局部高温,从而强化碳热还原反应过程,同时促进新生金属铁聚集长大。添加1%铝粉可稍微改善渣金分离;当铝粉添加量大于2%时,由于TiC的生成,渣的流动性变差,渣铁分离效果恶化。
李杰李杰杨黎胡途杨黎
关键词:钒钛磁铁精矿含碳球团碳热还原
微波加热再生废弃的净化石油化工废水活性炭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对石油化工废水净化处理后的废弃活性炭实现循环利用,提出了在无保护气体和活化气体条件下进行微波加热的方法。主要评估了再生温度和再生时间对再生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再生温度为600℃,再生时间为15 min时,活性炭的碘吸附能力达到最大值971 mg/g,得率为82.36%。再生活性炭比表面积高达1 028m2/g,总孔体积为1.23 m L/g,平均孔径为4.89 nm。通过废弃活性炭和再生活性炭进行了SEM对比分析,再生活性炭表面杂质减少,孔隙数量明显增多。
张声洲夏洪应张利波彭金辉吴坚郑照强周朝金
关键词:活性炭微波加热比表面积
双层结构DMC/MPC概述与展望被引量:1
2018年
模型预测控制已经发展了四十多年,为了解决工业过程多变量控制等难点问题,工业预测控制技术均采用双层结构并已成为主流。双层结构指的是稳态目标计算层或稳态优化层(上层)和动态控制层(下层)。文中对双层模型预测控制和双层结构动态矩阵控制进行了介绍,并且归纳总结了近十年(2007年-2017年)针对双层结构动态矩阵控制算法和双层结构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双层模型预测控制和双层结构动态矩阵控制进行了分析讨论与展望。
李鑫培郭林嘉李超王榕张世敏
关键词:DMCMPC热轧带钢优化控制
硒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2024年
硒作为地壳中含量稀少且分散的非金属元素,因具备优异的物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玻璃和电子工业等领域。随着新材料和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工业对各种硒产品,特别是高端硒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如何清洁、高效、经济地从阳极泥等原料中提取粗硒并将其纯化,成为新能源等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硒提取与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硒资源的储量、应用和消费概况,将硒提取工艺分为火法、半湿法、全湿法和其他回收工艺四大类,重点阐述了各种提取与纯化工艺的技术现状,详尽介绍了各主流工艺的优缺点、原料适用性以及应用情况,最后对硒提取与纯化工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杨政代林晴张利波张利波程越周亮苏文婷
关键词:纯化技术
空气主要组分在Ag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
2023年
空气中熔融的Ag能够溶解自身体积的22倍氧气,冷却固化过程中其他气体(N_(2)、CO_(2)等)几乎为零。吸附是气体溶解的第一步,本文基于量子化学和簇模型的方法建立空气主要组分N_(2)、O_(2)、CO_(2)于Ag表面的吸附模型,研究Ag表面对空气主要组分的吸附行为。结果显示,O_(2)在Ag(100)、Ag(110)、Ag(111)上的吸附能都为最大,空气中Ag的周围主要吸附O_(2),且几乎不产生与其他非氧组分的直接接触;Ag表面上N_(2)、O_(2)、CO_(2)的解离都需要一定的热激活条件,O_(2)在Ag表面的解离能垒低于N_(2)和CO_(2),更容易解离成O吸附在表面。因此,Ag对空气中的O_(2)具有选择性吸附的功能。
游丽玲刘剑雄郭胜惠赵国林孙琬婷
关键词:AG簇模型解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