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师范学院测绘与规划学院 作品数:103 被引量:279 H指数:8 相关作者: 张志国 更多>> 相关机构: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天文地球 更多>>
洛阳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时间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通过对洛阳市2015~2017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时间特征,分别从年、季度、月3个时间维度来分析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洛阳市PM10的污染状况从总体上来看并没有得以减轻,其年平均浓度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仅有略微上升的趋势.污染程度季节分布规律为:春、冬两季的污染较严重,夏、秋两季的污染较轻;月平均PM10的浓度呈"V字型"变化,即先降低后增加.此外,本文从5个方面(工业、生活、交通、施工、气象)粗略地进行污染源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制定可行的污染控制规划,逐步实现环境空气质量的根本好转,以创造更美丽的洛阳市. 胡云川 张雪钦 朱新玉关键词:PM10 可吸入颗粒物 德普昌达克冰川和中山站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年 为了解冰川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存在状况及其与重金属和I型整合子(class I integron,intI)的关系,通过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研究青藏高原德普昌达克冰川和南极中山站雪样ARGs、重金属抗性基因(heavy metaI resistance genes,HMRGs)和intI的相对丰度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基因的相对丰度在德普昌达克冰川小于中山站。德普昌达克冰川tetA、czcD、pcoA、znuA、intI1和intI2的相对丰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南极的merA、zntA、znuA、sul2、tetA和intI2距离中山站建筑区域越近,相对丰度越高。2个研究位点ARGs均受Zn抗性基因znuA的影响,且znuA与intI之间显著相关。冰川环境虽然远离人类活动,但其ARGs同时受intI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重金属Zn的影响。 张淑红 何瑞 侯书贵 刘科 李治国关键词:抗生素抗性基因 基于SPI的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索以SPI监测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时空变化、发展趋势和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方法】基于1961-2015年河南省17个站点的逐月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生育前期干旱发生频率在24.1%~37.0%之间变化,固始和驻马店最低,三门峡和新乡最高;分蘖期干旱发生频率在18.5%~31.5%之间,开封最低而卢氏最高;返青—抽穗—成熟期干旱发生频率在27.8%~38.9%之间,商丘、西华和信阳最低而宝丰最高;全育期干旱发生频率在24.1%~38.9%之间,固始最低、孟津最高。未来河南省冬小麦生育前期、返青—抽穗—成熟期以干旱为主;分蘖期、全育期以湿润化为主。河南省返青—抽穗—成熟期和全育期干旱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影响较大。【结论】生育前期和返青—抽穗—成熟期未来呈干旱化趋势,应采用针对性措施及时灌溉,有效应对干旱和保障小麦生产。 朱玲玲 张竟竟 李治国 李治国 梁春玲关键词:干旱 冬小麦 商丘市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分析了商丘民间工艺美术业、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发现目前商丘市大部分乡村文化产业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缺乏政策支持、劳动力成本上升、资金困难等方面;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依次为有力的政策支持、品牌包装与营销、完整的产业链条、合适的文化产业人才、融资帮助、产权保护、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期盼政府支持的重点依次为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大型招商活动、出台优惠政策、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公平市场秩序.最后,从政府的视角提出了加大乡村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落实完善优惠政策、下大力气解决企业招工难、强化复合型与高端型人才培养、努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以及深挖地方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 李学鑫 郜薇薇 高晗 刘洋关键词:文化旅游 近20年商丘市气温变化与小麦产量的关系 2018年 气温的变化影响着一个地区各个方面的发展。本文利用1991~2010年间逐日气温及同时期冬小麦单产资料,通过对比商丘市1991~2010年气温变化及同时期冬小麦单产的变化,研究商丘市近20年间年平均气温变化与冬小麦单产的关系,为调整农业生产措施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0年这20年间,商丘市年均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同时期小麦产量也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期气温变化不明显,此时小麦产量也无明显的变化,但自1994年后气温波动上升较为明显,同时期冬小麦的产量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因此,气温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丘市冬小麦产量的增长。 胡云川 王梦茹 朱新玉关键词:气候变化 冬小麦 基于MODIS的南四湖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017年 湿地植被的时空变化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2000—2015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16天合成的植被指数数据(NDVI和EVI)作为植被覆盖的指标,采用基于像元的线性趋势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南四湖湿地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和稳定性格局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和相关资料分析了控制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南四湖湿地植被覆盖度受景观格局控制,呈现由湖岸向湖心减小的带状分布特征。2)南四湖植被覆盖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2000—2003年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处于较高水平,2004—2006年处于较低水平,之后波动变化;植被覆盖年内变化呈双峰特征,尤其在下级湖。3)湿地的水陆交错地带植被覆盖下降趋势明显,植被指数平均每10年减少0.1~0.3,其他区域植被覆盖略有上升。4)植被覆盖的稳定度亦呈现以湖心为中心的环带状特征,由湖心到湖岸植被的稳定性逐渐增高。5)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与区域降水导致的湖泊水位变化关系密切。除去极端降水的2003年,年降水量与湿地植被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0(NDVI)和-0.66(EVI)。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水利枢纽,南四湖频繁的水文调蓄必然影响湿地植被覆盖格局,进而影响南四湖湿地生态过程及生态功能,需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于泉洲 董杰 刘恩峰 周蕾 梁春玲 张怀珍 曹建荣关键词:MODIS EVI 植被覆盖 南四湖湿地 基于OMI数据的河南省臭氧时空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 2024年 中国中部地区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对区域内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为弥补对华中地区臭氧(O_(3))污染动态的认知不足,利用OMI臭氧遥感数据,提取并分析了2010—2020年河南省的臭氧柱浓度数据,探究近11年来河南省的臭氧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11年来,河南省的臭氧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14、2018、2020年出现短暂回升。臭氧总量的年际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2)河南省的臭氧柱浓度的月均值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每年最高值通常出现在3—4月,最低值通常出现在10—12月;臭氧柱浓度的季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320.29 DU)、夏季(301.25 DU)、冬季(293.60 DU)、秋季(280.38 DU)。(3)结合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和日照时数)、后向轨迹模型以及潜在源区分析,发现河南省臭氧污染的成因和主要来源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春季主要受来自西北和西南方向的甘肃省和四川省等地的污染物输送影响;夏季主要受来自东北方向的山东省及近海区域的污染物输送影响;秋冬季主要受来自西部的甘肃、青海、河南省等地的污染物输送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河南省臭氧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阐明了关键传输路径和主要污染源,可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李治国 田琴 李聪颖 陈施羽 韩雪姣 高湘泉 吴澜关键词:OMI 后向轨迹 基于格网尺度的中小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2025年 为定量评估黄河下游中小型城市商丘市的洪涝灾害风险性,利用GIS技术,以栅格格网(500 m×500 m)为研究尺度,从承载体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致灾因子危险性和孕灾环境敏感性4个角度选取14个评估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地理加权叠加法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评价其洪涝灾害风险情况。结果表明:造成洪涝灾害较严重的影响因子有夏季降水变率、河流密度、年均降水量、植被覆盖度和坡度,其中夏季降水变率的影响率高达15.77%;商丘市风险区自南向北呈现层次性分布特征,高风险区的面积占比高达14.5%,且高风险区沿河流走向分布;黄河故道的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梁园区,在民权县中部和虞城县西部零星分布着一些较高风险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避免城镇过度开发,改善生态环境,做好防涝排涝,利用高新技术进行防灾预测,并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李洁 雷震 辛文鹏关键词: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 GIS 黄河故道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黄河故道兰考至商丘段区域1992-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地理探测器,从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不透水面、海拔4方面定量揭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992-2020年间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显著的时空差异特征.在时间尺度上,区域RSEI均值由1992年的0.538上升至2020年的0.683,呈持续好转态势.在空间区域上,生态质量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乡交错带.各生态等级的重心转移波动明显,反映黄河故道区域生态环境不稳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主要受植被覆盖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故道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 许宁 蔡永兵 邬方莉 李元征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 黄河故道 播种密度和水肥后移对郑麦369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2年 【目的】为更加客观、准确地综合评价郑麦369的产量和品质,探索优质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方法】以郑麦369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密度、不同灌溉和施肥时间组合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面粉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加权隶属函数分析法对郑麦369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高密度处理下,郑麦369营养生长阶段的基本苗数、群体总茎数、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下的数值,而分蘖数和次生根则低于低密度处理;无论高密度还是低密度下,拔节期施肥和灌溉,郑麦369产量均显著高于同密度下的其他处理,千粒重较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应用Z-score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处理下郑麦369面粉品质的6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肥后移有利于提升面粉品质。主成分分析和加权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低密度播种、施肥和灌溉后移既能实现郑麦369高产,又能改善面粉的品质特性。【结论】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实现郑麦369高产与面粉优质品质的耦合。 侯颖 丁锦平 朱新玉关键词:播种密度 面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