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工业大学小城镇城市化协同创新中心

作品数:16 被引量:365H指数:8
相关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6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人口
  • 3篇人口变动
  • 2篇都市
  • 2篇市镇
  • 2篇通勤
  • 2篇乡村
  • 2篇小城
  • 2篇小城镇
  • 2篇小镇
  • 2篇经济时代
  • 2篇公共设施
  • 1篇都市社会
  • 1篇新区
  • 1篇新型经济
  • 1篇雨水
  • 1篇知识
  • 1篇知识经济
  • 1篇知识经济时代
  • 1篇指标体系
  • 1篇日常生活审美...

机构

  • 15篇浙江工业大学
  • 2篇杭州万向职业...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杭州市规划局
  • 1篇佐治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建筑...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作者

  • 7篇陈前虎
  • 6篇武前波
  • 2篇崔万珍
  • 1篇吴康
  • 1篇黄杉
  • 1篇吴一洲
  • 1篇张善峰
  • 1篇赵渺希
  • 1篇徐伟
  • 1篇龚圆圆
  • 1篇郑晓虹
  • 1篇钱爱华

传媒

  • 4篇城市规划
  • 3篇现代城市研究
  • 2篇经济地理
  • 1篇规划师
  • 1篇小城镇建设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城乡规划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6
  • 3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消费空间生产视角下杭州市美丽乡村发展特征--以下满觉陇、龙井、龙坞为例被引量:13
2016年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乡村的更新升级日益与大都市消费空间扩张、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杭州为例,其外围乡村地域已经形成动力机制各异的不同消费空间圈层模式,研究选取3个典型美丽乡村为案例分析对象,构建美丽指数对其现状特征进行评价,并探索各自不同的动力机制。结论是,3个乡村均具有生产与消费兼具的地域空间特征,在人居环境、社会文化、产业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是由于受不同的动力主体推动所致,由此也形成了都市化背景下乡村空间的圈层模式。
武前波龚圆圆陈前虎
关键词:美丽乡村圈层结构
湾区经济时代浙江省域经济发展态势及其空间格局被引量:10
2018年
本文通过研究2006-2016年间浙江省域经济发展态势,发现其经济重心正转向环杭州湾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呈现以浙江大湾区为核心的网络化发展格局。以杭州、宁波为核心的环杭州湾城市群不断聚集各类经济社会要素,网络化发展格局比较显著,温台、浙中两大城市群增长动力滞缓,浙西、浙南地区经济体量较小,发展前景不够明朗,省域空间结构的不平衡态势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当前浙江省实施的"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发展战略,提出省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
武前波孙文秀
关键词:省域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杭州近郊大型社区消费设施特征被引量:2
2019年
基于城市消费设施环境塑造的视角,选取杭州近郊区3个典型社区开展调研分析,从中发现城市中微观尺度的社区设施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对知识型人力资本的吸引聚集,这既是由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空间的快速扩张,也深受公共设施的市、区二元供给体制的内在影响。在3个近郊典型社区中,以教育医疗文体为核心的公共设施供给状况不佳,并呈现出社区之间的差异性,其中以相对独立的规模型、开放式的良渚文化村社区供给状况较好,封闭式、分散化的江南春城较差,除了地方政府供给体制的影响因素之外,这与各个开发商的建设力度、社区居民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最后分别基于城市空间规划、郊区公共中心建设以及开放式社区设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并强调要在制度体系方面协调好地方政府、开发商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由此兼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以更好地吸引知识型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型产业的聚集,提升城市生活环境的综合竞争力。
武前波张露茗俞姝姝
关键词:知识经济近郊区
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被引量:211
2016年
特色小镇是在新常态下,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的城镇重大发展战略,是破解浙江省发展瓶颈和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分析特色小镇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文章采用理论解析和专家咨询的方法,提出了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呈钻石多边形结构,由基本信息、发展绩效和特色水平3个维度构成。评价的方法则采用多边形图示法,实现对各特色小镇的分项指标和综合指标的详细评价与对比,旨在为新常态下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设及全国其他地域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吴一洲陈前虎郑晓虹
关键词:指标体系
杭州市土地覆被变化与地表土壤渗蓄管理雨水绩效的空间分异研究
2018年
本文使用3S技术、SCS-CN模型、影子工程法研究杭州市地表覆被变化与地表土壤渗蓄管理雨水绩效的空间分异,结论显示:杭州市及各城区土地覆被均呈现显著的建设用地对耕地的捕捉,土地非农利用趋势明显。杭州市地表土壤渗蓄雨水总量与总价值呈下降趋势;林地与耕地是土壤渗蓄雨水与管理雨水价值的作用主体。各城区地表土壤渗蓄雨水量与管理雨水价值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上城区呈现相反趋势;整体呈现中部城区最低,近边缘城区其次,远边缘城区最高的空间格局。各城区单位面积土壤渗蓄管理雨水效能(渗蓄雨水量与管理雨水价值)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上城区呈现相反趋势;整体呈现中部城区低、边缘城区(除江干区)高的空间格局;但是效能差异没有各城区土壤渗蓄雨水量、雨水管理价值的差异性显著。
张善峰钱爱华钱爱华
关键词:绩效评估空间分异
我国大都市边缘新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研究——兼论杭州市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被引量:6
2015年
2000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大都市相继出现两轮"撤县设区"式行政区划调整,产生了新时期大都市的边缘新市区。首先回顾了以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为代表的早期边缘新市区的管理体制演变历程。其次,阐述了"撤县设区"后杭州市行政体制、规划管理及其边缘新市区运营机制的发展特征,以及所面临的中心城市与外围新市区之间的矛盾问题,导致中心城市人口、经济要素外溢受阻,城市总体规划难以落实,外围新市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由此针对新时期杭州大都市区空间重构与体制优化提出相应的创新性策略与建议。
崔万珍武前波陈前虎
关键词:撤县设区大都市
新时期传统小城镇向特色小镇转型的理论逻辑被引量:36
2018年
特色小镇概念产生于浙江经济实践,并推动了全国小城镇向特色小城镇的转型。基于新时期都市社会发展现实,剖析了传统小城镇和特色小镇的时代语境差异,以及相互发展演变的内在机制。从中发现,小城镇是传统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重要行政与经济职能,属于乡村地域社会的专业化经济节点或公共服务中心。特色小镇则打破了传统等级化的城镇体系逻辑,成为都市社会语境中专业化集聚经济的重要功能节点,既可依赖于传统集群经济的重要基础,也可脱胎于相对繁荣的创意文化和创新创业新经济,或者产生于大都市外围蓬勃发展的乡野旅游经济。其中,积极融入全球生产与消费网络,加快构建高速运转的“流动空间”,塑造专业化地域经济形态,逐步形成健康发展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社区,将是传统小城镇向特色小城镇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不同地域环境中各类特色小镇的生存基础。由此推动传统城镇体系向新型城镇网络转型,新时期的中心城市、小城镇、美丽乡村等不同地域功能节点均具有了都市社会的重要特征。
武前波徐伟
关键词:创新型经济都市社会专业化经济
基于服务设施聚集的杭州市多中心空间形态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基于城市各类服务设施的热点(POI)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杭州市多中心体系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当前杭州市多中心城市体系已经逐步成型,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三个副城和六大组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三个副城发育程度较高,各类服务设施聚集能力较强,并呈现出相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之相比,外围组团发育水平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仅部分组团的相关服务设施及商品房住宅聚集程度较高。最后,从政府行为、经济转型及社会变迁三个方面分析了服务设施布局形态的形成机制,并对杭州多中心空间体系构建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武前波武前波
关键词:多中心
杭州边缘新市镇建设特征研究
边缘城市相关理论与概念,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和社会问卷调查,以杭州市“六组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主三副六组团”的人口增长趋势、公共设施建设现状,以及近郊区居民日常通勤行为特征,揭示出杭州边缘新市镇的发展...
武前波陈前虎
关键词:人口变动公共设施
中国城市综合体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运营机制——以万达广场为例被引量:3
2016年
作为一种典型消费空间,万达广场是当前中国代表性城市综合体,已经具有四代综合体产品演变历程和百余个综合体投资项目。通过对万达广场的发展历程与产品特征、空间分布与建筑规模、业态组合与持有比例、发展趋势与演变轨迹的分析,揭示出万达广场的投资格局与运营模式。研究发现,万达广场选址逐步由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向边缘或外围副中心转移,宏观格局上聚集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二三线城市成为万达广场投资的热点区,并逐步向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强县(市)扩散,特大城市边缘区或新区仍是万达广场重点投资区。万达广场正在由以住宅公寓、写字楼销售保证核心商业、酒店持有的重资产模式,转向剥离房地产开发销售而持有核心品牌、技术、商业租赁的轻资产模式,商业综合体则由传统商铺式或百货大楼式,向购物中心和主题公园转变,突出文化旅游、娱乐体验等消费业态,并积极融入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以应对信息化时代商业销售模式的冲击。
武前波崔万珍黄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