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作品数:278 被引量:4,266H指数:30
相关作者:曹守连樊继宗谭承军张小波霍永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9篇期刊文章
  • 6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7篇天文地球
  • 103篇石油与天然气...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经济管理
  • 4篇矿业工程
  • 4篇理学
  • 3篇化学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4篇盆地
  • 37篇油气
  • 34篇储层
  • 25篇地层
  • 25篇勘探
  • 23篇凹陷
  • 20篇气藏
  • 17篇地质
  • 17篇鄂尔多斯盆地
  • 16篇层序
  • 16篇成藏
  • 13篇页岩
  • 13篇油气藏
  • 13篇煤层气
  • 12篇测井
  • 12篇层序地层
  • 11篇油田
  • 10篇地球化
  • 9篇油层
  • 9篇塔里木盆地

机构

  • 274篇中国地质大学
  • 61篇中国石油天然...
  • 2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1篇中国石油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9篇江汉石油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东北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长江大学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3篇淮南工业学院
  • 3篇中国海洋石油...
  • 3篇中国石化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14篇黄文辉
  • 14篇丁文龙
  • 10篇刘大锰
  • 10篇于兴河
  • 9篇张金川
  • 9篇汤达祯
  • 7篇尹帅
  • 7篇邓宏文
  • 6篇李贤庆
  • 6篇樊太亮
  • 6篇张爱云
  • 5篇唐书恒
  • 5篇侯读杰
  • 5篇李治平
  • 5篇陈昭年
  • 4篇杨起
  • 4篇陈发景
  • 4篇霍永忠
  • 4篇许浩
  • 4篇姚艳斌

传媒

  • 12篇现代地质
  • 11篇天然气工业
  • 11篇钻采工艺
  • 11篇断块油气田
  • 10篇石油学报
  • 8篇大庆石油地质...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8篇石油地球物理...
  • 8篇科学技术与工...
  • 5篇煤田地质与勘...
  • 5篇地球科学(中...
  • 4篇大庆石油学院...
  • 4篇新疆石油地质
  • 4篇油气田地面工...
  • 3篇石油实验地质
  • 3篇沉积学报
  • 3篇测井技术
  • 3篇江汉石油学院...
  • 3篇天然气勘探与...
  • 3篇资源与产业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9
  • 11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9篇2015
  • 9篇2014
  • 12篇2013
  • 6篇2012
  • 11篇2011
  • 8篇2010
  • 5篇2009
  • 17篇2008
  • 38篇2007
  • 30篇2006
  • 20篇2005
  • 18篇2004
  • 20篇2003
  • 7篇2002
  • 1篇2001
2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沉积学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中的指导作用
<正> 随着层序地层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应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和方法手段的完善,岩性一地层油气藏逐步成为勘探家眼中的新宠。由于岩性一地层油气藏本身具有圈闭识别难度比较大、钻前预测的可靠性比较低、且其...
于兴河黄兴文李胜利
文献传递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学研究被引量:19
2008年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特征等标志将川西前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以地层叠置样式、岩性、岩相的变化细分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以扇三角洲、深切谷(辫状河)沉积为特征;湖侵体系域以广泛分布的湖相沉积为特征;高位体系域发育进积式三角洲。在建立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区带岩性圈闭的特征及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冲断带—前渊带为陡坡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有利的岩性圈闭为LST时期的辫状河下切谷和TST-HST时期的浊积扇岩性圈闭;斜坡带—隆起带为缓坡三角洲沉积模式,是寻找不整合遮挡、透镜状砂岩圈闭和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的理想目标区。
田继军姜在兴李熙喆张满郎
关键词:前陆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学岩性圈闭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被引量:13
2004年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是依通地堑一条重要的断层 ,分隔鹿乡断陷及岔路河断陷 ,断层两侧发育有梁家和五星两个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本文通过高质量的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 ,研究了二号断层的几何学特征 ,分析了其空间变化特征、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认为二号断层不仅横切伊通地堑 ,而且具有控盆作用 ,向东与岔路河断陷的东部边界断层连为一体 ,其演化经历了早期张扭作用及晚期压扭作用 ,对两侧构造带发育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同时认为该断层是一条重要的油源断层 ,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李洪革李本才韩龙丁冶
关键词:伊通地堑断层几何学特征油气构造断陷
核电站等大型建设项目背后的地球科学文化思考
当前各类大型工业项目迅速增加,大型项目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对抗加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造成的间接损害纠纷增加,现行项目的审批与施工流程中缺少地方民众参与,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地球科学文化的现实作用凸现,地球科学文化的核心...
丁群安王纪民高志前
关键词:地球科学文化自然道德核电站环境影响
文献传递
基于势理论对比泥页岩中主要黏土矿物吸附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吸附势理论对泥页岩中4种主要黏土矿物: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及伊利石吸附特征进行了描述,同时加入石英岩作为对比样。在吸附势分析中重点探讨了吸附量a、微分吸附功A、特征能量E及特征系数n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吸附量的增加,微分吸附功降低,微分吸附功可以用来大体表征吸附各阶段变化特征。对于5种无机矿物,n的最佳值在1.5附近;特征能量随温度升高发生略降。对各矿物吸附过程中吸附热及吸附熵进行了计算并讨论,结果表明,随着吸附的进行,不同矿物吸附热及吸附熵发生不同变化,表明吸附过程的复杂性。对于黏土矿物,吸附热及吸附熵绝对值满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与最大吸附量结果一致;同时不同种类黏土矿物的孔隙体积与吸附热及吸附熵绝对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因此吸附热及吸附熵可用来表征不同种类黏土矿物的吸附能力。
曹翔宇丁文龙尹帅王兴华张宁洁焦乃林
关键词:泥页岩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石英岩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成藏模式被引量:25
2006年
文章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的分布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天然气成藏条件等进行分析,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成藏的新模式,认为其成藏过程是天然气在垂向上向上排驱地层水并就近聚集,而不是长距离侧向运移的结果;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气水分布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并不属于气水倒置的范畴,而是大量各自独立的致密砂岩天然气藏在平面上投影叠合的表象。根据这些结论,不仅对鄂尔多斯盆地,而且对阿尔伯达盆地的经典深盆气藏的气水倒置分布的观点也应该重新认识。
王志欣张金川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致密砂岩储层成藏
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特征与分布预测
在低孔、低渗富有机质页岩中,当其发育有足够的天然裂缝或岩石内的微裂缝和纳米级孔隙及裂缝,或经压裂改造后能产生大量裂缝系统时,页岩完全可以成为有效的天然气储层或储集体.天然裂缝系统发育程度不仅直接影响页岩气藏的开采效益,而...
曾维特丁文龙张金川刘珠江赵松久凯
关键词:天然气勘探裂缝发育地质模型
低阻油层含水饱和度测井计算新方法研究
对于含油气储集层,含水饱和度的计算国内外通常是使用阿尔奇方程和西门图方程,前者利用含水饱和度与地层电阻率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适用于纯净砂岩含水饱和度的计算,当储层中黏土物质含量较高时,阿尔奇公式应用效果较差[10];后者...
张志鹏张高阳陈开远胡水清
关键词:含水饱和度地层电阻率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晚奥陶世构造转童与礁滩相带分布
2012年
构造沉积演化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早古生代沉积演化主要受控于南侧古秦岭洋的演化,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到活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寒武纪-早奥陶世处于秦岭古洋扩张时期,盆地南部地区处于古秦岭洋北侧被动大陆边缘位置。中-晚奥陶世,由于古秦岭洋的俯冲,在盆地南部发育活动大陆边缘沟-弧-盆体系,盆地南缘处于弧后盆地环境,并在弧后盆地两侧发育台地边缘相带沉积,礁滩相储集体与海相烃源岩相配置,有利于岩性圈闭成藏.是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
刘博卿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成藏特征
中国克拉通盆地演化与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油气系统被引量:51
2006年
中国克拉通盆地,如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下伏有裂谷或坳拉谷,说明克拉通盆地随超大陆裂解而发育,其后,克拉通盆地随超大陆拼合而上叠前陆盆地。前期热沉降环境诱发良好烃源岩形成;中期发育完整碳酸盐—蒸发岩旋回,构成有利储层;晚期挤压环境形成盖层和上叠层,形成旋回式油气系统。在古隆起上碳酸盐台地构成有利的储集带,而发育在斜坡和半深海盆地中的浊流沉积提供有效烃源岩,形成相变式油气系统。碳酸盐岩储集层结构类型由3种主要因素所控制:沉积作用、海平面升降作用与构造作用,由此形成孔隙、溶洞和裂缝3种基本原型。可进一步构成:孔隙—溶洞型;溶洞—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
刘和甫李景明李晓清刘立群李小军胡少华
关键词:克拉通盆地油气系统古隆起
共2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