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茶业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35 被引量:355H指数:13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1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茶叶
  • 6篇茶树
  • 4篇砖茶
  • 4篇绿茶
  • 4篇花青素
  • 4篇儿茶
  • 4篇儿茶素
  • 4篇
  • 3篇萃取
  • 3篇红茶
  • 2篇芽茶
  • 2篇饮料
  • 2篇水培
  • 2篇浓缩液
  • 2篇青绿
  • 2篇自动化
  • 2篇自由基
  • 2篇萃取分离
  • 2篇鲜叶
  • 2篇离子

机构

  • 35篇四川省茶业科...
  • 33篇四川农业大学
  • 9篇宜宾职业技术...
  • 2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质量检验中心
  • 1篇天福茶职业技...
  • 1篇四川省雅安义...

作者

  • 27篇杜晓
  • 10篇何春雷
  • 8篇赵先明
  • 7篇罗学平
  • 5篇王孝仕
  • 5篇李丽霞
  • 4篇汪艳霞
  • 3篇许靖逸
  • 3篇李品武
  • 3篇郭俊凌
  • 3篇卿钰
  • 2篇郭金龙
  • 2篇唐茜
  • 2篇陈昌辉
  • 2篇龚雪蛟
  • 2篇李解
  • 2篇范仕胜
  • 2篇郑怡萌
  • 2篇寇鹏骐
  • 2篇唐磊

传媒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茶叶科学
  • 2篇食品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食品研究与开...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技
  • 1篇林产化学与工...
  • 1篇核技术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食品工业
  • 1篇茶叶科学技术
  • 1篇茶叶通讯
  • 1篇南方农业
  • 1篇第十六届中国...
  • 1篇2011中国...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紫芽茶制备红茶饮料浓缩液及其呈色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以茶树紫色芽叶制备红茶浓缩液,利用其富含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呈稳定红色的特性,旨在解决冰红茶饮料呈红色不足的技术难题.研究表明:紫芽红茶浓缩液的固形物含量为28.72 g/L,花青素含量高达0.84 g/L,是绿芽红茶浓缩液的84倍.UV-Vis扫描表明:紫芽红茶浓缩液分别于274 nm和380 nm处有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的2个强吸收峰,还在530 nm处有花青素的特征吸收峰,这与其呈色特征相关.在一般冰红茶饮料的酸性和浓度条件下,试样溶液的色价值为26.68±1.26.稳定性实验表明:紫芽红茶浓缩液对pH值、光照、加热及柠檬酸、蔗糖和少量食盐等饮料添加成分均有相当耐受性,其红色明亮稳定,显色与着色性好,可以满足冰红茶饮料的生产条件要求.
赵先明汪艳霞王孝仕杜晓
关键词:花青素
水培茶树累积铅在细胞内分布的TEM-EDS超微定位表征被引量:4
2013年
应用水培茶树模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X射线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相结合的手段,对铅盐水培茶树根、茎、叶细胞内Pb2+的累积部位与分布水平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茶树根细胞中的铅均匀地分布于细胞壁上,且数量最多,质膜、细胞质和液泡膜上的铅较少,细胞间隙等部位的铅最少;嫩茎细胞壁中的铅颗粒小、数量多,质膜、液泡膜及叶绿体上数量较少;叶片细胞中的铅则主要分布在质膜和液泡膜上,细胞壁中的铅较少。
李品武范仕胜杜晓
黑茶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1
2018年
为探讨黑茶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的抑制作用,选择不同地区相同级别的黑茶为原料,提取茶褐素与茶多糖,采用对硝基苯酚法,分析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活性的抑制率,并探讨各黑茶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黑茶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普洱茶茶褐素与茶多糖IC50最小,分别为25.96,47.57mg/mL,抑制效果最好;其次为六堡茶;抑制效果最差的为茯砖茶褐素与茶多糖;康砖茶褐素与茶多糖抑制效果介于六堡茶与茯砖茶之间。各黑茶茶褐素的抑制类型均为可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混合型,其中六堡茶接近于竞争性抑制类型;普洱茶、六堡茶与康砖茶多糖的抑制类型为可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混合型,茯砖茶多糖抑制类型为可逆竞争性抑制。
李祥龙李晓梅杨煦唐磊许靖逸
关键词:黑茶茶褐素茶多糖脂肪酶
氟胁迫对茶树氟积累特性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氟胁迫对名山131和福鼎大白茶抗氧化能力、膜脂过氧化及其成熟秋梢中氟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氟胁迫强度增加,名山13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降低,福鼎大白茶SOD活性和CAT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而这两个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先升高后下降.在相同氟处理强度下,名山131抗氧化酶活性低于福鼎大白茶抗氧化酶活性.同时,名山131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和福鼎大白茶Pro含量、相对电导率均随着氟胁迫升高而逐渐增加,福鼎大白茶MDA含量则先升后降.而在相同氟胁迫强度下,福鼎大白茶对氟的吸收积累弱于名山131.
李品武吴永胜梁琪惠唐茜
关键词:福鼎大白茶生理生化指标
梨茶间作茶园生态效应及效益分析被引量:20
2011年
以单作茶园和梨-茶间作茶园为研究对象,测定间作梨树对茶园微域气候、茶树生长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并对单作茶园和间作茶园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间作梨树可有效调节茶园光照,夏季正午时分可使茶园光照强度明显降低;也可调节茶园水分和温度,间作茶园夏季日间气温较纯茶园低1.1~8.2℃,空气相对湿度较纯茶园高3.0%~7.1%,改善了茶园小气候;间作茶园还可促进茶树生长,使茶树氮代谢加强,提高了茶叶品质;间作茶园还能增加茶园经济效益,使茶农增收25.2%~28.5%。说明间作梨树对茶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陈昌辉王媛唐茜陈盛相
蒸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生化成分的变化被引量:21
2006年
研究了蒸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测定了四川蒸青绿茶、日本煎茶样品的主要品质成分。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随加工进程而出现升降的动态变化,至制茶工序结束时,茶叶含水率、叶绿素与茶多酚含量的降低率分别为71.53%,17.23%和7.66%,其中的叶绿素与茶多酚保留量明显高于一般的炒青绿茶。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四川蒸青绿茶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而日本煎茶咖啡碱、酚/氨比值较低,为此,前者的滋味较浓醇,后者的滋味较鲜爽。
杜晓王孝仕何春雷
关键词:蒸青绿茶化学成分
雅安藏茶对氧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被引量:18
2009年
对雅安藏茶的水浸出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中雅安藏茶水浸出物浓度分别为4.8 mg/L和40.5 mg/L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达最大值,分别为(90.07±0.01)%和(88.70±0.02)%。以半抑制浓度(IC50)作评价指标,试样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大小顺序为:藏茶>藏茶原料>绿茶;试样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大小顺序为:绿茶>藏茶>藏茶原料;并且都高于Vc、VE、BHA、BHT等常用的抗氧化剂对这两种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雅安藏茶清除上述两种氧自由基效果十分显著,呈现了明显的量效关系,说明雅安藏茶也具有相当的抗氧化功能。
郭金龙王春梅杜晓
关键词:水浸出物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
茶叶中没食子酸含量测定的离子化萃取分离分光光度法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通过离子化萃取分离的手段将没食子酸与儿茶素进行分离,并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茶叶中没食子酸的含量进行准确测定。此外,还通过模拟实验确定离子化试剂的最佳用量以及溶媒体系的pH值,验证离子化萃取分离的可靠性。与其他用于没食子酸含量测定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仪器要求不高等优点。将该方法用于检测茶样中没食子酸含量为(1.326±0.018)%,RSD为1.36%,测定值与已见报道相符。
郭俊凌李成亮郑怡萌寇鹏骐卿钰杜晓
关键词:没食子酸离子化儿茶素萃取分离分光光度法
茶蒸青叶中儿茶素类的制备及其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被引量:10
2005年
以茶鲜叶经过蒸汽杀青得到的“蒸青叶”为原料,制备儿茶素类产物。采用HPLC分析了儿茶素类的含量和组分,同时采用邻二氮菲-Fe2+氧化法与NBT光还原法,研究了儿茶素类产物对两种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儿茶素类产物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在本实验条件下,其清除两种氧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42.29mg/L(羟基自由基),5.99mg/L(超氧自由基),均低于从成品绿茶中制备的茶多酚。HPLC分析结果表明,儿茶素类产物的纯度为92.52%,其中酯型儿茶素占84.78%,这是其表现出强烈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主要原因。从“蒸青叶”中分离制备儿茶素类的产率、纯度与活性均优于从成品绿茶中制备的茶多酚。
杜晓王孝仕何春雷
关键词:儿茶素类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剂
茶树紫色芽叶的呈味特征及降低苦涩味的研究被引量:29
2009年
茶树群体品种常见的紫色芽叶所制成的绿茶苦涩味明显。分离测定了茶树紫色芽叶主要苦涩味特征成分,用苦涩味阈值和苦涩味指数定量评价了各成分的呈味特征。结果表明,茶树紫色芽叶花青素含量高达1.14%,紫色芽叶中花青素和儿茶素的含量分别是绿色芽叶的57倍和1.13倍,花青素和儿茶素含量较高是其苦涩味较强的主要原因。茶叶苦涩味成分阈值的大小顺序为:咖啡碱(0.30)<花青素(0.40)<儿茶素(0.80);以苦涩味指数评价成分对紫色芽叶苦涩味实际影响大小顺序为:儿茶素(3.32)>咖啡碱(2.13)>花青素(0.57)。研究还表明,在紫色芽叶加工绿茶的过程中,添加约0.2%的酪蛋白具有降低苦涩味的作用,可使品质得到改善,使茶汤中多酚类浓度降低19.5%,苦涩味指数由3.70降至2.98,由此提供了一种降低紫色芽叶苦涩味的技术途径。采用多酚-蛋白复合反应模型,提出了用相对沉淀率(RA)作为酪蛋白对多酚类物质的苦涩味抑制能力的评价指标。
赵先明王孝仕杜晓
关键词:茶树花青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